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国策里那个简短的故事,像一枚穿越千年的铜镜,照见了无数相似的困局: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这短短几十个字,道尽了世间最朴素的生存智慧——无谓的争斗,往往只会让第三方坐收渔利。当我们在现实中审视那些纠缠不休的对抗时,会发现历史从未停止重复这个古老的寓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非洲草原的旱季,两只雄狮为争夺水源陷入了三天三夜的对峙。它们咆哮着竖起鬃毛,用利爪在对方身上撕开深浅不一的伤口,浑浊的泥浆混着血污糊满了皮毛。此时一群鬣狗正躲在远处的灌木丛里,耐心地计算着最佳出击时机。当两只雄狮终于筋疲力尽瘫倒在地时,鬣狗们一拥而上,轻松夺走了水源,也夺走了两只雄狮的生命。动物学家在观察报告中写道:“它们本可以分享那片不大的水域,却宁愿用死亡证明自己的强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亚马逊雨林里的切叶蚁部落,时常为争夺优质叶片发生大规模冲突。工蚁们用颚部相互撕咬,兵蚁则用头部撞击对方的防线,一场战斗往往持续数周。而当两败俱伤的蚁群回到巢穴时,会发现原本储存的真菌培养基已被寄生蝇侵蚀——这些趁虚而入的寄生者,正是在等待争斗带来的防御空档。生物学家发现,那些懂得划定觅食边界的蚁群,反而能在资源竞争中获得更稳定的生存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植物世界同样上演着类似的戏码。加州红杉林里,两棵相邻的古树为争夺阳光展开了百年较量。它们拼命向上生长,树干变得纤细而脆弱,枝叶在顶端相互遮蔽。一场台风过后,这两棵耗尽能量的红杉同时折断,而周围那些保持适当间距、枝叶舒展的树木却安然无恙。森林生态学家解释:“树木的智慧在于,它们懂得在竞争中保留协作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动物到植物,自然界不断上演着鹬蚌相争的故事,也不断证明着同一个真理:过度的争斗会消耗生命的能量,打破系统的平衡。那些能在竞争中保持克制的物种,反而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长久的生存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279年,渑池之会结束后,蔺相如因功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怒不可遏:“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他公开宣称要当面羞辱蔺相如,一场将相失和的危机笼罩着赵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蔺相如却选择了退让。每当望见廉颇的车驾,他便主动引车避匿。门客们不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的回答揭示了争斗的本质:“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便有了负荆请罪的千古美谈。将相和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两千余年,正是因为它展现了打破争斗困局的智慧——在个人荣辱与集体利益之间,真正的强者懂得选择后者。假使蔺相如与廉颇争斗不休,秦国必然趁机伐赵,两人最终只会落得“渔者得而并禽之”的下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当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压境时,孙权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张昭等文臣主张投降,周瑜等武将坚持抵抗。诸葛亮出使东吴,没有急于争辩战与降的利弊,而是先点破了争斗的危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今若降之,东吴必失自主权。诸公之争,若被曹操利用,江东六郡皆为他人所有。”最终孙刘联军放下分歧,以火攻大破曹军,保住了江东基业。而后来关羽与东吴的争斗,恰恰走向了相反的结局——为争夺荆州,关羽与吕蒙刀兵相向,最终关羽败走麦城,蜀汉失去荆州要地,孙刘联盟破裂,为后来的三国归晋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许多争斗的发起者都以为自己在争夺胜利,却最终在无休止的对抗中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一切。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背后,是两国百姓十年的流离失所;西晋的八王之乱,诸王为争夺皇权相互攻伐,最终导致五胡乱华,中原陷入百年战乱。这些历史事件反复证明,当争斗超出必要的限度,就会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彩电市场,曾上演过一场惨烈的“价格战”。1996年,长虹率先宣布降价,TCL、康佳等品牌迅速跟进,各企业纷纷祭出价格利器,试图通过低价抢占市场份额。在这场持续数年的争斗中,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企业利润大幅缩水。1999年,长虹净利润较1997年下降90%,康佳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整个行业陷入“增量不增收”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本土彩电企业打得头破血流之际,外资品牌却悄然完成了市场布局。索尼、三星等企业没有参与价格战,而是专注于技术研发,推出了等离子、液晶等高端产品。当本土品牌因价格战元气大伤时,外资品牌凭借技术优势占据了高端市场,攫取了行业大部分利润。这场商战后来被写入MBA案例,成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经典商业案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行业的“滴滴快的合并”。2014年,滴滴与快的为争夺打车市场份额,展开了激烈的补贴大战。双方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用户享受着低价打车的红利,而两家企业却陷入了巨额亏损。这场争斗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本,也让双方的技术研发进度放缓。2015年2月,在投资人的推动下,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结束了这场两败俱伤的对抗。合并后的新公司整合了双方资源,减少了内耗,得以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最终在移动出行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避免了被外资企业趁机超越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商业竞争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而非消灭对手。那些真正伟大的企业,都懂得在竞争中保持理性: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推动了碳酸饮料行业的创新;肯德基与麦当劳的对峙,促进了快餐服务的标准化;苹果与三星的专利诉讼,最终以交叉授权达成和解,共同维护了智能手机市场的生态平衡。这些案例都证明,健康的竞争应当是相互促进的“竞合”,而非鱼死网破的“死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女士与李女士是同住一个小区的邻居,原本关系和睦。一次因为停车位的使用问题发生争执,两人互不相让,从口角升级到冷战。张女士故意将垃圾桶放在李女士的车位旁,李女士则在深夜故意制造噪音。这场邻里纠纷持续了三年,双方都活得疲惫不堪:张女士因为长期生气患上了乳腺增生,李女士的儿子因为家庭氛围紧张出现了厌学情绪。直到有一天,小区物业将两个车位调换,这场争斗才不了了之。事后张女士感慨:“为了一个停车位,我赔上了三年的好心情和健康,现在想想太不值得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职场中类似的无谓争斗同样常见。王先生与刘先生是同部门的同事,两人同时竞争一个经理职位。为了胜出,王先生暗中散布刘先生的负面消息,刘先生则故意拖延王先生负责的项目进度。最终公司高层得知此事,认为两人都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将经理职位给了另一个部门的员工。王先生和刘先生不仅错失了晋升机会,还在公司内部留下了不良印象,影响了后续的职业发展。这场争斗就像鹬蚌的相互钳制,最终让“渔者”(第三方)获得了利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人际争斗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损害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争斗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让人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就像那些在沙滩上相互纠缠的鹬和蚌,它们原本可以一个入水捕鱼,一个潜沙避险,却因为一时的冲突,将自己置于被捕获的危险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破解人际争斗的困局,需要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当我们与他人产生分歧时,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值得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争斗吗?争斗能带来我想要的结果吗?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很多时候,所谓的“原则问题”,其实只是自尊心的执念;所谓的“必须争胜”,往往源于对得失的过度计较。就像一位哲学家所说:“你无法阻止鸟儿从你的头顶飞过,但你可以不让它在你的头发上筑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竞争史,也是一部和解史。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无谓争斗”,数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城市化为废墟,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痛代价。二战结束后,欧洲国家深刻认识到争斗的危害,开始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昔日的交战国通过经济合作实现了和平共处,创造了数十年的繁荣稳定。这个过程正如法国总统戴高乐所说:“和平不是没有冲突,而是懂得用更智慧的方式解决冲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东地区的巴以冲突,则是长期未能解决的争斗困局。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为了领土、宗教等问题不断爆发冲突,双方都有大量人员伤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外部势力的干预,更让这场争斗变得复杂难解。每当双方冲突升级,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都会受到波及,而真正受苦的始终是两国的普通民众。这个持续数十年的争端,就像一个放大版的“鹬蚌相争”,证明了长期对抗只会让所有人都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终结过程。20世纪90年代,南非面临着爆发全面种族冲突的危险。曼德拉领导的非洲人国民大会与德克勒克政府没有选择持续对抗,而是通过谈判实现了权力和平过渡。曼德拉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最深切的恐惧不是我们的无能,而是我们的力量无边无际。我们问自己,我是谁,能成为聪明、能干、才华横溢、令人惊叹的人吗?事实上,你不成谁成呢?”这种超越仇恨的和解精神,让南非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明的进步,不在于消灭差异,而在于学会与差异共存。就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才是繁荣的基础。不同的文化、宗教、制度之间,可以竞争,可以比较,但不应相互消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对“鹬蚌相争”寓言的现代诠释——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早已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通过损害他国利益来实现自身的长久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离无谓的争斗,需要建立清晰的价值排序。我们应当明确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健康、亲情、友情、成长……当面临冲突时,用这个价值排序作为决策标准,就会发现很多争斗其实毫无意义。就像一位企业家所说:“我不会和竞争对手在价格上纠缠,因为我的目标是做出最好的产品,而不是打败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养“系统思维”是避免陷入争斗困局的关键。系统思维要求我们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系统的一部分。鹬和蚌的悲剧在于,它们只看到了彼此的对立,却忽视了共同的威胁——渔者。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系统思维能帮助我们发现共赢的可能:同事之间的竞争可以转化为相互学习的动力,邻里之间的分歧可以通过沟通找到折中方案,国家之间的争端可以通过外交谈判达成妥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会“主动退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退让不是软弱,而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像蔺相如避让廉颇,表面上是退缩,实际上是为了赵国的整体利益,最终赢得了尊重。在人际冲突中,主动退让的一方往往掌握着主动权,因为他们摆脱了情绪的控制,能够理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立“第三方视角”能帮助我们跳出争斗的迷局。当我们陷入冲突时,不妨想象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客观地分析双方的得失。这种视角转换能让我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看到争斗的荒谬之处。很多时候,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彼此的分歧并没有那么严重,完全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鹬蚌相争的寓言告诉我们,无谓的争斗只会让双方都付出代价。在自然界,在历史中,在商业场,在人际间,这个道理不断被验证。远离无谓的争斗,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智慧——它让我们把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在与他人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就像那片沙滩,如果鹬能入水,蚌能潜沙,它们本可以各自安好,而不是在相互纠缠中,成为渔者的猎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的智慧,不在于赢得多少争斗,而在于懂得避开那些不值得的对抗。当我们放下执念,跳出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式,就会发现天地其实很广阔,共赢的道路其实有很多。这或许就是古老寓言留给我们的最珍贵启示。</p> <ul><li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简介:</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蒙鼎 原名蒙云龙,生于广西巴马长寿之乡。自幼浸润于山水人文间,以文字为舟,畅游知识海洋。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在诗歌、散文等领域不断探索,用灵动的文字记录生活感悟与精神追求,以独特视角展现对世界的思考与热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