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背后的深层心理:为什么我们会一次次被熟人骗?

常非道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一场亲情与信任的崩塌</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1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报道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贵州一名女子以投资、做生意为由,向多名亲友借款数百万后失联,并在被找到时态度强硬地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这一句话,不仅撕裂了家庭关系,也击穿了许多人心中对“熟人”的最后一丝防线。</p><p class="ql-block">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不只是道德谴责的对象,它更是一个值得我们用心理学去深入剖析的社会现象。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学教学与培训多年的教师,我常常在课堂上问学生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你知道最深的背叛,往往来自哪里吗?”</p><p class="ql-block">答案是——我们最信任的人。 </p><p class="ql-block">而这篇文章,就是想带你走进这场“熟人借贷骗局”背后的心理世界。</p><p class="ql-block">二、为什么我们总是轻易相信熟人?</p><p class="ql-block">1. 依恋理论:我们天生就倾向于信任亲近者</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指出,人类从婴儿时期就形成了对亲密关系的基本信任模式。这种早期形成的“安全型依恋”,会让我们在成年后更容易信任家人、朋友等熟悉个体。</p><p class="ql-block">然而,正是这种根植于内心的信任机制,成为了某些人利用的“漏洞”。</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亲戚或好友说“我这次真的能赚大钱”,你很难像面对陌生人那样保持理性判断;</p><p class="ql-block">在情感连接下,大脑的杏仁核(负责情绪处理)会抑制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决策),让你更容易“跟着感觉走”。</p><p class="ql-block">2. 认知偏差:我们容易陷入“好心办坏事”的幻想</p><p class="ql-block">当我们面对熟人借钱时,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几种典型的认知偏差:</p><p class="ql-block">确认偏误:只关注对方提供的正面信息,忽略风险信号;</p><p class="ql-block">沉没成本谬误:已经借过一次,再借一次“可能就能回本”;</p><p class="ql-block">自我合理化:为了维持关系和谐,说服自己“他/她不是故意的”。</p><p class="ql-block">这些偏差,让原本理性的人变得盲目。</p><p class="ql-block">三、借款人心理:她是蓄意诈骗,还是深陷困境?</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所有“赖账”的人都怀有恶意,但在这个案例中,该女子在拿到钱后突然消失,甚至以“要命一条”回应追债行为,已经显示出一些典型的心理特征。</p><p class="ql-block">1. 反社会人格特质。虽然不一定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但这类行为往往体现出:</p><p class="ql-block">缺乏共情能力</p><p class="ql-block">情绪冷漠、缺乏内疚感</p><p class="ql-block">利用他人满足自身利益</p><p class="ql-block">对后果毫无畏惧</p><p class="ql-block">这些人通常擅长操纵情绪,利用熟人之间的信任来达成目的。</p><p class="ql-block">2. 逃避型应对机制。</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并非一开始就想骗人,而是因为:</p><p class="ql-block">投资失败 → 债务累积 → 不敢面对现实 → 继续借贷 → 越陷越深</p><p class="ql-block">最终选择“破罐子破摔”</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型应对机制 ,他们不是不想还钱,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危机。</p><p class="ql-block">四、受害者心理:为何总有人愿意反复出借?</p><p class="ql-block">1. 责任扩散效应。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认为“别人会帮忙”,于是自己就放松警惕。当多个亲友都借钱给同一个人时,每个人都觉得“反正大家都借了,应该没问题”。结果谁都没有真正去核实情况,导致集体性盲视。</p><p class="ql-block">2. 恐惧失去关系的情感绑架。很多受害者其实心里也有疑问,但出于维系亲情、友情的压力,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p><p class="ql-block">“我不借,是不是显得我太小气?”</p><p class="ql-block">“别人都借了,我不借会不会显得不合群?” </p><p class="ql-block">这是典型的情感绑架,也是一种关系依赖型人格 的表现。</p><p class="ql-block">五、社会心理: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信任危机”</p><p class="ql-block">这个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是因为它戳中了当代社会的一个痛点:</p><p class="ql-block">我们正在失去对“熟人”的基本信任。 </p><p class="ql-block">社会学家福山在其著作《信任:社会美德与繁荣的创造》中指出,高信任度社会更容易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经济发展。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熟人诈骗”、“亲情借贷”、“朋友圈集资跑路”事件,正在一点点瓦解我们对身边人的信任基础。这不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反思的课题。</p><p class="ql-block">六、心理学建议:如何保护自己,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p><p class="ql-block">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做出以下几点调整:</p><p class="ql-block">1. 设立清晰的边界意识。不要因为对方是亲人或朋友,就放弃理性判断;明确表达自己的底线,比如“我可以帮,但必须签协议。”</p><p class="ql-block">2. 学会识别“操控型人格”信号。是否经常夸大其词?是否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是否从不道歉,反而责怪你?这些都是潜在的危险信号。</p><p class="ql-block">3. 建立“非情感驱动”的决策机制。面对大额金钱往来时,先冷静下来,找第三方咨询;可以请专业人士评估项目可行性,而不是仅凭感情做决定。</p><p class="ql-block">4. 及时止损,不要陷入“救赎幻想”。如果发现不对劲,尽早抽身;不要试图通过不断投入来“拯救”对方,那只会让自己更深陷泥潭。</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拥有清醒的善良。心理学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能力,但清醒更是一种智慧 。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复杂、关系的脆弱,以及制度的缺失。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学会:</p><p class="ql-block">如何在保持善意的同时,守住底线;</p><p class="ql-block">如何在维护关系的同时,保全自我;</p><p class="ql-block">如何在面对诱惑时,依然理性如初。 </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既能温暖他人,又能保护自己的人。</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给更多正在经历类似困扰的朋友,也许你的分享,就能让他们少走一段弯路。</p><p class="ql-block">互动话题</p><p class="ql-block">你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熟人借钱难还”的经历?你是怎么处理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