<p class="ql-block">图为新乡日报社“榴花”副刊刊发的书评《<灶台物语>里的多味哲理》。</p>  <p class="ql-block">  “锅碗瓢盆/坛坛罐罐/灶台三尺宽/切葱姜蒜/调酱醋盐/烹一锅小鲜……”近日,由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编辑的《灶台物语》出版发行,作者是我的同乡阿福。一个福字,富含着家圆人圆事事圆的“圆”素,颇有过年贴春联的仪式感。新书出版,何尝不是作家门楣新贴的“福”字呢?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新乡日报社“榴花”副刊刊发的书评《<灶台物语>里的多味哲理》。</p>  <p class="ql-block">  翻开这部书,第124页《生活就像广府酥鱼》最先吸引我的目光:“葱姜花椒大料砂锅底铺垫/倒小半碗酒撒两大勺糖盐/油炸小鲫鱼码三层同心圆/加三大碗醋小火慢炖半天/原本刺多肉少的小鲫鱼儿/被炖得鱼形不散骨酥刺烂/生活就是这样/酥鱼无刺香齿间/人凭傲骨凌霜寒/世事浮沉难预料/心无傲气方长远。”再次阅读甚觉亲切。读着,想象着,阿福分明就是一掌勺大厨,在烟火缭绕的灶台边精心烹饪广府酥鱼这道大菜。捧书在手恍如名菜在案,闻香识书,味蕾大开。同时大开的,还有我的美好记忆之门。</p>  <p class="ql-block">图为河北广府古城城墙。</p>  <p class="ql-block">图为河北广府古城远景。</p>  <p class="ql-block">图为河北广府古城城门。</p>  <p class="ql-block">  去年6月,应邀参加全国杂文作家进校园活动,首次来到河北永年,刚下车,阿福就急不可耐地找到我,要领着我和杂文家张树民、朱国平到广府古城。</p><p class="ql-block">       在车上,阿福边打着方向盘边说,每次从石家庄开车回河南辉县老家,或者从外面回石家庄,他都会到广府古城转一转,然后买一两罐广府酥鱼带回家。     </p><p class="ql-block">       因为情绪的渲染,我对广府古城顿生敬意。车近广府古城,其时野风劲吹,百米之宽的护城河水,泛起层层带着历史纵深感的波澜。望远水网纵横,湖塘密布,颇有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的古意。</p><p class="ql-block">       阿福俨然成了最具文化情怀的“导游”,向我们介绍:“永年城的古城墙,四周环绕有五千米,最早建于唐代,现在遗存的是明代所建,它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阿福说:“每次进到镇里,见到这里的淳朴百姓,闻到古城浓厚的烟火味,就像回到老家辉县城里一样亲切踏实。”阿福的寥寥几语,饱含真情,也似乎让我找到了他写作《灶台物语》的“秘钥”:对这片土地和百姓有深深的眷恋,才能下笔不惑皆妙墨,信手拈来皆文章。《生活就像广府酥鱼》,就是最好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图为阿福《灶台物语》新书封面。</p>  <p class="ql-block">  我是通过网购平台购买的这部书,刚刚在单位门岗领取快递,就迫不及待撕开包装袋。门岗师傅看到《灶台物语》的书名,带着标准的东北口音问我:“看来您这是准备在家学做饭的啊?”我不失时机推荐道:“不是厨艺书,是老乡新出的讽刺幽默书。”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为阿福《灶台物语》新书内文。</p>  <p class="ql-block">  《灶台物语》,看似灶台边的油盐酱醋,实为“在美食与哲思的交汇处,寻常厨房升华为思想的圣殿”。它用锅碗瓢盆奏响生活交响曲,在煎炒烹炸中淬炼着人生真味。它有烟火气中的深刻:从最寻常的饮食切入,抵达最普遍的生命体验与困境;有辛辣与温情的平衡:既敢于犀利批判社会顽疾、人性弱点,又不失对生活本质的温情洞察与积极引导;有幽默包裹的哲思:以轻松戏谑的口吻承载严肃思考,举重若轻,引人入胜;更有着强烈的共鸣感: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或会心一笑,或醍醐灌顶。它们如同一桌丰盛的“人生百味宴”,五味杂陈却回味悠长,提醒我们:生活之道,既在庙堂之高,更在庖厨之间;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一碗汤、一根面、一只蟹的起承转合里。学会在烟火中洞察,在咀嚼中思考,便是这组哲思赠予读者的珍贵礼物。  </p><p class="ql-block">       譬如读《生活就像在单位吃火锅》,长期从事杂文编辑和写作的阿福庖丁解牛,笔锋犀利,几“刀”落下就找出社会精神内耗的痼疾与顽瘴,最后一针见血,直刺命门:生活就是这样/官僚主义指挥人低效瞎忙/形式主义祸害人无效白忙/唯有彻底割除痼疾与顽瘴/才能高效干实事神清气爽。”这首看似来自草根灶台的小诗,实乃有最锐利的讽刺和批判,他用“单位火锅”的繁复流程清单,入木三分地讽刺官僚主义和无效忙碌,呼唤“割除”的高效务实。当“吃火锅”这一充满烟火气的日常行为被套上形式主义的枷锁,讽刺诗歌便完成了对官僚体系最精妙的行为艺术批判。   </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生活就像干锅鸭头》,揶揄空谈误事的“嘴力劳动者”。《生活就像豆角焖面》调侃“大师”泛滥的现象。在这些讽刺与幽默的诗作里,阿福以糖醋汁的温柔调和了批判的辛辣,在解构之后悄然重建着生活的诗意。他运用鲜活的语言、灵动的韵律,使作品充满生活化口语,具有巧妙押韵的节奏感;让双关与谐音巧妙点缀其间,让诗歌的反差与反转充满思想的辩证,为读者不断制造认知惊喜。     </p>  <p class="ql-block">图为阿福的女儿正在“厨艺直播”(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图为阿福女儿和弹吉他的爸爸同声放歌(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平时就关注阿福的朋友圈,几年前,他和妻子、女儿自驾来到贵州,看到苗族一山民家正迎娶新娘,炸响的鞭炮平添很多喜庆。阿福忍不住前去和主人沟通,提出想感受苗族婚礼的神秘与浪漫。善良热情的主人马上把他们一家迎进寨里,有福的阿福,品味到了苗族婚礼正宗的酒宴。临走时,执意将祝贺的红包塞给主人。    </p><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前些年,在女儿上小学时,只要有时间,阿福总爱自驾和家人感受大草原的辽阔,去大海边踏浪而歌。平时在家,在阿福的灶台熏陶下,乖巧的女儿也俨然成了一大厨,偶尔会为家人露一手,做出来的饭菜具有色香味俱佳的生活品质。只有热爱生活者,方能在一方灶台处体味出人间辛苦与清欢。《灶台物语》一书,一篇篇生存智慧之诗,不仅仅扎根于厨房,而是扎根于民间、社会、自然的生活哲思,是对思想千淘万漉的筛选和沉淀,萃取“舌尖”精华,让我们在食物的香气中,在锅碗的碰撞里,在味蕾的震颤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哲学。  </p><p class="ql-block">        对了,阿福身份证上的名字叫“赵永兵”。人生惜福自然多福,我从内心最喜欢的还是“阿福”这个笔名,喊起来福气满满,读起来就像读《灶台物语》,平添了几分灶台的烟火气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