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27</p><p class="ql-block">1.到河南信阳市桐柏县叶家大庄,参观桐柏英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2.寻访南阳唐河郭滩渡口。</p><p class="ql-block">3.寻访新野白河樊集渡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桐柏英雄雕像群</p> <p class="ql-block">桐柏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城南叶家大庄,地处淮河源头。</p> <p class="ql-block">庄园很大,有好几重院子。</p> <p class="ql-block">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桐柏革命纪念馆“馆名。</p> <p class="ql-block">给桐柏县的领导赠送书籍和中原突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进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展览展示了桐柏人民革命斗争史。</p> <p class="ql-block">桐柏县是革命老区,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南阳地区第一个党组织。</p><p class="ql-block">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桐柏农民运动蓬物开展。1927年,共产党员马尚德(后改名杨靖宇)、黄发顺等,通过发展农运,相继建立起回龙、固县、城郊、月河等地农民协会及武装,开展了轰麦烈烈的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战争时期,桐柏先后成为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以及304位元帅、将军曾在此工作和战斗过。</p> <p class="ql-block">在“二苏”大会上,红军总司令朱德接见了张星江和王国华,并作出</p><p class="ql-block">重要指示,为桐柏山区的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把游击队拉到山上去,拉到</p><p class="ql-block">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军转战桐柏</p><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徐向前总指挥率领红四方面军路过桐柏县程湾乡;1932年11月,贺龙率红三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途经桐柏;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等率领下北上抗日战争转战桐柏;1935年5月,红二十八军在政委高敬亭率领下转战桐柏。在桐柏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下,转战桐柏的红军取得了速战速决,摆脱敌人,快速前进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中原伟业</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为争夺胜利成果,进攻解放区。1945年10月,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指示,新四军五师与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及冀鲁豫军区水东八团会师桐柏,创建了中原解放区,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先后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桐柏战役,歼敌近万人,并大量牵制了敌人,有力地支援了兄弟部队在其它战场的作战。1945年12月下旬,国民党调集重兵欲从南北两面合击桐柏山区的中原部队。为避其锋芒,中原部队东移到平汉路以东。</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下旬,中原军区部队成功地组织了“中原突围”。主力部队突围后,豫鄂支队在桐柏山区继续坚持武装斗争,直至迎接大反攻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24日,毛泽东主席以中央名义致电中共中央鄂豫皖局代理书记郑位三庆祝他们占领桐柏。</p> <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8日,国民党鄂豫挺进军乘我三军会师、中原部队整编之机,侵占枣阳县城,9日中原军区第二纵队三五九旅再度奔袭枣阳县城,一举全歼国民党军2200余人,此仗是中原军区成立之后,继续进行桐柏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图为中原军区部队进攻枣阳县城的炮兵部队。</p> <p class="ql-block">桐柏战役战绩统计</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1945年10月20日——11月3日,以新四军五师部队为主。先后解放了桐、枣、新、唐四个县</p><p class="ql-block">城,歼敌2000余人。</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1945年11月9日——12月6日,中原军区部队发起了枣阳、湖阳、双沟和祁仪4次较大战斗,共歼敌7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致电中原局:“你们最近在豫南鄂北行动已取得重要胜利,吸引了刘峙五六个军对着你们,这就大大帮助了刘伯承在平汉路北段的作战。</p> <p class="ql-block">中原突围</p><p class="ql-block">1945年12月,蒋介石为了抢占中原这一战略要地,调集重兵,妄图一举围歼中原军区部队,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九四六年</span>六月,蓄谋已久的蒋介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终于发动了全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战”。</span></p><p class="ql-block">”为了粉碎蒋介石这一阴谋,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中原军区部队抢在国民党军发动总围攻之前,兵分南北两路向西成功突围,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p> <p class="ql-block">桐柏霞光</p><p class="ql-block">1947年7月,根据党中央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简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2月,刘邓大军第十纵队挺进桐柏山区,实施战略再展开,开辟了桐柏解放区,桐柏平氏成为中共桐柏区党委、军区、署驻地。桐柏区党委充分发动群众,发展武装,巩</p><p class="ql-block">固政权,同时,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桐柏既是中原前线战场,又是开辟新区的后勤供给基</p><p class="ql-block">地。</p> <p class="ql-block">桐柏解放区</p> <p class="ql-block">鏖战中原</p> <p class="ql-block">作战室</p> <p class="ql-block">作战室桌子上铺的是地图,墙上挂着地图。</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我们收看根据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和据此改编的电影《小花》,它是桐柏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离开河南信阳,去参观南阳唐河郭滩中原突围渡口。</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中原军区部队为突破国民党军包围,分多路向陕南、鄂西北转移。南阳盆地作为突围关键区域,唐河因纵贯南北成为天然水道,其沿线渡口(如郭滩)可能被用于部队隐蔽渡河或物资补给。</p> <p class="ql-block">当地党史办王留云同志讲到,五师部队到达郭滩镇时,当地的国民党地方部队面对新四军正规军的到来吓的四散而逃,所以在此地并没有发生战斗。五师部队纪律严明,买卖公平,不打扰乡亲们,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为渡河,部队需要收集木材搭建浮桥,当地百姓非常支持,纷纷捐出木材,有的老人甚至将为自己准备的棺木都捐献出来。</p> <p class="ql-block">开车去新野县樊集乡白河渡口。</p><p class="ql-block">下车需要步行很长的一段乡间土路。</p> <p class="ql-block">就在村子旁一片开阔地听当地讲解员讲解当时的情况:当年到达白河渡口的是新四军北路突围部队,分三支部队行动。南边一支于7月7日在朱家集过河;中间一支从苍台过河,与围堵的国民党军队发生两次激战;北边一支从郭滩附近过河后,还夜袭国民党沙堰区公所,缴获枪支10余支。</p> <p class="ql-block">樊集乡领导还特地请来了两位曾经见证过中原突围部队的老人。两位老人一位86岁,一位90岁,都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当过志愿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们说,他们小时候看见部队过河,但不知道是李先念的部队,过河后地下党的同志们才告诉乡亲们。他们看到了新四军纪律严明。</p> <p class="ql-block">他说:新四军过河后,国民党的飞机还来樊集乡进行了轰炸,能看见飞机上青天白日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大家冒着酷暑沿着田埂走到渡口。</p> <p class="ql-block">从渡口返回,又去樊集小学旧址参观。</p> <p class="ql-block">樊集小学旧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2年</span>陈赓将军负伤后秘密赴上海治疗,途径此处暂短休养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掩护陈赓同志纪念地</p><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由那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途经新野。十二师师长陈赓因伤势加重经组织批准离队赴上海治疗,并向党中央汇报红四方面军转移情况·,26日陈在中共新野县委宣传委员、樊集二小教导主任王慈民的护下,在该校隐蔽,后由新野党组织派人护送到南阳。</p> <p class="ql-block">此学校已经翻新,准备开学使用了。</p> <p class="ql-block">6.28</p><p class="ql-block">一早离开淅川县城,安排是浙川鹳河渡口因近日雨水大,路途不通,行程取消。</p><p class="ql-block">1.,去淅川中原突围丹江渡口纪念碑,丹江渡口参观。</p><p class="ql-block">2.去湖北十堰市郧县的南化塘烈士陵园吊唁南化塘战役牺牲烈士。</p><p class="ql-block">3.去湖北郧县鲍鱼岭,参观鲍鱼岭战斗遗址 </p><p class="ql-block">4.去玉皇顶,参观玉皇顶战斗遗址</p><p class="ql-block">5.参观当地的袜子生产厂。</p><p class="ql-block">6.悼念无名烈士。</p> <p class="ql-block">大家爬到山上,首先看到中原部队突围抢渡丹江纪念碑。</p><p class="ql-block">该纪念碑由淅川县政府于2012年修建,花岗岩材质,高15米,宽2.75米,由碑坛、碑座和碑体三部分组成。碑体正面刻有“中原突围部队抢渡丹江纪念碑”字样,右侧建有碑文斋,内竖刻有李先念撰写的碑文,详细记录了1946年中原突围部队在丹江渡口突破敌军封锁线、成功转移的战略意义。</p> <p class="ql-block">浙川县党史办退休主任明新胜向我们讲述了此碑修在山上原因,丹江水量大,国家为了兴修水利,南水北调,修建丹江水库,丹江渡口,成了库区,为了一劳永逸,纪念碑建在山上。</p><p class="ql-block">纪念碑上的字是他写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讲了中原突围部队抢渡丹江的意义和英勇事迹。</p><p class="ql-block">抢渡丹江是1946年7月中原突围战役期间,中原军区北路军为突破国民党军围堵实施的关键军事行动,由李先念、王震指挥。</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底中原军区部队分路突围。北路军西进时分为左右两翼,左翼计划经淅川渡丹江入陕,右翼原定取道荆紫关,因敌军抢占荆紫关改从淅川紫山槐坡强渡。时值暴雨致江水暴涨,部队夜间以布索,电线牵引抢渡,遭遇敌军轰炸,炸断线索被洪水冲走,300多名官兵牺牲,所属王震部队。至7月15日,北路军突破封锁进入陕南,此次行动为中原军区主力转移创造条件。</p> <p class="ql-block">大家认真听讲解</p> <p class="ql-block">祖江涛的父亲一直想重走中原突围路,但因为身体不好,未能成行,她这次带着自己父亲的照片和另外一个老战士的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走中原突围路。</span></p> <p class="ql-block">下山了党办老主任说,走小路吧,近一些。</p><p class="ql-block">大家都跟着走小路,没想到路况很不好,山路崎岖,土质松散,上面覆盖一层厚厚落叶,两旁是灌木丛,坡陡路滑,最后几十米长满野草无路可走,大家硬是趟出一条路来,太难走了。</p><p class="ql-block">但我们这个团队政治素养高,经历了参军、下乡、插队、工厂等锻炼,吃过苦受过累,尽管大多数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最大的任全胜已是八十岁了,到这个时候,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帮助,互相搀扶,身体好的帮助差的,终于平安走下来。尽管有点危险但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宋申光拍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路越来越难走了,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帮扶着。</p> <p class="ql-block">拉住我的手</p> <p class="ql-block">看着大家互相帮助的画面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正如栗建国所说:这次身临其境到体验,更让我们体会到当年父辈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披荆斩棘,冒着枪林弹雨,杀出血路去夺取胜利!太艰苦卓绝,太英勇无畏!太令人敬仰了!此次重走中原突围路收获极大,今后要弘扬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烈!</p> <p class="ql-block">下山后稍加休息去看丹江渡口,因不是汛期,只有河滩绿草,一点点的水。</p> <p class="ql-block">在丹江渡口处祝江涛拿着父亲的照片,给大家说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父亲突围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河南淅川县到湖北十堰市郧县胡家岩泰山庙山头的南化塘烈士陵园吊唁南化塘战役牺牲烈士。</p><p class="ql-block">南化塘战役是中原突围的关键战役,此战直接决定了中原突围的最终胜利,并成为解放战争的第一枪。</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碑文</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高15米,宽2.75米。碑用万山红大理石精刻而成。</p><p class="ql-block">1987年6月,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为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撰写碑文。徐向前元帅亲笔书写“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p> <p class="ql-block">参观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讲解员讲述南化塘战役:1946年6月26日中原人民解放军遵照党中央的决策,进行了中原突围。</p><p class="ql-block">南化塘战斗是整个中原突围战役中最危急、最壮烈的一场战斗。这一仗歼灭国民党军400余人,北路军左翼部队伤亡200余人。</p> <p class="ql-block">李先念撰写碑文:</p><p class="ql-block">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南化塘,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著名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浴血奋战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征,途经南化塘时,全体指战员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率领下与敌军进行了英勇激战,冲破敌人的堵截,胜利转入川陕,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红二十五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向西北实行战略转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开创了包括南化塘在内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后,新组建的红七十四师和游击队,从一九三五年七月至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坚持了鄂豫陕边区的游击战争,积极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一九四六年六月,中原人民解放军遵照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进行了中原突围。于七月十七日进抵南化塘时,遭到了埋伏在此地和玉皇山一带的敌军胡宗南部队的阻击。我军与敌军展开了顽强搏斗和竭力鏖战,摧垮了敌人防线,突出重围。随后,一部转入陕北,大部进到陕南和当地游击队会合。经南化塘激战,中原突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中,成千上万的指战员和革命群众壮烈牺牲在南化塘。为了继承先烈遗志,教育后代发扬光荣革命传统,鼓舞人民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谨树碑撰文,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革命先烈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李先念</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七年六月廿日</p> <p class="ql-block">离开烈士陵园,去鲍鱼岭战斗旧址,要穿过鲍鱼岭隧道才能到达那里。</p> <p class="ql-block">到了鲍鱼岭战斗旧址,两面是大山,中间是深山沟,那里没有什么标识。我们只能在公路旁听讲解。</p> <p class="ql-block">玉皇山村的周易云书记给我们讲述了五师部队在此突围当时鲍鱼岭战斗情况。</p> <p class="ql-block">而后去玉皇山参观中原突围玉皇顶战斗遗址。</p><p class="ql-block">中原部队于7月17日进抵南化塘时,遭到了埋伏在此地和玉皇山一带的敌军胡宗南部队的阻击,敌军依托玉皇山险要地形设防,形成四面合围之势。我军仅四个半团兵力(约5000人),李先念、郑位三亲自指挥,采用正面强攻与两翼掩护战术。经过6次冲锋,与敌军展开了顽强搏斗和廛战,经过一天激战,最终摧毁敌军防线并突出重围。此役为中原突围打开了入陕通道,成为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战役。</p> <p class="ql-block">在山的最高处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皇顶,是那么高,很难爬。</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登山栈道修建的很宽,有扶手,栈道两旁修建介绍攻打玉皇顶情景解放军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远处是重峦叠嶂的山峰</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到了。</p> <p class="ql-block">终于爬到玉皇顶战斗遗址了,看见旁边树上的弹坑</p> <p class="ql-block">树上残留的子弹坑</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不怕牺牲</p><p class="ql-block">向死而生</p> <p class="ql-block">生存第一</p><p class="ql-block">胜利第一</p> <p class="ql-block">生存第一 胜利第一</p><p class="ql-block">不怕牺牲 向死而生</p> <p class="ql-block">给我们讲攻打玉皇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上山栈道爬了半个多小时才爬到山顶,看到树上留下的弹孔,更加体会到当时战斗是多么激烈,是这些英勇无畏,向死而生战士们拿鲜血和生命杀出一条血道,才能突出重围,胜利是多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参观当地袜子生产厂。</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悼念无名烈士墓。</p><p class="ql-block">在五师部队冲出重围,待国民党军队撤出后,当地群众发现了28名新四军战士的遗体,即将他们安葬并立碑纪念。一天下来非常累,尽管到纪念碑很高,坡陡,我还是爬山悼念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们。</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有不少照片视频取自交流群团友们,很多人名和地点参考李燕明寻访日记,在此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