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3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陈司败问①:“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②,谓之吴孟子③。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p><p class="ql-block">②吴:国名。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是姬姓。</p><p class="ql-block">③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本应叫吴姬,因同姓不婚,故去掉她的姓(姬),改称吴孟子。</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他知礼。”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难道君子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是鲁君的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若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为鲁昭公娶同姓之女这一失礼的行为故作不知,表明了他是“为尊者讳”,不直说君主不知礼。但他的袒护行为被人指了出来,他的学生还特意告诉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承认错误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流露出磊落坦荡的君子之风。事实上他通过这种方式已经表示了鲁昭公失礼,但孔子的做法没有失礼。</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30)</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修身养性得自觉</p><p class="ql-block">孔子在本章中再次强调了修养靠的是自觉。“仁”是内在的品德,外在的情感表现为关怀、仁爱他人。如果一个人真想成为仁者,只要其内在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仁”就在我们的身边。</p><p class="ql-block">“仁”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更是将“仁”视为学问、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眼中,他的弟子虽多,但是能够达到“仁”的标准的人一个没有。即便是他最为器重的弟子颜回,也只能勉强达到了这个标准而已。但是,这个“仁”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愿意求“仁”,随时随地可以做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并不遥远,如果我想要仁,仁就会来了。”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孔子的话,与此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在此处,孔子着意强调,“仁”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自觉地、真心诚意地去追求,任何人都能得到仁。像修身、行仁,这些东西看似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事实上却没有那么难,只是大家不知道如何去做而已。关于这一点,存在一个辩证关系:一个人一生时时刻刻心存善念,身行善事难乎其难,几乎没人能够做到,但是,善事却是人人能做的。比如,爱护身边的花草,拉一把跌倒的孩子,一点都不难。每个人都可以行仁,只要能够自觉地坚持下去,并不会因为个人的能力小而无法达到“仁”的境界。哪怕只在一天内用心处世,让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于仁道,也算是达到“仁”的境界了。由此可见,行仁并不是件难事,关键还是看人们内心的想法,是否是自觉自愿地行仁罢了。</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仁”所强调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利他的精神观念为主,并以此来维护传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正如孟子所言,“人之初,性本善”,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仁爱”之念,只是在面对现实的利益时,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了。若是有人能够不受欲念和利益的驱使,发现隐匿在心底的“仁爱”之心,恢复本性,自然就达到“仁”之境界了。因此,孔子才会说:“我欲仁,斯仁至矣。”</p><p class="ql-block">但是,让人们抛却自身的欲望,时刻都能以仁义为先,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几乎没人可以做到。颜回作为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也只是能够做到“心三月不违仁”而已</p><p class="ql-block">至于其他弟子还要略逊一筹,即“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过,孔子却教育弟子们只要肯努力,内心有着“欲仁”的想法,“仁”就会来的。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在主观意愿上是否自觉、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