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乌蒙深处有人家,老爹的乡愁(四)</p><p class="ql-block">作者赵威:赵威,又名赵应书、赵辉等。贵州省盘州市拖长江畔人,先祖籍河北涿郡,祖籍陕西西安,出生于贵州省盘州市土城,现居北京朝阳三里屯。浚仪世家赵匡胤三十二世孙,作家、诗人、文史爱好者,著有《少年赵以炯》、《少年赵世炎》、《少年宋太祖》,诗集《故乡的印痕》等,常在《贵阳文史》、《北京纪事》、《北京文史》、《北京晚报》、《诗刊》、《山花》等报刊杂志发有文章。正书写《盘城旧事》、《筑南旧事》、《东华门外》。</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农民,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于我他却是男人中的男人,伟人中的伟人,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平凡而伟大,他就是我心中的万岁。</p><p class="ql-block">父亲不识字,却有文化,我不能说父亲没文化,他比很多读书识字自称有文化的人还明白事理,他的心似明镜一般。父亲为人处事热心热肠,做事有恒心毅力,印象中他是生活中全能型的人。父亲一生受不识字的苦,有祖父漂泊扎根之因,也有时代之因。父亲出生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定,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祖父忙于扎根异乡,没送他上过学,不识字。父亲受够了“挣眼瞎”的苦。所以他明白读书识字的重要。让我觉得奇怪的是母亲好像是识些文字,以舅舅的回忆,她说母亲没上过学,那她识的文字是怎么来的呢?估计母亲上过夜校或扫盲识字班之类吧!</p><p class="ql-block">在我懵懂的记忆中,一天清晨,我吵着要去上学,老妈找来笔和纸,教我写会了1字,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字。老妈走得早,但于母亲的记忆总是深刻的。</p><p class="ql-block">老爹老妈要是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环境,上学读过书,那他们肯定是人才,最少也是优秀的乡土人才。</p><p class="ql-block">老爹的知识多来源于实践,他是农村生活中全能型的人,搞农业生产,贩牛卖猪喂马都会,他识些中草药,会木活,搞运输,做生意,他喜欢做吃的,平时喜欢饮茶,吃饭时喝二三两酒解乏,但从不喝醉。</p><p class="ql-block">生而为人,最应该感恩的是父母,父母给予我生命,生育养育并抚育了我。</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的中堂文化很有意思,即平时所说的天地,乌蒙山区的人们又叫家神。“天地国亲师位”把天地人,人与自然、国家、祖先、师长等供奉于神位,本就具有家国情怀的思想。中国传统社会很注重尊师重教的,称师为先生享圣人之誉,而如今多少师早已成了衣冠禽兽,多少官成了豺狼虎豹,社会的文化系统出了问题,我们在谎言中生活,又在谎言中清醒。我们居高临下的只教育民了,并且瞧不起民,民为衣食之父母,却受些龟儿子的气,也是常事。</p><p class="ql-block">老爹虽不识字却有圣贤之行,乌蒙山区中的农村山路崎岖,随父亲上山干活,老爹见路上有拦着行人的刺蓬之类,总是把这些刺蓬捡开,既方便自己,也方便行人。山区的山路沟坎之中,有些方便行人过路简单的小木桥,父亲若见所搭木块腐朽松动,就会找新的木块换掉,并把方便行人的小木桥固定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搞运输计工分,那时的运输工具是非常少的,遇到熟人搭乘,帮忙带些东西是常事。他走后多年,我去大塘子遇到一老人,他姓黄,照字辈,按辈份我们算老表,谈起父亲来,他还心存感激。他请别人运煤烧火炭,别人怕他给不起钱,不帮他运,他说还是父亲帮了他。</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同情弱者,不捧高踩低,趋炎附势,也不巴结权贵。一生堂堂正正的做人,行得正走得直。他常说:打铁要靠本身硬。我后来理解为道德品质过硬,学识本事技能过硬。行走社会识人相人,首先得先看重人品。而于个人的修养首先要意正心正即发心,意正心正言正行正身自正。自己正了,行得虽慢,但走得远。父亲知我心气高,要求我务实,万丈高楼平地起,确实有些阶段和过程是必须经历的,无法超越和跨越,量变才会达到质变。</p><p class="ql-block">幼少时父亲引导我看谱,清咸丰年间,举人友忠祖所著谱上记载,有支人迁于贵阳青岩。我在贵阳时常去青岩古镇,我看过青岩古镇赵以炯家族历代所著谱牒,赵以炯状元及其祖上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终于造就了理伦公一门五进士,赵以炯兄弟一母三进士四子登科的佳话传奇,外求于人,不如内求于己。赵以炯的高祖父登科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竖起了良好的家风,在青岩古镇的那片土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开出了鲜艳的花,如今还在滋养着那一方水土。我常思,前人能做到的,后人也能做到。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很有意思的,名校的校训,名门的家训,是后来者指路的灯塔和灯号。富贵悠远之家,是特别注重子孙的道德修养的,积善行德才会长发其祥。</p><p class="ql-block">齐家如治国,乌蒙深处的拖长江畔落后而闭塞,祖父和父亲迁徙于此扎根立足发展,我常对晚辈些说,要管好孩子励志于学,做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有利的人,为祖宗长脸,为乡土长脸的人。人不立志,行而不远,心有所向,无往而不至。</p><p class="ql-block">曾记老爹病重,我外出求学时,他担心他故去,没人抚我读书。那时年少不知事,他故去后,走过一段如梦魇般的日子,现今想来,黑暗来袭,只有自己撕开一道口子,自己给自己点盏心灯,照亮自己,照见未来。人生风景如逆水行舟,沉舟侧畔千帆过,才晓人间万木春。</p><p class="ql-block">乙巳年六月十八</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