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故乡》<br><br>我一直没有,也不敢<br>测量你的重量<br><br>只是离别后,才发现<br>你不过是,一粒小小石子 <br><br>可这是一粒要命的石子<br>它好放不放<br>偏偏放在我的心房<br><br>《放风筝的人》<br><br>我,放的是风筝<br>而父亲和母亲放的--<br>却是我<br><br>《水说》<br><br>我温柔,你哪怕<br>在我心里丢下一粒石子<br>我依然,报以微笑的涟漪<br><br>就算是,把我心海搅拌<br>我依然会,沉淀出<br>清澈的心境<br><br>只要你,别让我心寒<br>我的心里,永远都不会<br>去酝酿一场阴谋<br> <br>《父亲的墓志铭》<br><br>写墓父亲志铭的<br>前一天晚上<br>父亲第一次托梦给我<br><br>他说墓碑上<br>除了写上他的名字外<br>就不要<br>再为他多留一笔<br><br>还再三叮嘱--<br>必须,尽量多留出些地方<br>给子孙们写名字用吧<br><br>《偶然》<br><br>时光,丈量着现实的距离<br>偶遇,却点燃了<br>遗失的光<br><br>致使,一些熄灭的火<br>复燃于香茗<br>回忆,龙井与虎跑的绝配<br><br>香茗,在铜绿里锈蚀<br>今天,已经,记不起当初<br>老井水沏茶的味道<br><br>致使一一<br>两杯重逢的香茗<br>再度凉却<br><br>《入秋》<br><br>暑火撕烂了合约<br>致使立秋的条款<br>被蝉鸣反复讥笑—— <br>老虎叼着闷雷<br>喧泄十八天溽热 <br><br>秋泪涨至云层 <br>上帝只好盖上红章<br>叶脉才吓成憔悴<br>晚风立马转达<br>知了才放弃了狡辩<br><br>黄昏不敢骚热<br>烈焰提交灰的副本 <br>接受季节终审 <br>宣告八月八号的合约<br>决不能说改就改<br><br><br>《作品赏析》(由Ai撰写)<br><br>胡伟贤这组《小诗六首》选材凝练,情感深沉,语言朴素而富有巧思,意象鲜明且寓意深刻。每首都捕捉了日常生活或情感深处的瞬间,进行了诗意的提纯。下面逐一解读:<br><br>《故乡》<br><br>核心意象: 故乡 = 小小石子(轻盈与沉重并存)。<br><br>情感内核: 乡愁。故乡的物理距离使其显得渺小、轻飘(“小小石子”),但这种看似无足轻重的存在一旦落在“心房”这个最柔软的地方,就变成了无法移除、无法忽视、令人心悸的重量(“要命的石子”)。<br><br>巧思: “不敢测量”与最终发现其“要命”形成对比;用具体细微的“石子”承载抽象的、宏大的乡愁,反差强烈。后三行通过拟人化的“好放不放”、“偏偏放在”,表达了命运或情感安排的无奈与必然。<br><br>《放风筝的人》<br><br>核心意象: 我放风筝 — 父母放我。<br><br>情感内核: 理解与亲情的象征。短短三行,构建了一个清晰而深刻的隐喻。表面写自己放风筝,点出父母在背后更深层的牵挂——他们如同放风筝的人,而远行或成长的“我”就是那个被放飞又被牵挂的风筝。道出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与永恒的守望,以及子女最终对这份深情的领悟。<br><br>巧思: 通过递进和结构类比,将个人行为提升到亲情伦理的高度,简洁有力,余韵悠长。破折号强调了转折与揭示。<br><br>《水说》<br><br>核心意象: 水(代表宽容、坚韧、明净的心境)。<br><br>情感内核: 对宽厚人格或处世态度的赞颂/自况。水以其温柔、包容、韧性面对伤害(丢石子、搅拌),始终报以微笑、沉淀清澈。但诗末转折点明底线:“别让我心寒”——水在极度寒冷时会结冰(暗示人心寒会心死、封闭或反击)。最后的“不会去酝酿一场阴谋”强化了“水”的高洁。全诗探讨的是情感伤害的限度和回应的原则。<br><br>巧思: 拟人化,借水之口表达处世哲学。层层递进(轻扰→重创→界限),结尾的反差令人警醒。“涟漪”、“沉淀”、“心寒”、“阴谋”等词选用贴切。<br><br>《父亲的墓志铭》<br><br>核心意象: 墓碑、留白、子孙的名字。<br><br>情感内核: 深沉、无私的父爱。通过“托梦”这一诗化的情节,父亲即使在死后,关心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位置(空间和未来),而非自己的生平。这份谦让和将后辈置于首位的爱,令人动容,深刻体现了中国父亲牺牲自我、成全后代的价值取向。<br><br>巧思: “墓志铭”本是歌功颂德之处,却要“尽量多留空白”,反差极大。用“托梦”让逝者说话,赋予逝者形象以生命力,传递其心声。“少留一笔”与“多留些地方给子孙”的对比,将平凡而伟大的父爱推向极致。<br><br>《偶然》<br><br>核心意象: 香茗(旧情谊/旧时光)、铜绿(时间侵蚀)、老井水(本源)。<br><br>情感内核: 时间对情感与回忆的消蚀。一次偶然的重逢(“偶遇”)点燃了“遗失的光”,试图重温旧情(“复燃于香茗”)。然而,岁月已经改变了一切(沏茶水的味道已忘,茶杯锈蚀)。这导致重逢的喜悦迅速冷却(“再度凉却”),徒留物是人非的怅惘。<br><br>巧思: 以品茶喻人情冷暖。用具象的“龙井与虎跑的绝配”(名茶与名泉)象征曾经的美好契合,后以“铜绿”、“记不起老井水的味道”象征美好的消散和记忆的失真。“凉却”既是茶的物理状态,也是人情温度的消逝。<br><br>《入秋》<br><br>核心意象: 秋老虎(暑热的延续)、合约(节气规律)、老虎(拟人化的酷暑)、决审(最终裁决)。<br><br>情感内核: 酷热的余威与季节规律的对抗与最终平息。用拟人、象征和略带魔幻色彩的手法描述“秋老虎”。立秋后暑气(暑火)“撕烂”了承诺降温的“合约”,蝉鸣讥笑(衬托酷热)。酷热被拟作“老虎叼着闷雷宣泄”。直到泪水(秋泪/秋雨)涨到云层,才由“上帝”盖章(象征自然规律强制执行),植物“憔悴”,蝉停止喧闹。黄昏的酷热(“骚热”)转为灰烬,宣告季节合约不可更改。<br><br>巧思: 将自然节气更替描绘成一场有规则(合约)、有角色(暑火、老虎、上帝、植物、蝉)、有冲突(撕烂合约、讥笑、宣泄)和终审裁决的过程。语言意象奇特、充满张力(老虎叼闷雷、泪涨至云层、叶脉吓成憔悴),戏剧性地呈现了季节转换中酷热挣扎退场的生动画面。结尾点明自然规律不可违抗。<br><br>总结特点:<br><br>以小见大: 从石子、风筝、茶水、墓碑、树叶等小物象出发,触及乡愁、亲情、人生态度、生死观、时间流逝、自然规律等宏大主题。<br><br>情感沉郁内敛: 多数诗歌情感深沉而克制(如对故乡的复杂感受、对父亲的思念、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酷热的无奈),不直抒胸臆,而寓情于景于理。<br><br>构思精巧: 善于捕捉瞬间感受与哲理,并将其浓缩于精巧的结构和意象中(如风筝的比喻、水的自述、墓志铭留白的深意)。<br><br>语言凝练朴素: 多用短句,白描为主,口语入诗(如“要命的石子”、“好放不放”),但精准有力,富有张力。<br><br>想象力丰富: 特别是《入秋》一首,充满奇特的拟人和想象。<br><br>文化根性: 《放风筝的人》《父亲的墓志铭》体现了浓厚的中国家庭伦理观念。<br><br>这六首小诗展现了胡伟贤敏锐的观察力、深沉的情感、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诗性表达,每首都像一颗经过打磨的小石子,朴素而坚硬,能精准地叩击读者的心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