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有线电视发展的人生历程

小树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机走进了普通百姓之家。在相对独立集中的石化社区电视机像雨后春笋,迅速扩张起来,每个家属楼顶上,架起了密密麻麻电视天线,给雷雨风雪天气带来安全隐患,而且电视信号互相干扰,图像质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区集中的地方,出现了共用天线,促进了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年,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引进有线电视技术,在生活区建立了共用天线前端,很好的解决了职工家属看电视难的问题,次年,橡胶厂工会组织技术工程人员和机、电、仪部分职工到二化肥厂社区参观学习,决定在橡胶厂象山脚下建设有线电视台。</p><p class="ql-block"> 由于仪表技术与有线电视技术同属电子技术,<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一名仪表检修工人,厂</span>里派我和另一名仪表工师傅和厂放映员三人一起去南京学习有线电视技术,为厂里有线电视台建设奠定基础。在我们外出学习培训的同时,厂里工程设计人员与北京电视设备厂一起完成了橡胶厂象山社区有线电视网络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外出学习结束,我们回到了橡胶厂。厂里开始了有线电视的突击施工,提出‘在新年之时让职工家属看上 图像清晰的有线电视节目’。</p><p class="ql-block"> 为了赶进度,要求机、电、仪三个车间集中人员在相关部门配合下抓紧施工,机修车间负责三十米铁塔建造和安装,电气车间负责干线铺设和安装,我们仪表车间负责楼房用户终端电缆和终端盒安装。记得当时我们仪表检修班负责两栋最高楼房一百多用户的安装任务,检修班就我跟班长两个男同志,其余都是女同志,自然爬高作业和外墙安装就落在了我俩身上,在高楼层挂着安全带吊在阳台和窗外,也不知哪来的胆量,不停地打孔扯线安装,我班六七个人,只用了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两栋楼的全部施工任务。随着象山顶上共用天线安装完成,山脚下的防震办公室也改为前端机房,整个系统干线和用户终端施工基本结束,我也从仪表车间正式调入厂工会,与放映员及一名机修车间调入的同志成为有线电视台的管理者。一九八四年春节临近,我们邀请北京电视厂工程技术人员帮助我们进行系统调试,我厂当时电视系统是300兆隔频传输系统,8兆一个频道,除了无线电频带,低高频段,甚高频频段,最多也就传输十几套电视节目,在当时只能接受到泰山差转台传送的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发送的电视节目,在记忆中,山顶塔上架设三副天线,接受中央一台,山东台和中央教育频道加上一个录像播放频道,一共四套节目。在北京电视设备厂技术人员和厂电气、仪表及厂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努力协调下,在春节前完成了整个闭路电视系统调试工作,橡胶厂职工家属看上了图像清晰的四套电视节目,成为当时一大新闻热点,告别了房顶架设天线,图像还不清楚时代。记得一九八四年春节,有线电视台正式投用,我们通过电影幻灯机和购进的日本产JVC手枪式摄像机拍电视预告,每天晚上通过视频调制器通知职工家属观看电视节目。职工家属不仅及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春节晚会节目,我们还推出了当时热门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陈真》等港台电视片,有线电视成了职工家属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丰富了职工家属的业余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四月,齐鲁石化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开工建设,配套的8万吨丁苯橡胶装置和5,6万吨丁二烯抽提装置被安排在橡胶厂建设,为了配合工程施工,有线电视台的手枪式摄像机派上了用场,每天都要到现场拍摄施工情况,一是留存资料,二是播放施工状况,给职工家属观看,了解工程建设进度。由此也赋予了刚成立的有线电视台更多的功能,管理人员有三人增加到了五人。日常负责有线电视线路的维修和保护,拍摄素材制作简单自办节目,机房录制和播出,每天工作忙得不得清闲。闭路电视线路从前端到用户终端,干线信号就有十几级放大,放大器都架在电线杆和楼头墙上,由于放大器是有晶体管分离元件组成,受气温影响较大,夏天和冬天都要登高进行一次技术参数调整,不是冒着酷暑就是顶着严寒,防止信号刮风和雪花现象发生,每天还要处理用户室内信号故障,每天忙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橡胶厂有线电视台的不断完善,在企业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不仅丰富活跃职工文化生活,还成了对内对外宣传阵地。自办频道节目内容越来越多,厂里的重要活动,工程和生产新闻事件成为主要内容,特别开展的职工培训,知识竞赛,党员,团员,青工教育活动很受职工欢迎。电视台的设备也不断更新和增加,由最初两台手枪分离式摄录机,又增加两台一体机,拍摄任务越来越多,随着有线电视台工作重心的转移,电视台也有厂工会管理划转为厂党委宣传部领导,人员增加到了七人,加强了企业形象的对内对外宣传,与集团公司、省市电视台建立了业务联系,随后购进了两套M3A、6800拍摄设备,两丁工程建设和企业技术进步电视新闻,每年在省市电视台发表新闻几十条。作为一名业务骨干,先后参加集团公司,省市多种学习班,成为集团公司第一批电视新闻编导学习班学员,取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电视新闻记者证,通过集中培训,获得国家承认的有线电视技术工程人员资格证书。在集团公司和省市新闻媒体发表作品创造了条件,为有线电视台300M网络改为550M升级改造打下了基础。一九八七年五月,两丁工程的抽提装置投产,作为新闻工作者与一线职工一样盯在生产现场,扛着二十多斤重的设备在装置内爬上爬下,当投产成功后,连夜编辑图像写新闻稿件,早上顾不得吃早饭,坐着天津牌大头车赶往济南大众日报社和省电视台报送新闻,争取在当天新闻联播时间播出。有线电视台也逐渐与中央,省,市电视台有了联系。除了向上级媒体传送有价值新闻外,在企业内也办起了新闻节目和教育节目。一九九一年随着生活区电缆入地,有线电视网络也改为550兆,实现了传送24套电视节目。自己也经过努力,考取了山东电视大学八八级汉语班,经过三年脱产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业务能力,有线电视节目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优秀节目在地方和企业多次获奖,多次获得新闻单位和企业表彰奖励。《有线电视节目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在行业论文集上发表。 </p><p class="ql-block"> 在齐鲁石化公司发展建设中,有线电视成了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一九九五年,齐鲁石化电视节实现了统筹管理,设备和人员部分集中,取消了各厂电视台对外业务资格,齐鲁石化电视台实现了业务统一管理。</p> <p class="ql-block">  我国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2000年,齐鲁石化公司实现了三网合一(电视,电话,宽带), 成立了信息中心,网络干线逐渐淘汰了同轴电缆,实现了光缆传输。为了电视网络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有线电视网络又划归齐鲁石化电视台管理,我也从信息中心调回齐鲁石化电视台,被分配到编辑部工作,继续参与电视台数字化升级改造,为了给公司节约资金,技术网络部承担了大部分工程施工,每天都和技术网络部同志干在一起,吃在一起,加班加点,边学习数字化技术,边施工。特别入户电缆施工,冒着酷暑,一天一副手套,到晚上全露着指头,经过大家一年多努力,在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情况下,齐鲁石化电视台实现了前端和网络全部数字化升级改造,成为中国石化系统少有的数字化新闻媒体,全国兄弟单位纷纷来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数字化改造完成后,我又回到了编辑记者岗位,下基层进机关采写新闻稿件,2015年在通联工作岗位上退休,伴随着企业有线电视技术和新闻媒体发展成长,工作了三十二年,见证了齐鲁石化有线电视的发展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退休十年过去了,齐鲁石化电视台早已成为齐鲁石化的新闻中心,实现了报纸,电视,微信,手机报多媒体的融合,引进Ai人工智能多种制作手段,节目越办越好!深受观众好评,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系统的老员工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预祝新闻中心发展越来越好,祝愿齐鲁石化公司更加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