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秘境一一宝洪寺

云南雉山李华

<p class="ql-block">佛国秘境一一宝洪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开宝洪寺在我心里的很多秘团,我曾数次探访宝洪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11月22日,我相约苏天水先生再访宝洪寺,同行还有CCTV一位王姓记者,宜良电视台陈江先生、刘汉祥先生,我们一同寻访了宝洪寺最后的僧侣兆明。兆明是玄空和尚的大弟子俗名陈正,寻访了宝洪寺的老村长,当年宝洪寺的佃农张正友,寻访了安家田一位陈姓村民,此老人因历史原因,不愿告知姓名,故而隐去。后再去寻访,已经故去,成为憾事。据陈正、张正友两位老人介绍,我们得知了宝洪埋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期望对地方研究能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陈正时年78岁,张正友时年77岁。陈正跟随玄空在空门10多年,17岁时离开宝洪寺到金梅西村一农家上门为婿,改名随女方姓陈。张正友自小生活在宝洪寺,亲眼目睹宝洪寺数十年兴废,又亲眼见证宝洪寺被毁,亲历打砸铜佛等事件,所述对我等印证史料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宝洪寺</p><p class="ql-block">一一宝洪寺的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的和尚--兆明--陈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正,法名兆明,53年离开宝洪寺,当时17岁。</p><p class="ql-block">陈正父亲是四川人,是国民党的“绳子兵”,来到昆明就逃跑了,惧怕地方的乡保甲长们不会放过,就不敢回四川,在昆明成了家。陈正就在昆明出生,父亲和母亲都没工作,大家为了活命,后来就各走各的了。</p><p class="ql-block">陈正4岁多点的时候,那时的昆明,日本人的飞机天天来炸,有时一天来两次,危险经历过好几次。有一次,父亲带着陈正上一家茶馆,茶馆离家一两百米。在吃茶饭的时候,日本人的飞机来了,父亲就把陈正塞进桌子下,用板凳盖在上面,-群须发皆白的老人就站成一排躲在后面的山墙脚下,炸弹一炸墙脚下的老人们全死了。日本人用的是燃烧弹,每次一枚炸弹下来都要烧一大片。陈正的父亲那时没工作,后又被国军抓走了,到了蒙自当大兵。再后来,眼睛被日本人打瞎了,和一群</p> <p class="ql-block">伤兵来到的宜良岩泉寺下面西山营。当年,国民党在西山营大村建有一个伤兵医院。陈正的父亲来大村养伤,他也来到了大村。</p><p class="ql-block">些时的陈正也4岁多了,也有些记事了。陈正记得,那时的伤兵天天都有人运进来,有的脚手炸断的,屁股炸没的,多是些伤残的,奇形怪状的多得很,白天黑夜一个村子里哭的哭,喊的喊,悲惨得很。陈正在大村生活了一年多,伤残的父亲死了。没床铺没地方睡,陈正每晚就睡在一条板凳上,有时睡着了小孩子会掉下来,摔不死的陈正根本不敢哭,怕被人打,这时的陈正就是天养着的小孤儿。</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伤兵也很苦,吃不饱饭,每天饭一上来,就抢着吃。吃不饱的兵就每天出去偷人家的芋头、洋芋、白菜,还打农民的狗来煮了吃。有的兵会去拿黄鳝,找螺蛳来煮了吃。</p><p class="ql-block">小陈正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多,伤兵医院要解散了,副官们也要解散了,剩下陈正没了地方安置。副官就把陈正送给岩泉寺的于道人收养,陈正就这样成了于道人收的徒弟。</p><p class="ql-block">于道人嫌弃人太小,不好领,做不了活,不愿要,又没有丢弃的办法,只好把陈正送给了宝洪寺的玄空法师,从此,陈正就成了玄空的坐下弟子,取法号兆明。</p><p class="ql-block">陈正到了宝洪寺,军干事还来过两次看望他。陈正回忆,这位军干事人很好,很有才,会画像,字写得很好。这一年,军干事告知陈正,他的父亲有名字,叫做:牟正顺。</p><p class="ql-block">在宝洪寺,陈正什么都得做,每个人都要使唤他,稍微慢一点,人人都可以打他……兆明每天都得叫师父们起床,叫他们吃早饭,早起的兆明得扫地,擦桌子,给师父们打洗脸水,抬洗脚水,放到他们身边伺候好………</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宝洪寺,森林植被很好,大树很多,很高、很粗。砍倒一棵,树径比人还高。</p> <p class="ql-block">铜佛和宝贝最多的寺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宝洪寺曾是世界上铜佛最多的寺院,每年四时交移,皆有邻国大和尚来拜山祈福。</p><p class="ql-block">宝洪寺很特别,传说很多。有传宝洪山就是一尊弥勒佛坐地,面向西方,背上背着宝洪大寺。</p><p class="ql-block">在汤池观看更为神似。</p><p class="ql-block">相传,当年建寺的时候,选址于大村的大坪子建寺,不在现在的遗址。当人们准备好了木料,准备第二天开工的时候,弥勒佛做法,把木料搬走了,一夜间建成了宝洪寺。当寺建好后,西槽子和古城坝子的六畜都不会叫,原来是宝洪寺的山门向东开,什么都被镇住了。没办法,人们只好堵上了东寺门,把寺门向南开。还有一说法,东门不开是为挡“火星”。所以,采访时现在我们看到的寺门还封着呢,封住寺门的大石全部是红砂方石,可能就采自寺山的北面。</p><p class="ql-block">兆明和尚和原来的老村长张正友说:“宝洪寺铜佛很多。”</p><p class="ql-block">到底多到什么程度呢?他俩都说,楼上楼下都是铜佛。在大雄宝殿的两处夹墙里,为了防匪盗抢,存放了大量一人多高的佛像,小铜佛更是不知有多少尊。</p><p class="ql-block">寺的建筑也很特别,前面是五大间,后面的大雄宝殿也是五大间,东西厢房也是五大间。每间房里供养大铜佛3尊。大铜佛像两边各有小一点的侍佛尊者铜佛3尊,有的一人多高。</p><p class="ql-block">最特别的是大雄宝殿上,弥勒佛端坐在正堂上,两米多高,笑容慈祥。弥勒佛像后面分三台,分别是释迦牟尼三世佛祖,观世音铜菩萨在最后。每尊佛像都有两米多高。观世音菩萨像很高大,都顶到了瓦檐口上了。</p><p class="ql-block">在二道山门的地方。供养的是达摩相师,高两米多,尊严威仪。达摩祖师后而的楼上,供养的韦陀神像、因为这尊铜佛是在宝洪寺的楼上、故宝洪寺的这尊铜佛称为“韦陀天降”。</p><p class="ql-block">宝洪寺大雄宝殿之后,寺的南侧另起一殿为观音殿、供养着万世佛国之珍,宝洪寺镇寺之宝像-"千佛万佛归佛”。佛祖端瑞坐莲台,莲台一人多高、佛像2米多高。莲台和佛身上都是一指多高的小铜佛,小佛像一直布到大佛像的脖颈部位,密密麻麻,一万多尊,取佛意“千佛万佛归一佛”。佛像和莲坐都是铜铸而成,被毁时,十余个大汉用大铁锤砸了几天,得铜两吨多。</p><p class="ql-block">据兆明和尚回忆,当年他跟随玄空师父,足迹遍旅滇中古寺,有的名寺铜佛只是几尊。从来没见过哪一处的铜佛有宝洪寺的多。就是五台山,峨眉山也没有铜佛有宝洪寺这么多。原来宝洪寺为八大寺之首。名气很大,常年都有海外贵人和地方显贵坐轿子乘滑杆来朝山拜佛。</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因为宝洪寺的铜佛很多,很值钱。数千年来被盗抢得很严重。宝洪寺又建在宝洪山上,山高林密,一直以来,匪患都很严重。被偷、被抢是常有的事。有时,寺院的和尚还会被杀害。为了防盗抢,宝洪寺经过了几次重修,做了夹墙,在墙中又穿织了脸盆粗的大圆木。所以,在现在的那些残墙中,我们还能看到那些穿织在墙中的大木料。</p><p class="ql-block">大跃进时修“跃进沟”,万户庄夏彬记伙同宝洪寺村陈家兴、陈家强、李福等9人偷走寺中铜佛9尊,抓到人后铜佛被索回。</p><p class="ql-block">宝洪寺能铸造有那么多的铜佛,跟宝洪寺的财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宝洪寺的田地很多,财宝不计其数。单说善男信女供养给寺庙的田产,地产,几乎遍布了云南各地。在宜良</p><p class="ql-block">境内从安家田到古城坝子,田产就过万亩。在下栗者、旧县、宋家营建有三个大粮仓。每年收的田租不知其数。</p><p class="ql-block">关于铜佛的铸造,有几种说法。一说佛是在外地铸造的;一说部分佛像是各地信士的捐赠;海外信众还有一说在宝洪寺就地铸造。</p><p class="ql-block">就地铸造我认为很可信。在现在的宝洪寺残留有大量炼铸的矿渣。张正友也认为,宝洪铜佛那么重,有的高2米多,还有莲坐,重的几尊佛像砸烂卖铜就达两三吨多,宝洪寺在山上,当时路又不通,不可能在外面铸造。如果是在外面铸造,加上运输等因素,这样大规模的铜佛,其他历史文献中不可能没有一点记载。据健在的老人们相传,宝洪佛像就在寺后铸造,铜矿就采自安家田的银汞洞中。至今,安家田银洞遗址尚在。在宜良,银洞遗址其实不只一处,在北羊街的龙兴村委会中村后山,也有一个大洞,称为银汞洞。听说,在安家田银汞洞,旧有土人6尊,已被毁。现有两个大土堆,有陈姓村民回忆说,这就是原来的两尊模具大佛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佛一百一十四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宝洪寺到底有多少铜佛呢?</p><p class="ql-block">2017年,我得到了苏天水先生提供的一份曲靖档案馆的资料,官方数据,可能相对准确一些。</p><p class="ql-block">据曲靖市档案馆1957年8月25日的这份档案资料显示,当时的宜良县人民委员会曾上报请示云南省文化局“拨款贰千元修理宝洪寺函”,据此史料,当时宝洪寺尚有铜佛114尊。</p><p class="ql-block">这份关于“拨款贰千元给你县修理宝洪寺函”的“复函”文号是“(57)化社字第4号,大意是宜良县人民委员会8月7日来函称,“拟卖宝洪寺部份铜佛来修理宝洪寺”、经省文化局派人到县宝洪寺具体了解情况,提出三条意见:一、就宝洪寺整体建筑来看,只有大殿及过道还保存着明代古建筑的样式风格,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应作文物保护外,其余已是清朝以后的建筑文物,价值不大。二宝洪寺内的九十四尊铜佛,有历史艺术价值,是文物,需一概保护,不得变卖。原已搬到江头村的二十尊,需搬回宝洪寺加以保护。又寺内的廿四碑刻,或记用贝币买产业,或记建寺的历史,或记铸佛的经过,都是历史资料,应当就地保存,被拆房屋内的碑刻也要觅地安置,包括厕内铺垫的,一块也不能散失。寺外古杉也要加以保护。三、寺内住的六家人,聚在寺的一角,不适于看守,宜分散在寺的边围,要适当减少几家人,专责保护尤为妥当,且应加以教育,使能认真的保护寺内一切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现在来看,这三条意见是正确的,明确了铜佛的重要性,所有铜佛都有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寺内的附属文物94尊铜佛及24块碑刻,需认真加以保护,不得变卖损毁,或移作他用。”明确了明前建筑和过道是重要文物,需要修理,并给了经费。二千元钱在当时并不是小数。看守古寺的人家不能住在一起,要搬出寺外看守,对古碑要求安放到原址等。非常可惜,省文化局的这份函并没有得到执行,钱也打了水漂。百多尊铜佛被砸得稀烂变成了宝洪人的盐巴和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远逝的梵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采访中,村民张正权告诉我们,解放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宝洪寺和尚还有10多位。体字辈大和尚有体</p><p class="ql-block">态、体正、体良、体亮;弘字辈大和尚有:弘广、弘法、弘福、弘运、弘满;玄字辈大师有:空、</p><p class="ql-block">华、悟;兆字辈大和尚有:兆明、兆国、兆和、兆天、兆地、兆……</p><p class="ql-block">弘字辈中弘福有本事,为当家和尚,殉于匪事。有一说为玄空。弘法3岁出家,外出收租和放佃时,每到村口必发两枪,众人知其来</p><p class="ql-block">又有大和尚体态为民国时期地方剿匪大队长,与吕广营汪家交厚,杀匪首在大沙沟。匪弟为报仇,以草堵其归路,趁其不备,由草后跃出,以大钩镰枪砍刺其背,被钩拉下马,杀害于旧县大沙沟…和尚体良、体亮,解放后分给田地,不会播种,不会做饭,饿死两人,余皆活80余岁…</p><p class="ql-block">又传,有和尚兴广是石宝庵的当家大和尚。</p><p class="ql-block">53年宜良为专区,地委在宝洪寺办党校,内办土改培训班。800多人参加学习,加上后勤保障,不下千人。据当年参加培训的一位老领导讲,人多不好住,学员们就拆通寺庙楼上的板壁,拆了1个多月。由于山上太冷,拆下来很多木雕都用来烧火塘烤火,大部分用于每天烧火煮饭……最为可惜的是,这一时期大量经书被毁.由于人多,上厕所需要大量手纸,经书多为棉纸,用着舒服,很多经书被抱到厕所里作为手纸擦屁股用……因为路不好走,人们又把经房和客堂内的大批经书背出来,铺在几条路上垫路走…因为山高天冷,纸好燃火,很多经书就堆放在火塘边燃火旺火,煮饭又烧了很多书……</p><p class="ql-block">最为惨烈的事件是1958年6月份,开始破四旧,大炼钢铁,宝洪铜佛全部被砸毁。据村长张正友回忆,共砸烂铜佛170余尊。寺中最后一位和尚陈正回忆,至少毁铜佛150余尊……很多佛像很高大,很重,一辆牛车根本拉不动,只有大锤砸烂后再拉走。在每一尊佛内还有一尊木雕佛,有活榫,会动,如活人。</p><p class="ql-block">佛有五脏,内藏五谷、海马、人参等珍贵稀世药材等物…佛有心,为金、银所制,多被瓜分…最后一口大钟为村民陈家兴用大锤砸了三天而毁,钟声惊天动地,闻者皆心惊肉颤…</p><p class="ql-block">宝洪填充建筑考证有:宝洪寺前有主塔,高10数米,有6小塔相环围……寺后有塔林,一样分大小,塔林70年代,时宝洪寺村修烤烟房拆毁。据寺内守户和张正友等村民口述,一佛塔中拆出两只瓦罐相扣,上罐底琢洞,罐中有一高大和尚,头顶置一红锦绸包一部经书,被新村一陈姓取走,锦绸做成棉被家用,经书被毁…</p><p class="ql-block">宝洪寺法脉是:弘--悟--祖-- 师--兴--妙--体--弘--玄--兆--曾--如--法-戒--宽。</p><p class="ql-block">宝洪寺后还有一寺,名为“玉皇阁”。</p><p class="ql-block">村中发现张正友收有一篇:“北乐胜景”古一县长书题。不知古一是谁。</p><p class="ql-block">宜景八大寺之说,有古寺名曰:宝洪、法明、九龙、报国、云台、龙山、陡坡、灵隐。</p><p class="ql-block">宝洪寺中有两株奇花:大红山茶花,盆粗,茶大如碗。</p><p class="ql-block">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明·宜良县志》载有</p><p class="ql-block">“乾隆宜良县专”“异境开疆之图”,其中《宜良县志《卷之三·山川·十七》记述:“宝洪山,北乐山,在城北二十里,一名播雄,一名宝洪。雄据治北,赤江环绕,上有古刹,产茶。”又载: “宝洪寺:在城北二十里宝洪山,一名报国寺,创建(失考)。明万历十五年僧与宝善士俞鹰重修。崇祯三年,邑人汪洋东、韩世熙等重修。“慧广,号相一,蜀成都安县人。幼祝发于蜀之昭觉寺,历访名山,旅历住锡于宜。旅宝洪山,爱其幽静,遂建寺居,为御史朱公讳泰祯题曰:萝月庵。路南牧杨干甚敬礼之工行草书,有苏黄笔意。临终书偈曰:年过五十六,来去本非速。一枕松风清,白云覆我屋。书后掷笔端坐而化。”</p> <p class="ql-block">  一一 摘自2020年第116期《岩泉》杂志庚子年秋之卷。</p> <p class="ql-block">李华,笔名阿烨。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副会长,宜良社会新阶联谊会副会长,宜良雉山文会会长。昆明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云南作家。宜良九届政协群众库智库专家,第十届政协委员。参与编攒《西南联大》《不朽的丰碑》《红军长征过云南》《文化宜良》等文集。诗文收录多部文集,著有诗集《底层的火焰》,散文集《美丽宜良》《英雄》等。现居宜良,偶有诗文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