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为母亲 母亲的母亲,我们的外祖母,在母亲3岁时病故。母亲的父亲,我们的外祖父,记不清自己儿女的生日,只告诉母亲,她生于1926年腊月,于是母亲给自己定了一个生日:12月11日。<br> 外祖父勤劳质朴,拥有良田14亩、一艘小船和一架踏水车。他平时耕耘自己的14亩地,农闲则摇船捕鱼,维持一家温饱生活。在乡下是妥妥的能保证家人温饱的中农。<br> 踏水车是派什么用场的?母亲说,家乡里下河兴化地区经常发大水,那时机械排涝的动力不足,踏水车的功能就是紧急排涝。人在车上,脚下生风,轴轮飞转,水花四溅,像一条条水龙喷出一道道水流。<br>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浇灌田地有电动抽水机,抗洪排涝有大动力水泵,踏水车已经不见踪影了。但当时能拥有这样的踏水车,可见外祖父家的生活水准。 温饱家庭自然对养育女孩子有要求。虽是农家女子,但外祖父并不让母亲下地干活。母亲从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下田,由她裹小脚的奶奶护着,在家做家务和针线活。<br> 母亲天生拥有一双如玉的手,即便岁月蹉跎也未被风霜完全侵蚀。指节纤细如初春柳枝,从不用护手霜皮肤却意外地光滑,像摩挲过江南最软的绸。这双手补全了岁月所有的缺口,显示着母亲的力量,现如今她喜欢握着我们的手使劲一捏,待我们做出被她捏痛的夸张表情,她会哈哈笑起来。<br> 奶奶恐怕没娘的母亲被人欺负,要给她裹小脚。俗称的“裹小脚”就是缠足,把女孩子的脚裹得弯弓尖小如莲花瓣状,以“三寸金莲”为美。明清时期缠足进入鼎盛期,直到民国,农村还是盛行不衰。社会对缠足的病态审美观念形成固化,缠足甚至成为评判女性美丑的标准。<br><div> 缠足一般从女孩子四五岁便开始,直到成年骨骼定型为止,过程十分痛苦。“小脚”是要通过布条缠裹出来的,“使其趾折骨断,血肉溃烂,直到血枯筋断,足底部折作弯形”,简直就是酷刑。<br> 母亲从小就有主见,脾气倔强。她看着奶奶,踩着一双畸形的小脚,生活十分不方便。两只脚裹成羊蹄子那么大,奶奶能去哪里呢?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她执拗不从,不让奶奶给她裹小脚。奶奶强行把裹脚布缠在她的双脚上,等奶奶一转身,她马上用剪刀把裹脚布剪开放开脚;奶奶发现后,又给她裹上,她又剪开放脚。三番两次后,奶奶拧不过她,只好听之任之,不再逼着她裹脚。可是在这裹上放开又裹上又放开的过程中,她的脚也受到伤害,大脚趾畸形,其他脚趾不能再伸展。<br> 冬天的晚上她抱着奶奶的小脚,给她暖被窝。奶奶就讲述女孩子命中注定要遵从“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奶奶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br> 母亲认可奶奶的说辞有一些道理,行为规范和女性品德都很重要。但愤慨其中体现的性别不平等和男尊女卑观念。她目睹在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下,邻居姐姐出嫁从夫,任由夫家打骂忍气吞声的惨状,她愤愤不平,立志不信命,不听由命运摆布,不在家等着长大嫁人生子任凭宰割。<br> 母亲13岁时,奶奶过世。母亲说,为奶奶办丧事痛哭之余,偶尔从来吊唁的亲属中,风闻村里有姐姐去无锡大户人家做保姆赚钱,可以自食其力。她心仪之,悄悄地做好了走出家门去无锡做保姆的准备。<br> 兴化老圩营西乡,港汊纵横,湖荡星罗棋布,是苏北的鱼米之乡。兴化有着光荣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此时,抗大五分校20多名学员来到老圩,用民运工作队的名义,深入群众进行艰苦的工作,开辟革命根据地,点燃了老圩地区的革命之火。<br> 民运工作队有位来自南通的年轻女学员肖景元,温和可亲,见多识广。她向母亲等一众年轻姑娘宣传共产党积极抗日的政策,讲述八路军和新四军打击日本鬼子的故事,告诉她们:共产党的队伍是穷人的队伍,男女平等,女人同样能干革命。<br>肖景元的话对于母亲而言,像是一道光,照进了她灰暗的世界。她明白了,要摆脱像村里其他年轻姑娘一样嫁鸡随鸡的宿命,不仅仅是去无锡当保姆一条道,还可以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她热血沸腾,决意冲破封建思想阻力,跟着共产党走。<br> 1943年3月,16岁的母亲走出家门,到了老圩的民运工作队,跟着肖景元学做群众工作。<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