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考(第三部分实至名归的光辉历程)

汤建林江夏文痴

<p class="ql-block">三、实至名归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历史担当的激烈和顺应历史的坚韧及创造历史奇迹的辉煌,这是不是今天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文化的写照呢!千年翘楚,家国江夏,是出自于得天独厚的华中腹地的地缘基础,得益于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受益于新时代的春风蕴育,激励着融入这片土地而感恩华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芸芸众生。</p><p class="ql-block">江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它终于冠盖在今天的九省通衢南门,并不是一种历史的巧合。</p><p class="ql-block">特殊的地理条件,为其地缘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据《武昌县志》记载,在古燕山造山运动时,江夏板块向下顶切,促使黄石大冶隆起,给大冶铁山和铜绿山的金、铁、铜矿创造了成矿条件,江夏也形成了山水缠绕,与江河连成了一片的地形地貌。据考古发现,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上,镶嵌了孔雀石,开始了美的文化追求,而当地不出产这种玉石考古学家考证,这种孔雀石出产于湖北山区,大冶铜绿山是不是湖北唯一的孔雀石出产地,不需考证,至今为止,大冶铜绿山依然盛产孔雀石。夏禹治水将中原大地与长江流域贯通起来之后,特别是铜器的使用让大冶铜绿山的铜矿资源受到了中原王朝的高度重视,从考古发现来看,夏口(即盘龙城)发掘出来大型的铜器制作和铜冶炼的工方,铜矿来源应当是大冶铜绿山为主,据铜绿山博物馆资料显示,多年以来积累的铜矿冶炼后留下的铜渣数以千万吨,周朝分封汉阳诸姬,确保随枣走廊的安全,也是保障铜矿资源向中央王朝通道畅通。而在当时,交通阻隔,黄石大冶两边临江,上游是江夏江段,下游是黄石江段,江夏水路连通汉江通向北方中原文化区,是随枣走廊的第一个关口,江夏独特的地形地貌就转换成了地缘优势。</p><p class="ql-block">独特的地缘优势,在大一统神州地缘政治中显现出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今江夏在地缘政治中的作用,是随着中华文化的凝聚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加深加重的。如果说地理环境的特殊地位,在中华文化的万国时代,是沟通枢纽的一个节点的话,在江夏部族群落初期,其地缘政治影响,还只是夏口(盘龙城)在江南的一个支点。在“禹攻三苗”之前,这里是石家河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支点,也是良渚文化西上四川三星堆文化的中转站(这一点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玉琮上神像图案的共同点得到印证。)在这之后,它是江夏部族群落在江南的营地,在争夺大冶铜矿战略资源的过程中,这里的地缘特点凸显出来,鄂国的国都与此融为一体,以至于屈原在其诗歌中也将此地称之为“鄂渚”,并且在几百年后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等等还在将“鄂渚”与“江夏”混用。东周开始,江东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楚国也凭借此地的地缘优势,加大了对长江以南以及云贵川等地的渗透与夏文化认同,这里的地缘因素就开始向地缘政治影响力方向发展,楚国设立沙羡县以及秦沿用沙羡县没有文献记载行政区划,在继承这些政治遗产的汉王朝,对沙羡县是有明确记载的,当年的县行政区划包括今天武汉市的江南部分,还有汉口部分地区,今天几乎整个鄂南地区,都在行政区划内,按照古代居中建城,实行行政管理的要求,当年的县治却在靠近东北的涂口(今天的江夏金口)显然比较特殊,从这一个角度上说,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p><p class="ql-block">江夏地缘政治影响力突出的最显著特征,是设立江夏县。</p><p class="ql-block">如前面述说,江夏郡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涵盖了江夏部族群落的范围,但是,这个郡治一直是游离的,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几乎都设立了江夏郡,而在隋代开皇九年,设立了江夏县,为什么?</p><p class="ql-block">江夏县的设立,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其明确的地缘政治赋能,鲜明的文化色彩定位是显然可见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认可的中华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最显著的标志,是北魏拓跋焘的推行汉化,在他推行汉化的过程中,有一个举措是隐含了推行中华文化发展主线的作为的。</p><p class="ql-block">那就是:对夏文化的肯定与坚守。</p><p class="ql-block">隋代开皇九年设立江夏县,其实也是北魏文化精神的延续,拓跋焘将安邑县一分为二,在夏代的故都,设置夏县,(一直沿用至今),那隋文帝为什么在沿用了近千年的江夏郡的基础上,还要设立江夏县呢?按秦设立郡县制度以来,郡行政区划远没有县行政区划稳定。开皇九年,是隋代灭了陈朝,实现了南北统一,神州历经几百年的分裂,终于又回归一统。江夏作为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冲,又是南北的交通要道,是一个政令通畅,文化交融的环节点,设立江夏县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夏文化精神的延续性。结果,唐代就撤了江夏郡,江夏县一直沿用。</p><p class="ql-block">夏文化的精髓应当是:天下大同,加强团结,多难兴邦,共谋生存。</p><p class="ql-block">江夏文化是意义应当是:维护统一,敢于担当,筚路蓝缕,踔厉奋发。</p><p class="ql-block">江夏地名的更换与江夏人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江夏县是将江夏精神固化流传的摇篮,在近代,江夏县被武昌县取代,其间,又在短短的几十年过后,恢复了江夏名号,江夏精神得到压缩与喷发,创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传奇。</p><p class="ql-block">人说,江夏是一只历史锤炼而成的凤凰。因为,今天的江夏地形,从卫星云图上看,他恰似一只雄侍在华中腹地的凤凰,而更加巧合的是,流传千年,在中华文化史上曾经浓墨重彩的故事,始于江夏,也在江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江夏县城,有一座黄鹤楼,这个故事美轮美奂,寓意深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市一穷二白,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擘画蓝图的时候曾经预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将来一定会重修黄鹤楼。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黄鹤楼矗立于武汉长江大桥旁武昌蛇山,黄鹤在金碧辉煌的高楼前展翅。</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创作黄鹤楼的故事的江夏人却在武汉市的偏僻一隅默默的不屈的奋斗着。</p><p class="ql-block">江夏县城头,辛亥武昌首义的枪声,燃起了覆灭延续两千年封建王朝的烈焰,江夏县,因为卓越的奉献“因武而昌”改名为武昌县。</p><p class="ql-block">也有人说,江夏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被边缘。在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中,行政区划一次次的缩减,武昌、青山、洪山划走了,经营了千年的县城,正是繁华似锦的时候,县治却搬到被湖水阻隔,仅仅一条利用武汉到咸宁公路进入武昌城的纸坊,出门荒山,进城遇湖,借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毫不为过。</p><p class="ql-block">“楚天首县”与其说是豪气,不如说是江夏人不屈精神的再现,就是凭着这股子倔强,江夏人拧成一股绳,即便是农业大县也要做出江夏人的表现,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的时候,江夏人在一片荒山边,湖滩草泽旁,建起几座小楼,挂起小区的牌子,几经拼搏,风生水起,马上在汤逊湖上建起一座“大桥”,如果将二十一世纪同样在汤逊湖上修建的千余只雄狮雕塑的大桥比起来,是多么的寒酸,弱小,但是,就是这一座汤逊湖的“小大桥”将春风引进纸坊,江夏人曾经给武汉市贡献过一座神州最大的城中湖即闻名遐迩的东湖,如今的纸坊新城是二百多平方千米,汤逊湖因此成了武汉市在亚洲最大的城中湖。这就是江夏。</p><p class="ql-block">江夏是一只凤凰,八分山顶是这凤凰高高昂起的凤凰头。如今就是在这个高高昂起的头上,给流传千古的美丽动人的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座山曾经是省会的神山,是达官贵人封疆大吏在此祭天的地方,这里有几块石头,却以子午石的名号,名垂青史,记录着过往千年我们先民们在此向着上苍顶礼膜拜,乞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今天繁荣昌盛的江夏,恰遇到国家在此修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气象塔,巧就巧在这个塔,是用人的元素设计建造,进入纸坊新城,你都能够感受到,“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过往故事,更能够体会到仙人“欣豋凤凰新城来”的无比欣慰,这就是江夏。</p><p class="ql-block">一个奋斗了几十年,又将江夏名号冠戴,实至名归的江夏。他将更加珍惜这个名号,秉承“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将江夏文化再创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