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乡之八十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万分感谢国家一级作家、宜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宜春文艺》(季刊)执行主编曾若水先生亲手编辑,将此拙作刊发于今年第二期《宜春文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正月初八,我怀着崇敬之情,专程乘坐高铁前往赣州,拜谒了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西北边的杨廷麟殉节处——清水塘。 </p><p class="ql-block"> 眼前,清水塘的水色深沉如墨,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沉默与哀思。水面格外平静,宛如一面巨大的冰镜,将周围的花草树木和房屋倒映其中,仿佛久经风雨考验,波澜不惊。阳光透过云隙,洒在水面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银光,为这片宁静的水域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霜。白色的护栏,似是岁月为它披上的素衣,将这口古老的池塘轻轻环绕。一条小径横穿南北,将池塘分为两滩。路口那块“杨廷麟殉节处”的牌子,在寒风中静静竖立,仿佛是历史的注脚,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悲壮。 </p><p class="ql-block"> 塘畔,当地政府专为纪念杨廷麟而新建的正气阁,仿明式清初风格,古朴而庄重,一眼望去便似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扑面而来。门两侧的对联“一代忠诚炳日星,千秋俎豆留章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代忠诚炳日星,千秋俎豆留章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英雄不朽精神的写照,让人诵之难忘。阁旁的两棵古榕,枝繁叶茂,参天蔽日,像是两个忠诚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英雄的魂灵。 </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池塘边,凝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杨廷麟,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今樟树市)临江镇人,这位明末抗清英雄的名字,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自幼聪慧,五岁便随父读经典,长辈常给他讲述岳飞等英雄人物为国尽忠的故事。杨廷麟对他们崇拜有加,尤其是文天祥和谢枋得,他常常在心中默念他们的名字,想象着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后来自号“兼山”,便是取自文天祥的“文山”和谢枋得的“叠山”,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报效国家。 </p><p class="ql-block"> 崇祯四年(1631年),33岁的他中进士,授翰林编修,与黄道周、倪鸿宝并称“三翰林”,以文章和节义闻名于世。然而,命运多舛,明朝末年,内忧外患日重。他坚决主战,却因痛斥“主和派”而被贬。清军南下后,他毅然起兵抗清,屡建奇功,被南明唐王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彼时,山河破碎,江西成为抗清斗争的主要战场之一,杨廷麟是这一战场的主要指挥者。他与好友詹瀚、刘同升和赣州巡抚李永茂共举义旗,建立了忠诚社,招集四方忠诚勇士。他顾全大局、赤胆忠心,用尽苦心协调来源复杂的队伍,团结滇、粤、赣三军将士联合作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军围攻赣州城时,他率军与城内数万居民誓死抗击。守城半年,弹尽粮绝,至十月四日城破,他依然坚守在城墙上指挥作战,英勇杀敌。我望着那清澈的水面,仿佛看见杨廷麟身着戎装,手握长剑,目光坚毅,正率领着将士们冲锋陷阵。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喊杀声惊天动地,血流成河。他的身影在战场上如虎一般矫健,剑光如闪电一般犀利。他高喊着:“将士们,跟我来,杀敌报国!” </p><p class="ql-block"> 然而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最终还是力不从心。我们无法知道在城破决定生死的那一刻,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也许他在思念文天祥的威武不屈、从容就义,思念谢枋得的绝食拒降、以死明志,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夺口而出。这是他的座右铭,它早已如血液一样流淌在他的脉管里。也许他在思念妻儿老小,他太了解自己的妻子了,他若一走,她必效仿,那么他们才三岁的儿子就将成为孤儿。不知道他想起这些,内心是怎样的一种苦痛,是怎样的煎熬。他想过投降吗?如果降清,凭他的身份地位和本领,无疑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在等待着他享用。但在生死攸关的抉择面前,放在他心中最高位置的已经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民族气节和国家的存亡。</p><p class="ql-block"> 于是,一个不朽的画面定格在清水塘这里:他身穿戎服,腰佩长剑,来到西城,以一个明朝将领视死如归的风度,以一个48岁中华男儿不屈不挠的气魄,大步地走向了清水塘,纵身一跃,坠入水中。然而塘内尸体堆积,他不能下沉,硬是从尸体中挤入水底,一次又一次地强迫自己溺水窒息而亡。从此,杨廷麟的生命就与清水塘融为一体了。水呜咽,天动容,地悲鸣,引无数人前来瞻仰、祭拜,把杨廷麟的“正气歌”传唱给一代又一代。 </p> <p class="ql-block"> 杨廷麟死后三天被打捞上来,只见他仍“握拳张髯、正气凛然”,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的忠心不变、他的忠魂不灭。“白刃相见”的清军将领贾熊,辨认出他的尸首后也被他的忠勇所震撼,急令画工画其像,以四块门板做成棺材葬之于西门梅家渡。清高宗后来赐谥其“忠节”。 </p><p class="ql-block"> 我心怀深深的敬意走进了正气阁。二楼尚未开放,一楼陈列着杨廷麟的画像以及一些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资料介绍。在他的画像前,我三跪九拜,心中默念着他的名字,感受着他的精神,把特意带来的白酒斟满三杯,连同我的泪水祭洒于地。 </p><p class="ql-block"> 杨廷麟是个文人,国难当头,把他造就成了武将,文武双全,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和组织才能。他的书法、诗歌和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读他的诗歌,总能感觉字里行间流露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杨廷麟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他关注社会现实,对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也提出了改革建议。他的文集《兼山集》《杨忠节公遗集》不仅展现了他的出色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的高尚气节,他的文章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有古人评价他的文章“排荡峭刻,在韩、苏之间”。 </p> <p class="ql-block"> 一个声音重重地在我耳边回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杨廷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舍生取义。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没有选择随波逐流,更没有选择投敌求荣,而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为了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为了守护百姓的安宁,他不惜与强大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的事迹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在历史的原野,激励着今天的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勇往直前,奉献毕生。 </p><p class="ql-block"> 站在清水塘边,我久久不愿离去。(写毕于2025年春节正月十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