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耳东教授·陈剑<br>美篇号:253932472 夏日的炽热总是让人渴望寻一处清凉之地,浙东四明山麓宁波龙观“中坡山”省级森林公园便成了绝佳的避暑秘境。刚踏入这片森林,就能感受到与外界截然不同的温度。仿佛有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去了周身的燥热。<br> 蝉鸣未起时,踏入中坡山,晨光如薄纱般笼罩着山峦。入口处的潜龙湖(外牌楼水库),碧波在山脚泛着涟漪,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与山影。在春冬季节,这里是野生鸳鸯的乐园,它们成群结队地嬉戏其中,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溅起一圈圈的涟漪,为这宁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泼。湖畔的中蜂养殖场飘着蜜香,木栅栏上停着几只采蜜归来的蜜蜂,翅膀沾着金黄的花粉,像小小的金色精灵。守蜂人老张坐在藤椅上,蒲扇轻摇,讲述着中蜂与山林的共生之道:“这里的蜜源都是野生的五倍子、野桂花,酿出的蜜带着山药的清苦味。”竹筒里的凉茶泛着琥珀色光泽,抿一口,沁人心脾。远处传来孩童追逐的笑声,他们在湖边浅滩戏水,惊醒了清晨的山峦。 循着水声深入长达15公里的交坑大峡谷,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脚下踩着去年深秋落下的枯叶,细碎的“咔嚓”声与山风私语,仿佛踩着时间的碎屑。转过山道,蓦地撞见一树树鹅黄的槐花,花瓣如碎金洒落,将盛夏的明艳泼在黛青色的山脊上。耳畔忽有山雀啁啾,惊落几片花瓣,飘进衣领里,凉意沁入肌肤。抬眼望去,山岚在远处若隐若现,像是水墨画中晕开的淡墨,将整个中坡山裹在朦胧的诗韵里。溯溪而上,溪石间丛生着绒草与石菖蒲,细流从石缝中渗出,汇成叮咚作响的琴弦。忽然瞥见岩壁上垂落的菖蒲,叶片泛着蜡质的光泽,在山风中轻轻摇晃,宛如仙子垂下的绿绸带。 竹林在山腰处铺展成翠玉屏风。游步道以青石板铺就,蜿蜒其间,石板上苔痕斑驳,仿佛书写着古老的密码。阳光穿过竹叶的缝隙,在地上织出流动的光斑,竹影婆娑,如舞者的裙裾。忽有竹鸡惊起,扑棱棱振翅掠过竹梢,惊落几片竹叶。驻足细听,蝉蜕在树干上裂开细微的缝隙,新生的蝉翼正在阳光下渐渐舒展,薄如蝉纱。转过竹林拐角,豁然遇见一树野蔷薇,殷红的果实坠在枝头,像系着无数盏小红灯笼;藤蔓植物缠绕着古树,开着淡紫色的花,野趣盎然。步道旁不时有木制的生态解说牌,标注着“黑麂栖息地”“穿山甲活动痕迹”,让人感受到这片山林深藏的生机。沿途还能看到人工鸟巢,为这片森林里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一份温暖。各种野生动植物在这里和谐共生,鸟儿在枝头欢唱,松鼠在林间跳跃,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装点着这片绿色的世界。 行至深处,便能听见飞瀑的轰鸣声。飞瀑自绝壁倾泻而下,阳光穿透水雾,在半空中扯出半透明的银纱,水汽氤氲里浮动着七彩虹影。伫立其间,飞溅的水珠扑在脸上,清冽如冰,恍惚间似有仙气拂面。白龙潭静卧谷底,潭水蓝得发绿,仿佛凝住了千年的光阴。传说古时曾有白龙在此修炼,潭底石缝中偶尔冒出的气泡,被当地人称为“龙息”。几尾细鳞鱼倏尔掠过,搅碎一池碎金,潭边的苔藓湿漉漉地泛着青翠,像是龙鳞的倒影。 在尽头处,半山古村落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村内的古树古樟林,树影婆娑,见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这里的每一棵古树,都像是一位位沉默的守护者,守望着这片土地。中蜂陈列馆的建立,让人们对中蜂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交融。 宁波市十大文化古道——大松湾古道,静静地蜿蜒在山林之间。沿着古道前行,脚下是历经岁月打磨的石板路,每一步都仿佛能踏响历史的回声。曾经,这里是人们往来的重要通道,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如今,它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宁波市最美公路——庄顶线,则如一条丝带环绕着中坡山至观顶湖。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窗外的风景如画,山峦连绵起伏,绿树成荫,让人目不暇接。而山脚下的半山伴水度假村,为疲惫的旅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憩之所,夜宿于此,可听山溪入梦,观星月伴眠。在那里,能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暮色渐浓时站在观景台远眺,晚霞给群山镀上金边。归鸟掠过天际,翅膀掠过流云,抖落几点星光。山风裹着草木的呼吸拂过面颊,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人在看山,还是山在观人。当最后一缕夕阳沉入潜龙湖,萤火虫开始在林间提灯游行,万千星子坠落在墨色天幕上,与山影水韵共谱夏夜的安眠曲。此刻的中坡山,仿佛一卷未写完的诗,字里行间皆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韵脚。<br> 中坡山之美,不仅在飞瀑流泉、古木奇石,更在人与自然的共生智慧。山民护林育蜂,古道留痕,古村守根,让这片土地既有原始野趣,又染人文温度。夏日至此,方知何为“诗意的栖居”——山是故乡,水为知己,万物共生,心亦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