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事心理咨询师培训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学员带着“愿意助人”的初心走进课堂,也见过他们在实务中一次次碰壁、迷茫,甚至退缩。而在每一场团体督导、个别回访、课堂提问中,我越来越清晰地发现:</p><p class="ql-block">真正困扰心理咨询师、甚至决定其职业走向的,不是技术,不是理论,也不是证书,而是那三个“最怕却必须面对”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三道问题,是一位咨询师内在专业化与人性化成长的必答题。今天,我想把这三道题完整展开,与你共读与共思。</p><p class="ql-block">第一问:“你真的能接受一个完全不改变的来访者吗?”</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题难?</p><p class="ql-block">咨询师的初心,往往是“希望他好起来”,但现实中——</p><p class="ql-block">有的来访者咨询十次依旧原地踏步;</p><p class="ql-block">有的明知问题却反复跳坑;</p><p class="ql-block">有的甚至在咨询室里反向操控、挑衅、攻击你……</p><p class="ql-block">这时,咨询师心里那股“如果你不改变,我的努力就毫无意义”的隐秘焦虑就会浮现。我们怕“无效感”,怕“努力白费”,更怕“被来访者拖入绝望”。</p><p class="ql-block">但真正的专业成长,恰恰在这一刻来临。</p><p class="ql-block">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真正的改变并不来自“被纠正”,而来自“被允许”。</p><p class="ql-block">卡尔·罗杰斯的临床研究指出:</p><p class="ql-block">“只有当个体感受到自己被无条件接纳,才可能在安全中生成内在的转化。”</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不能在来访者“不改变”的状态中保持尊重、信任与陪伴,那你并非真的“接纳了”他——你只是在暗暗操控他“改成你想要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作为咨询师,你不是“改变者”,你是“容器”。</p><p class="ql-block">你需要提供一个空间,让来访者愿意慢慢松动,而不是被你推着“赶进步”。</p><p class="ql-block">也许咨询的第一个阶段,只是帮他“活得不再更糟”。这,就已经是进展了。</p><p class="ql-block">第二问:“你能容忍自己并不总是有用的吗?”</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题扎心?</p><p class="ql-block">咨询师太容易陷入“帮助者综合征”:</p><p class="ql-block">“我是不是话说得不够好?”</p><p class="ql-block">“我做得对吗?”</p><p class="ql-block">“他上次情绪失控,是不是我处理错了?”</p><p class="ql-block">尤其在面对抑郁、创伤、成瘾、自杀风险等棘手议题时,这种焦虑会如影随形。</p><p class="ql-block">我们担心自己的“不足”会伤人,担心“不够好”就意味着“失败”。</p><p class="ql-block">但心理咨询,不是“做得对”就能“有效”的行业。咨询本质是一个不确定性极高的过程,来访者不是一个待修复的机器,而是一个带着复杂背景与节奏的生命体。</p><p class="ql-block">存在主义心理学指出:人在面对荒谬、无意义、痛苦等基本存在议题时,往往无法立即“获得解决方案”,只能先“共同承受”。</p><p class="ql-block">因此,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过一句话:“治疗,不是去教人如何免于痛苦,而是去帮助他找到在痛苦中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你要慢慢学会“容忍自己的无力”,允许“我暂时帮不上忙”这句话在你心中存在。</p><p class="ql-block">这并不是失败,而是一个成熟咨询师的起点。</p><p class="ql-block">有时,你最大的“用”,恰恰是在对方最无助的时候,不逃走,而是仍然在。</p><p class="ql-block">第三问:“你能不再‘做一个好人’,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吗?”</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是终极难题?</p><p class="ql-block">很多咨询师——尤其是女性咨询师——都有一个“强迫性善良”倾向。</p><p class="ql-block">他们习惯:</p><p class="ql-block">回避冲突;</p><p class="ql-block">遇到边界被侵犯时选择沉默;</p><p class="ql-block">面对压抑的来访者感到过度愧疚;</p><p class="ql-block">为了不让人失望而隐藏真实感受。</p><p class="ql-block">但心理咨询真正的专业性,不是“让人喜欢你”,而是“能活出真实的你”。</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不能在咨询中设置清晰的边界、表达真实的不安或疑问、识别并回击操控与投射,那你就无法成为一个“稳定的他者”。</p><p class="ql-block">温尼科特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足够好的母亲”,她不是完美的、不是全能的,但她是真实的、有界限的、能调节自己的。同样地,一个足够好的咨询师,不是“万能好人”,而是一个“带着真实存在感的人”。</p><p class="ql-block">心理咨询是两个“活人”的相遇,不是一个完美者对一个病人。</p><p class="ql-block">请放弃“成为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咨询师”的幻想。</p><p class="ql-block">这条路上,真正重要的是:</p><p class="ql-block">你是否能忠实表达自己的内在;</p><p class="ql-block">你是否能在共情的同时,也保持边界</p><p class="ql-block">你是否敢承认“不知道”,甚至“被触动”。</p><p class="ql-block">你越真实,你越安全。你越清晰,你越有力量。</p><p class="ql-block">走上这条路,请准备好“真实地活”</p><p class="ql-block">我常说,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不是一场“学习技能”的旅程,而是一个脱壳成人的过程。每一位愿意踏入心理咨询室的你,都注定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想成为一个“会咨询的人”;</p><p class="ql-block">想成为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p><p class="ql-block">最终,成为一个“真实面对自己与他人”的人。</p><p class="ql-block">这三道问题,是心理咨询师职业旅程中注定要面对的“心灵考问”。它们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个认真回应的你,都会因此而更接近内在稳定、专业成熟、温柔有力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愿你,不怕面对,不怕跌倒,也不怕真实地活着。</p><p class="ql-block">你最怕面对的是哪一个问题?你是怎么走过来的?</p><p class="ql-block">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在彼此的生命故事中相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