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行(五)

💗桔子

<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三角斜线圆点纹彩陶钵</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p> <p class="ql-block">  折沿红陶盆</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4000~前3500年)</p> <p class="ql-block">  鲵鱼纹彩陶瓶</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4000﹣3500前年)</p> <p class="ql-block">  叶片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p> <p class="ql-block">  鲵鱼纹彩陶瓶</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约公元前3500﹣3000前年)</p> <p class="ql-block">  勾曲圆圈网线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p> <p class="ql-block">  旋纹尖底瓶</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000﹣前2700年)</p> <p class="ql-block">  双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 <p class="ql-block">  胡芦形网纹单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700﹣前2300年)</p> <p class="ql-block">  圆圈网格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 <p class="ql-block">  旋动的美</p><p class="ql-block"> 旋纹,也称之为旋涡纹,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晚期,兴盛于马家窑文化早中期。一般以四个旋涡为中心展开图案,有时多达六个或更多。初期旋涡较小,涡心中空,随后涡心逐渐增大,各类纹饰填充其中。半山期旋纹多装饰在大型壶瓮</p><p class="ql-block">的肩腹部,黑色的锯齿与红色条带间错组合,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浪花翻卷、变幻无穷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双耳彩陶瓮</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人变异</p><p class="ql-block"> 神人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晚期彩陶代表性纹饰之一,有的学者称之为蛙纹。半山早期的神人纹描绘较具体,较接近于人的形象;半山晚期则变得较为抽象,以大圆圈代表头部,内填各种纹饰,上下肢向上折曲,肢端有数目不等的指爪。马厂时期,头部大多被完全省略,有的四肢由顺向演变为反向呈直角曲折,进而将代表身体的宽带也省略,简化为肢爪纹,最后演化成三角折带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单耳彩陶杯</p><p class="ql-block"> 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约公元前1900~前1400年)</p> <p class="ql-block">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p> <p class="ql-block">  鼎形铜行灯</p><p class="ql-block"> 战国</p> <p class="ql-block">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p><p class="ql-block"> 东汉</p> <p class="ql-block">  铜车马仪仗队</p><p class="ql-block"> 东汉</p> <p class="ql-block">  彩纹木舞俑</p><p class="ql-block"> 汉代(公元前202~公元前220年)</p> <p class="ql-block">  "邮驿图"画像砖(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魏晋(公元220~420年)</p> <p class="ql-block">  "耕耙图","狩猎图"</p> <p class="ql-block">  "羌戎少女图","牛耕图","放鹰图","狩猎图"</p> <p class="ql-block">  "二牛抬杠","煎饼图","扛臿出工图","烤肉煮肉图","牛耕图","放马图","牛车出巡图","狩猎图","堆粮图","禀报图"。</p> <p class="ql-block">  彩塑菩萨像</p><p class="ql-block">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塑胁侍菩萨像</p><p class="ql-block">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绘一佛二菩萨</p><p class="ql-block">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  玻璃莲花托盏</p><p class="ql-block">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  木屋</p><p class="ql-block">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p><p class="ql-block"> 明代</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肃府帖本的前8卷,确系当年北宋宫廷刻版的原拓,今西安碑林所立帖石,即据肃府拓印本重摹而成,"足见肃府本影响之大"。这套刻石是如今尚存的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也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宝级文物,是继铜奔马之外的另一宗镇馆之宝。帖石逼真地再现了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张芝、钟繇、索靖及欧、褚、颜、柳诸家在内 宋以前历代书法巨匠的精品,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兰州一一敦煌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  普贤变(左)/文殊变(右)(复制)</p><p class="ql-block"> 榆林窟第3窟西夏(公元1038-1227年)</p><p class="ql-block"> 普贤、文殊是释迦牟尼的胁侍菩萨,普贤为右胁侍,骑于白象之上,象征佛法广大无边;文殊为左胁侍,骑于青狮之上,象征修持佛法的勇猛精进。以普贤、文殊为主题的经变画是唐代以来历久不衰的壁画题材,西夏晚期,普贤变与文殊变的绘制更是达到了其艺术的巅峰。这两幅画是西夏时期的代表性作品。</p><p class="ql-block"> 文殊变</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手执如,坐在青狮之上,神态坚毅、沉静。象征智慧、威猛的青狮足踏红莲,步伐劲健,狮奴用力拉缰绳。文殊和周围的天王、菩萨、罗汉、童子等圣众,在云霭之上汇成渡海的行列。画面背景远处的山峦,群峰耸立在清澈的水面上,环抱着许多巍峨的佛寺廊宇,这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居停说法的道场清凉山。</p><p class="ql-block"> 普贤变</p><p class="ql-block"> 普贤菩萨乘白象,手执经书,俯视下界,神态悲悯。从众中有菩萨、天王、罗汉和道教化的天人,环绕普贤,乘云浮游于大海之上。上方天际有仙山琼阁,南侧突出崖岸,画取经僧玄奘与猴行者牵驮经白马,在巡礼中向菩萨合十致礼,说明当时流传的三藏取经故事也成为佛教壁画描绘的题材。</p><p class="ql-block"> 此画在内容、构图、表现手法和风格等诸方面与唐宋时期的同类题材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是一幅规模壮观恢弘、意境深远的艺术佳作。</p> <p class="ql-block">  普贤变(左)/文殊变(右)(复制)</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59窟中唐(公元766-835年)</p><p class="ql-block"> 两幅经变分别以普贤菩萨(左)及文殊菩萨(右)为题材,文殊菩萨以智慧闻名,普贤菩萨以行德闻名,两位菩萨是众菩萨之首,其画像经常成对出现。这两幅是中唐时期同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画中普贤骑象和文殊骑狮的形象在初唐时已形成,但构图较简单。盛唐以来,随着文殊和普贤信仰兴盛,经变画数量大增,画面亦由简而繁,有八部护卫、帝释天尊、仪卫侍从等相簇拥,青狮和白象由皮肤黝黑的昆仑奴引领,热闹非常。画面敷彩以石绿、赭石、石黄等为主,色调雅淡柔和。面部、肢体薄施晕染,线描细致。色调浓郁绚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  夜半逾城 李其琼临摹(复制)</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329窟初唐(公元618-712年)</p><p class="ql-block"> 作品描绘悉达多太子离宫出家的故事。悉达多成人后,经常冥思苦想,寻求解脱众生痛苦的真谛,29岁时受天神启示,抛弃王位与妻、子,出家修行。依据佛经,释迦牟尼出家前的世俗生活以乘象入胎开始,以夜半逾城作结。因此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多呈左右对称布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乘象入胎 李其琼临摹(复制)</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329窟初唐(公元618-712年)</p><p class="ql-block">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和王后摩耶夫人多年膝下无子,常为无人继承王位而烦恼。一日,摩耶夫人在梦中见到空中有菩萨乘白象而来,从她的右肋进入腹中。摩耶夫人从梦中惊醒,召相师占卜,知有圣神降胎。梦中受孕的摩耶夫人后来在蓝毗园诞下悉达多,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p><p class="ql-block"> 作品描写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是佛传故事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p> <p class="ql-block">  西方净土变(复制)</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17窟盛唐(公元712-766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经变画之一,表现的是阿弥陀净土。正中是佛及菩萨、天人侍从所在的莲池与露台。中轴线上有前后佛殿,前殿两侧有楼、阁、台、碑阁各一座,后殿建于平座上,佛殿两侧有回廊周绕,呈环抱之势,形成寺院后部的突出部分,成为"凸"字形布局,使回廊产生曲折变化,增加寺院平面的进深,体现出匠意巧思。</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经变画中的建筑,是初、盛唐建筑画的重要分水岭。气度非凡的梵宫琳宇居中,左右端各有一座楼阁,在它们之间对称地安置了六座高台,有两座砖台,四座竖楼式木台,台上都设有方亭或歇山顶的小亭。整个组群横向连以通长的折廊,富有规律性的变化。穿越楼台碑阁间的多姿飞天,飘带婉转,流云清逸与建筑的梁枋柱檐方正的直线适成对比,流动和凝重互映,典雅灵动。</p> <p class="ql-block">  弥勒经变(复制)</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55窟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 此幅的《弥勒经变》是据义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绘制而成。画面上部是须弥山与其顶上华丽辉煌的天宫,天宫分为三座院落,每座院落内有二层楼阁,中间院落楼阁顶层内端坐弥勒菩萨说法,楼阁间绘诸赴会佛并菩萨众,象征弥勒上生世界。因此,此铺经变同时反映了弥勒上生与下生,上、下生世界以须弥山和日、月天连接。三会下部为水榭、宝池、莲花等内容。画面下部则是一座瑰丽奇特的三层宝幢。</p> <p class="ql-block">  东方净土变(复制)</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48窟盛唐(公元712-766年)</p><p class="ql-block"> 这幅经变画依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制,描绘东方净土世界的美妙庄严。佛经说在我们所处世界的东方,由近而远依次有七个佛国,皆是净土世界,其中最远的名为"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为此世界的教主。</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经变画中,宏伟开阔的寺院空间容纳了丰富的建筑形象。庭院中部有一大型露台,前面布置着五座大小错落的小露台。中轴线上有五开间大殿,左右两侧横向展开十八间回廊,大殿及回廊前,月台宽阔,众多的佛与菩萨、侍从等漫步其间。廊之后,更是殿宇恢宏,楼阁耸峙,飞虹当空,是当时宫殿寺观豪华建筑组群的写照,殊为罕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方净土变(复制) 正殿</p><p class="ql-block"> 榆林窟第3窟 西夏(公元1038-1227年)</p><p class="ql-block"> 西方净土变主要表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妙,是唐代以来敦煌石窟历久不衰的壁画题材,但与前代相比,画面中的诸多细节和意趣迥然相异。画面布局中,原有的以主尊阿弥陀佛为核心,"种种庄严尽绕之"的向心模式被打破,阿弥陀佛被安置在建筑的后殿;庭院中,与会的圣众不再围绕主尊阿弥陀佛,呈 X 形散开,全部面向前方;建筑物布局仍沿中轴线设主殿和配殿,但各栋殿阁已没有唐代的建筑风格,檐下斗栱不如唐代的粗大雄伟,趋向宋代以后的纤细密集;乐舞不再位于主尊的正前方,而是移至前殿的门屋内;极乐世界中没有化生,但有信佛的世俗女子。以上种种皆是前所未有的崭新内容,展现出全新的净土变风貌。</p><p class="ql-block"> 这幅净土变中的建筑界画堪称敦煌壁画中的代表作。"界画"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门类,是用界笔和直尺画直线的绘画方法,以笔直的线条描绘出细致工整的建筑。此画为西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净土变相,为当时的建筑营造方法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都督夫人礼佛图段文杰临摹(复制)</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30窟盛唐(公元712-766年)</p><p class="ql-block"> 作品为供养人画像,绘制于莫高窟第130窟甬道南壁。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出都督夫人及她的两个女儿和九名身着男装的婢女。此画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人物像。</p><p class="ql-block"> 原壁画因自然原因残缺严重。20世纪50年代段文杰先生在大量研究唐代服装的基础上,复原了此画,使这幅作品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失而复得的巨作。</p> <p class="ql-block">  女供养人像史苇湘临摹(复制)</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9窟 晚唐(公元836-907年)</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9窟是晚唐时期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修造的功德窟,画面中立于毡毯上的三位女供养人为节度使的女眷,她们双手捧供或合十,正在虔心礼佛。供养人行列中画有一骑竹马的儿童;另有五名手捧衣包、奁盒,持纨扇的侍女相随。画中三位贵妇全身上下花团锦簇,艳丽照人,尽显晚唐敦煌贵族妇女的时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水一一伏羲庙</p> <p class="ql-block">  伏羲庙的团龙团凤槛窗雕刻是明代木雕艺术的杰出代表,采用浮雕与透雕技法结合,构图饱满,神形兼备,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表达了"龙腾永昌""凤凰来仪"的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襄阳城的古与今</p> <p class="ql-block">  听到一首歌,很喜欢,将歌词送给自己,也送给你们。</p><p class="ql-block"> 你会翻过山看到万丈青天,</p><p class="ql-block"> 飞鸟正越过海面;</p><p class="ql-block"> 你会迎着风放着胆唱着歌,</p><p class="ql-block"> 把风景都看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