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我的父母更懂教育就好了”“童年的阴影让我永远无法幸福”…… 在心理咨询室里,类似的感叹常常萦绕耳边。原生家庭作为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确实在性格底色、行为模式和情感认知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但将人生困局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无异于给自己戴上了无形的枷锁。真正的成长,始于正视影响,终于打破归因的执念。</p><p class="ql-block">原生家庭的影响如同空气,渗透在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父母的相处模式会成为我们婚恋观的最初模板,童年的情感回应方式会塑造我们的安全感模式,甚至说话的语气、处理冲突的方式,都可能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这些影响真实存在,否认它们就像否认自己的过去。当我们意识到敏感内向可能源于童年缺乏肯定,习惯性讨好或许来自家庭中的过度忽视时,这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认知觉醒的开始。承认原生家庭带来的困扰,如同给伤口消毒,虽然短暂刺痛,却是愈合的前提。</p><p class="ql-block">但过度归因于原生家庭,会让我们陷入 “受害者思维” 的泥沼。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 “归因偏差”,当我们将所有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时,其实是在潜意识里逃避自我负责的力量。就像有人抱怨父母的严厉导致自己缺乏自信,却忽视了成年后可以通过学习、实践重塑自我认知;有人纠结童年的情感缺失造成亲密关系障碍,却忘记了自己早已拥有选择相处模式的主动权。原生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却不该成为终点的裁判。那些在逆境中绽放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决定人生走向的,从来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对经历的解读和当下的选择。</p><p class="ql-block">重新解读过去的经历,是将创伤转化为成长动力的关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曾说:“每一个开始都有魔力。” 当我们以成年人的视角回望童年,会发现许多曾经的 “伤害” 都藏着另一种可能。父母的严格或许源于他们自身的生存焦虑,童年的孤独可能培养了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这种重新解读不是强迫自己 “原谅”,而是放下非黑即白的评判,看到人性的复杂与局限。就像一位来访者在咨询中顿悟:“父亲的沉默不是不爱,而是他从未学会表达爱。” 当认知发生转变,创伤带来的怨恨会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理解与释然,这种内在的和解会生发出强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 “理想父母”,填补原生家庭的遗憾。缺乏肯定的人,可以每天写下三个自我赞赏的瞬间;不懂边界的人,可以从设立第一个 “不” 开始练习;渴望温暖的人,可以主动建立滋养型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的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通过持续的积极行为和认知调整,我们完全能够重塑人格中不够完善的部分。就像园丁修剪树木,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和刻意练习,修正原生家庭带来的偏差,让生命成长出更健康的姿态。</p><p class="ql-block">原生家庭是人生的底色,但人生的画卷终究要靠自己描绘。那些无法选择的过去,不该成为束缚未来的枷锁;那些真实存在的伤痛,可以转化为理解他人的共情力。真正的成熟,不是否认原生家庭的影响,而是在承认影响的基础上,主动承担起自我成长的责任。当我们带着觉察前行,每一步都在改写命运的脚本;当我们学会与过去和解,每一次呼吸都充满重生的力量。记住,你远比原生家庭塑造的你,更有力量成为想要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