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考(第二部分地名与文化的相得益彰)

汤建林江夏文痴

<p class="ql-block">二、地名与文化的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文化符号到地域名称演化的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嬗变与发展伴随着地域名称的演化,逐步升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散发出不同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文化符号与地域名称的范围重合,奠定了它的内涵与外延的统一性。楚宣王设置江夏郡,包括沙羡县。从秦灭楚后设置沙羡县可以印证,只是秦设置的是南郡,沙羡在其管辖之下。</p><p class="ql-block">从文化符号的外延来看,是地域名称的基础。江夏作为部族群落,它的北方包含了南襄盆地,它的南方在长江中游。起点在夏道,夏人从中原进入长江流域的夏道,终点是长江中游的夏口,即盘龙城。楚国的长城建立在夏道之上,这一点在典籍和遗址上都有实证;盘龙城原名是“夏口”在盘龙城遗址的出土文物中以及历史文献里都没有可供选择的实证,但是,出土文物和地层文化遗存可以证实商代建筑是在夏代建筑的基础上的扩建。盘龙城是夏代在长江中游最大的都邑性聚落遗址,有出土的夏代统一的权力象征的玉璋足以证明。</p><p class="ql-block">江夏郡的管辖范围,基本上与夏文化走出中原,走向长江中游的夏文化部族群落活动范围相吻合。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江夏郡是为了便于统一的国家行政管理,以文化部族群落的活动范围来设立的。这种设计符合古代以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为基本参照物的要求。这种设计也符合汉代初立,期盼王朝的稳定统一局面的考量。也有历史的借鉴。</p><p class="ql-block">有学者认为,曾国的设置,与维护楚国发展有关。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值得商榷。</p><p class="ql-block">楚国在成立之初,只是一个蕞尔小国。有民间传说流传,楚国夜里举行祭奠祖先的习俗是因为楚国太小,太穷,从邻国偷了一条小牛,用以祭奠祖先,为了躲过邻国追查,只能够在夜里举行仪式。其实,楚国在长江中游建国之初,其在西周的分封等级里,按公、侯、伯、子、男五级中倒数第二,是子级别,历史文献记载为“楚子”,用牛作为牺牲来祭奠先祖,要王公级别才有资格,名为“太宰”。楚国贵族用牛作为牺牲显然有僭越嫌疑。</p><p class="ql-block">楚国为什么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崛起,除了他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条件,与江夏部族群落的文化认同。至今流传的口头禅“不服周”,可能就是这种文化意识的遗存。那就是,楚国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夏文化的继承人。有文献记载,说古代典籍《尚书》里出现的“蛮夷滑夏”、“诸夏”、“外诸夏”等等,甚至将“夏道”也研究认为是周人走向长江中游的历史史实。虽然,在攻打殷商的时候,高举夏文化的旗帜,用以聚集各个不满殷商长期以武力征服行为的部族群落支持,周代在建国之初也将夏代遗族集中安排在杞县,而且在夏文化的基础上设立周礼,建设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行为来证明,他要探寻正统周礼,准备到杞县去追根溯源。</p><p class="ql-block">楚国也是从北方夏文化浸润的地方迁建在长江中游的,他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夏文化的继承人。我个人认为,楚国与江淮流域的夏文化部族群落理念相同,与已经在江淮流域扎根,获得大范围发展的这些部族群落相融合,才促进了楚国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壮大。</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东周末年的战国时期楚宣王设立江夏郡,其初始时期就将文化符号融入到地缘考量之中,将其作为问鼎中原的前哨阵地。夏文化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奠基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聚合万国团结协作,拆除方国樊篱共同面对生存困境,为子孙后代谋求繁衍生息的有利环境,多难兴邦,克难攻坚,敢于胜利。这些精神特质,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内核。而江夏部族群落理念相同且坚定不移的维护这种文化精神,形成了先秦时期的特殊群体。楚国在特定时期,将这种文化精神特质融入时代元素,借此在神州之南拓展影响,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神州之南大华夏文化区,为秦国迅速统一神州奠定了文化基础。</p><p class="ql-block">江夏,就因为注入了这种文化基因,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不断书写自己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