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碑山村

四季沐歌

剡湖街道碑山村系列之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嵊州市剡湖街道碑山村,是2019年撤扩并后的一个大村,由2007年撤扩并后的碑山村(后潮、上碑山、下碑山村组成)和罗南村(挂罗、长爿地、南山塘村组成)两个村组成,这里介绍的是上碑山、下碑山自然村,这两个村多次分分合合,民居已经连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下碑山距市区约十公里,市区公交车经碑山直达温泉湖,交通便捷。西北方向有磨刀坑水库,东至挂罗村,西至崇仁黄家塘,南至后璋,北至崔家山。2007年,后潮、上下碑山三村合并,命名为碑山村,村委会驻原下碑山村。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2007年统计,全村402户,1091人。有水田717亩,旱地377亩,山林1114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碑山村四面环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村民在旱地上开始种植大青梅,历经三十余年的培育,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500余亩扩展至2000余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梅花漫山遍野,是市民赏梅的网红打卡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对于碑山村村民而言,相较于赏梅,5月上旬大青梅采摘后能获得理想的销售价格更为关键,这不仅是村民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体现,更是村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村子西北方的磨刀坑水库及周边的青口湾、红岩下、仰天屋等多座水库与群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b></p><p class="ql-block"> </p> 上篇:上碑山村 <p class="ql-block">上碑山村村前有座山,上半部像直竖的石碑,下半部像驮石碑的乌龟,故名碑山。</p><p class="ql-block">1949年,上碑山、下碑山、后潮、挂罗(挂壁铜锣)、上长爿地合并成立碑山农会;1956年,挂罗分出,组织碑山高级社;1958年,各地成立人民公社,碑山为生产队;1961年为碑山大队;1962年,上碑山、下碑山分开各自成立大队;1983年起,取消公社建制,恢复为乡,大队恢复为村,上碑山大队改为上碑山村。</p><p class="ql-block">2007年,后潮、上下碑山村合并为碑山村。</p><p class="ql-block">2019年,后潮、上碑山、下碑山、挂罗、长爿地、南山塘合并成碑山村,俗称“大碑山”。</p> <p class="ql-block">2019年,碑山村与罗南村合并为碑山村,为方便群众办事,在长地村建造了党群服务中心,这里也是市区通往温泉湖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此村标在下碑山村东面路口。</p> <p class="ql-block">此村标在下碑山村南,禹广公路旁边。</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标在长爿地党群服务中心门口。</p> <p class="ql-block">村名由来</p> <p class="ql-block">碑山村概况</p> <p class="ql-block">杭绍台高铁大桥通过碑山村上空。</p> <p class="ql-block">磨刀坑水库(1958年建造)</p> <p class="ql-block">磨刀坑水库大坝。</p> <p class="ql-block">2024年,磨刀坑水库放水维修,溢洪道及河道两边砌碪加固。</p><p class="ql-block">(2025.6.15.张亮宗摄)</p> <p class="ql-block">2024年,上碑山至磨刀坑水库浇筑了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磨刀坑水库溢洪道</p><p class="ql-block">张亮宗2025年6月15日摄</p> <p class="ql-block">航拍碑山村</p><p class="ql-block">(张亮宗摄)</p> <p class="ql-block">碑山大桥(张亮宗摄)</p> <p class="ql-block">2024年重新修建的溢洪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碑山村的水神庙与磨刀坑水库相邻,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视频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走进碑山村</span></p><p class="ql-block">摄影制作:丁令嗣</p> <p class="ql-block">地处上碑山的水神庙。</p><p class="ql-block">据水神庙门框石柱雕刻“道光己酉”字样推断,水神庙建于道光己酉1849年,距今已有176年。</p> <p class="ql-block">贞节碑亭在水神庙旁,立于光绪己丑年(1889)十一月,至今已经有136年。这也说明:贞节亭建造比水神庙迟了40年。</p><p class="ql-block">迟了40年,这让“水神庙是寡妇张氏建造”的传说打了个问号。</p> <p class="ql-block">石门框上的字已经看不清楚了,这是几年前的描红:“道光己酉孟冬立”。</p> <p class="ql-block">2003年,水神庙筹款修缮。</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西的古石拱桥——定水桥。</p> <p class="ql-block">定水桥下,长年流水潺潺。</p> <p class="ql-block">定水桥是古拱桥,旁边的惠民桥是村中道路硬化时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地处上碑山村的贞节碑亭与水神庙。</p> <p class="ql-block">上碑山有岭脚下自然村,村民大部分姓杨。</p> <p class="ql-block">碑山高铁大桥旁边建造的新居(原楼家台门旧址)。</p> <p class="ql-block">上碑山村本有几幢清代老宅,分别由楼姓与何姓居住,称为楼家台门、何家台门,后老宅年久失修,已不适合居住,主人已原址或它址重建。</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幢何顺锐兄弟俩的老宅是上碑山唯一的老宅了。</p> <p class="ql-block">这幢老宅在高铁大桥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泥墙屋,已经六十多年了。那时候的碑山村都穷,无钱买建材,只能就地取材,用泥土筑墙建房。</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户的泥墙屋。</p> <p class="ql-block">这是碑山村的小学校旧址,建于1951年,我就是在这里读的小学,碑山村的小学生都在这里上学,当时的老师叫李盛森,上的是复式班,1到4年级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p><p class="ql-block">这是小学校的后墙,墙上涂的红颜色依然可见。</p> <p class="ql-block">原碑山小学旧址(前面)</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一老宅倒塌后的墙。</p> <p class="ql-block">碑山村从1952年起就被列为原蚕区,养蚕主要用于制种,蚕种必须冷藏保存,这是1952年蚕种场建于上碑山的冰库。</p> <p class="ql-block">碑山村是桑蚕制种区,嵊县沙园蚕种场具体指导碑山村桑蚕制种工作。这是沙园蚕种场建造的工作用房,随着养蚕业的滑坡,这幢房屋已废弃。</p> <p class="ql-block">嵊州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剡湖街道碑山卫生室(上碑山)</p> <p class="ql-block">村后的大头尖山(冬)</p> <p class="ql-block">村后的母亲山:大头尖山(夏)</p> <p class="ql-block">有人爬上大头尖山顶。</p> <p class="ql-block">建于2021年的上碑山家宴中心。</p> <p class="ql-block">壮观的杭绍台高铁大桥在上碑山村西经过</p> <p class="ql-block">一辆动车经过高铁🚅大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视频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杭绍台高铁大桥与碑山村。</b></p> <p class="ql-block">漫山遍野,梅花如雪。</p> <p class="ql-block">高铁建成后的碑山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站在半山坡上看碑山高铁大桥,有人说像大飞机,也有人说像航空母舰。</b></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动车经过碑山村高铁大桥。</p> 下篇:下碑山村 <p class="ql-block">下碑山村与上碑山村相邻,上碑山村在西,紧邻高铁大桥,下碑山村在东,地势比上碑山略低。公路不通前,村民过村前石门槛岗经后璋、大湾村去市区赶集。</p><p class="ql-block">下碑山村村前的山像直竖的石碑,因地处下方,故名下碑山。</p><p class="ql-block">1949年,上碑山、下碑山、后潮、挂壁铜锣、上长爿地合并成立碑山农会;1956年,挂壁铜锣分出,组织碑山高级社;1958年,各地成立人民公社,碑山为生产队;1961年改为碑山大队;1962年,上碑山、下碑山分开各自成立大队;1983年起,公社建制恢复为乡,大队恢复为村,下碑山大队改为下碑山村。</p><p class="ql-block">2007年,后潮、上下碑山村合并为碑山村。</p><p class="ql-block">2007年统计,下碑山村127户,249人。</p> <p class="ql-block">高铁尚未建设时的碑山村(2018年2月)</p> <p class="ql-block">下碑山村的前门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视频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下碑山前门塘。</span></p> <p class="ql-block">下碑山村村前古拱桥——止水桥</p> <p class="ql-block">古拱桥上的驴友</p> <p class="ql-block">村前小溪——了溪</p> <p class="ql-block">每年正月十五左右,碑山村前村后漫山遍野都会梅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视频四:</b></p><p class="ql-block">每年春节之后的正月中下旬,来碑山赏梅的市民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剡湖街道碑山村:赏梅与青梅产业协同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剡湖街道碑山村,距市区十公里,交通便捷,乘坐公交车可直达温泉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村民在山坡及旱地上开展大青梅种植,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青梅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500多亩,逐步发展至现今的2000多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梅花,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坚韧品格,在寒冬过后独自绽放。其色似雪非雪,暗香浮动,凭借超凡脱俗的美感,深受大众喜爱。每至赏梅季,碑山村便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年2月中下旬,碑山村下辖的后潮、上碑山、下碑山、挂罗、长地等自然村,村前村后漫山遍野的梅花竞相盛开,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常给人以降雪的错觉。大量游客从各地慕名而来,碑山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赏梅网红打卡地。受气候因素影响,梅花盛开期每年会有所提前或推迟。杭绍台高铁建成后,碑山大桥南与后潮村青口湾水库周边,梅园地形错落有致,成为既有大桥又有水域,动静结合的观赏梅花最佳点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梅花林中,咖啡、美食、嵊州小吃等流动摊贩沿着路边招揽生意,充满烟火气息。与此同时,一列列动车不时从大桥上轰鸣驶过,游客们在梅林间或翩翩起舞,或放声高歌,或拍摄照片记录美好瞬间,使这片梅林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碑山村梅花的最佳观赏期从2月20日开始,至3月2日基本结束。其中,2月22日、23日和3月1日、2日恰逢双休日,前来碑山赏梅的车辆从挂罗村排至后潮,造成交通几近堵塞,甚至出动了交警维持秩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于碑山村村民而言,相较于赏梅,5月上旬大青梅采摘后能获得理想的销售价格更为关键。这不仅是村民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体现,更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碑山村几座水库简况。</p> <p class="ql-block">磨刀坑水库初建于1958年,后几经修缮。</p> <p class="ql-block">原水库用房年久失修</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修缮中的磨刀坑水库管理用房。</p> <p class="ql-block">2023年,磨刀坑水库大修中。</p> <p class="ql-block">仰天屋水库</p> <p class="ql-block">仰天屋水库</p> <p class="ql-block">这是红岩下水库。</p> <p class="ql-block">1964年,碑山村红岩下水库开建(由上碑山、下碑山、后潮三个村共同建设,灌溉共享),至今已经61年,那一年,我去了部队。</p><p class="ql-block">​1965年春节期间,村民(当时行政设置为人民公社,村设生产大队)都在这里挑水库,十时许,下碑山村上空浓烟滚滚,百姓呼天抢地,着火了🔥!</p><p class="ql-block">​等到大家一路狂奔到家,前台门、后台门两个老台门二十余户人家已经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半年后,我的姐夫才写信告诉我,原来他家也糟殃了,是一个草扇被大风吹到了他家屋顶,引燃了茅草屋……</p><p class="ql-block">​一场大火🔥烧了半个村。</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生活条件都很困难,大火之后,在政府救助与村民接济下,艰难度过了难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视频五:</b></p><p class="ql-block">碑山村红岩下水库。</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7日,我们去了红岩下水库。</p><p class="ql-block">55年前的1970年,我与村民曾经来这里割柴,当时的红岩下水库与现在没多大变化,变化很大的是现在山上的植被很丰富了。</p> <p class="ql-block">正在重新修缮的下红岩下水库。</p><p class="ql-block">下红岩下水库由下碑山村单独修建。</p> 附录一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磨刀坑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马水荣 斯国顺</p><p class="ql-block">1958年初冬,碑山村在村西北一千余米处选址建造了一座水库。水库初具雏形时,大家提议以其所在的小溪命名,于是有了“磨刀坑水库”之名。这条小溪为何叫磨刀坑?背后有一个传说。</p><p class="ql-block">这条名为“磨刀坑”的小溪,长年流水潺潺,源自西北的馒头山、风门山、化佛岭、大头尖山,山高林密,集雨面积大,溪水从碑山村村前一路向东,经沙园村直奔剡溪,全长约6公里。</p><p class="ql-block">很久以前,磨刀坑水库北面有一座风门山上的寺庙,与始建于后晋天福八年的天竺寺相连。大主持管理天竺寺,徒弟则负责风门山寺庙。然而,这位徒弟并非善类,他大权独揽,管理近百僧人,还在寺庙后山建了地下室,强占民女。</p><p class="ql-block">一次,绍兴府太爷的女儿和丫鬟来烧香,被恶和尚诱骗至地下室囚禁。太爷的儿子前来探查,却被恶和尚暗算,捆绑在柴间,遭受毒打并被下哑药。太爷见子女未归,心急如焚,派捕快班头私访,发现真相后,调300官兵包围寺庙,将恶和尚就地正法,救出太爷的子女,并将寺内菩萨推倒。</p><p class="ql-block">天竺寺主持得知此事,痛恨徒弟忘恩负义,为纪念无辜者,在寺内设殿超度亡灵。自此,风门山寺庙成为臭名昭著之地,最终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那条溪流,因官兵磨刀的声音而得名“磨刀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天竺寺位于嵊州市仙岩镇天竺山南麓,交通便捷。天竺寺始建于公元943年,历经多次重建,至今已有1080年历史,是嵊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p> 附录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碑山村贞节碑亭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磨刀坑水库</b></p><p class="ql-block"> 马水荣</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剡湖街道碑山村,距市区十公里,村中有徐青庙(已毁)、水神庙、贞节亭、古拱桥等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 一,水神庙与贞节亭</p><p class="ql-block"> 水神庙旁有小溪,名曰“了溪”。了溪经沙园村、禹溪汇入剡溪,源头来自上碑山村后的嶀山分支蜈蚣山(今称狮子山)、馒头山(大头尖山),因集雨面积广,长年流水不断。</p><p class="ql-block"> 在没建磨刀坑水库前,雷雨季节溪水暴涨,村前农田就会受淹遭灾。灾害来临时,村民都认为是水神在作怪,如果能建一座水神庙,庙内塑一尊水神菩萨,让村民供奉,水神就会降服水怪而消灾……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大清光绪(1875——1908)年间,邻村有一女张氏嫁入碑山王利富家。不幸的是,不到一月,丈夫突发疾病身亡,张氏终身守寡。</p><p class="ql-block"> 二十余年后,张氏省吃俭用,积蓄了一笔资金。看到年年受淹的农田,张氏决心建一座村民梦寐以求的水神庙。1896年,她出资建造的水神庙落成,庙内塑了一尊水神菩萨让村民供奉,张氏的愿望终于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水神庙坐东朝西,一条南北向的古道从庙前的穿心路廊经过,行人与村民可坐在石凳上歇息,这也是张氏建庙积德行善方便行人的另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 张氏嫁到王家,丈夫突然暴亡,心中的负罪感一直不散。水神庙的建成, 她觉得是自己在赎罪,心头的阴云终于散去。</p><p class="ql-block"> 张氏呕心沥血建造水神庙,终因积劳成疾,四十多岁时撒手人寰。她的突然病故,让村民悲伤不已,为表彰和纪念她的守节、勤劳和善良,遂向清政府申报,于光绪末年(1908)在水神庙北三米处建造了这个石雕贞节亭,两旁石柱上刻有对联:“失志共仰靡他贞同金石,存心惟念感彼操励冰霜”,亭内立一石碑,因年代久远,有的字迹已模糊,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那场运动,石碑又有几个字被毁,经辩认,尚能识别以下文字:</p><p class="ql-block">“***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加三级杨昌濬</p><p class="ql-block">奉</p><p class="ql-block">钦旌王利富妻张氏之贞节</p><p class="ql-block"> 光绪已丑年十一月 吉旦立”</p><p class="ql-block">碑文中表达了对张氏的崇敬与纪念。</p><p class="ql-block"> 百余年冰霜雨雪的侵蚀,这个雕琢精美的石质贞节亭已变得残缺不全。2014年,政府拨款对这一古文物作了修缮,才有了如今比较完整的样貌。</p><p class="ql-block"> 嵊州的璞玉村、山口村建有高大的石质古贞节牌坊,像这样小型的贞节亭却很少见。当时因“守贞节”建亭纪念,只能说明当时对妇女婚姻问题的束缚、封建与愚昧,今天并不提倡。另一方面,建一座庙,塑一个水神菩萨,让水神来防止洪灾,就更显谎谬了。</p><p class="ql-block"> 二,磨刀坑水库</p><p class="ql-block"> 让“水患”变成“水利”,在上游建一座水库,才是最佳选择,而并非是建庙塑菩萨能解决的。1958年,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方针指引下,全国兴起了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高潮,碑山村也选址村子西北面开始建造磨刀坑水库。</p><p class="ql-block"> 1958年冬,我也参与了磨刀坑水库的建设。因为白天要读书,我参与的都是晚上“开夜工”。当时我还是13岁少年,一个晚上从六点到十点,四个小时能挣到2分半工分,按当时10分的劳动报酬3角来推算,2.分半工分不到8分钱。</p><p class="ql-block"> 那时修筑水库没有机械,都是人工,铁钯、锄头、畚箕,挑的挑,抬的抬,人拉肩扛,要筑成这么高的大坝,该是多大的工程啊!当时是“大跃进”时期,“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是当时一句响亮的口号,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得起早摸黑干。几百人在水库工地上干活,晚上的照明成了一个大问题,月黑风高之夜,在高处点一盞煤气灯是很奢侈的事,有月亮的晚上,只能摸黑干活了。工地上人潮湧动,夯木榔头的吆喝声,拉滚筒的号子声,嘈杂的说话声,你追我赶的脚步声,真是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 从1958年开建到工程完工,以及后来的几次加固维修,经历了十多年。目前看到的磨刀坑水库,总库容77万立方米,大坝长150米,坝顶宽4米,最大坝高21米,溢洪道净宽15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的小(二)型水库,也是一座源头无污染,绿水青山风景如画的优质水库。</p><p class="ql-block"> 磨刀坑水库历来受到市政府重视,今年又被市政府列入全市小型水库提升改造项目之一。前不久,我去了磨刀坑水库,只见库水已放干,下游小溪正在砌筑石坎,水库底在挖土施工,无论砌坎还是挖土,使用的都是挖掘机械在作业,看不到“热火朝天”,却胜过当年的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 2023.12.8</p> 附录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碑山贞节碑亭</b></p><p class="ql-block">剡湖街道上碑山自然村距市区十公里,村中有水神庙、贞节亭、古桥等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水神庙旁有小溪,名曰了溪。了溪长年流水潺潺,经沙园村、禹溪汇入剡溪,了溪源头来自村后蜈蚣山。以前,每年雷雨季节,溪水暴涨,村前农田就会受淹遭灾。灾害来临时,村民都认为是水神在作怪,如果能建一座水神庙,庙内塑一尊水神菩萨,让村民供奉,水神就会降服水怪而消灾……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大清光绪(1875——1908)年间,邻村有一女张氏嫁入碑山王利富家。不幸的是,不到一月,丈夫突发疾病身亡,张氏终身守寡。</p><p class="ql-block">二十余年后,张氏省吃俭用,积蓄了一笔资金。看到年年受淹的农田,张氏决心建一座村民梦寐以求的水神庙。1896年,她出资建造的水神庙落成,庙内塑了一尊水神菩萨让村民供奉,张氏的愿望终于实现了。</p><p class="ql-block">水神庙坐东朝西,一条南北向的古道从庙前的穿心路廊经过,行人与村民可坐在石凳上歇息,这也是张氏建庙积德行善方便行人的另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张氏嫁到王家,丈夫突然暴亡,心中的负罪感一直不散。水神庙的建成, 她觉得是自己在赎罪,心头的阴云终于散去。</p><p class="ql-block">张氏呕心沥血建造水神庙,终因积劳成疾,四十多岁时撒手人寰。她的突然病故,让村民悲伤不已,为表彰和纪念她的守节、勤劳和善良,遂向清政府申报,于光绪末年(1908)在水神庙北三米处建造了这个石雕贞节亭,两旁石柱上刻有对联:“失志共仰靡他贞同金石,存心惟念感彼操励冰霜”,亭内立一石碑,因年代久远,有的字迹已模糊,文革期间,又有几个字被毁,经辩认,依稀能识别以下字样:</p><p class="ql-block">“***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加三级杨昌**</p><p class="ql-block"> 奉</p><p class="ql-block">钦旌王利富妻张氏之贞节</p><p class="ql-block"> 光绪已丑年十一月 吉旦立”,</p><p class="ql-block">碑文中表达了对张氏的崇敬与纪念。</p><p class="ql-block">百余年冰霜雨雪的侵蚀,这个雕琢精美的石质贞节亭已变得残缺不全。2014年,政府拨款对这一古文物作了修缮,才有了如今完整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头包AI对牌坊内容的回答:</p><p class="ql-block">从官职、人物等信息及历史背景看,结合常见的清代官员称谓格式,缺失文字可补为:“头品顶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加三级杨昌濬 奉 钦旌王利富妻张氏之贞节 光绪己丑年十一月 吉旦立” 。杨昌濬为晚清重要官员,曾在浙江等地任职,这样补充契合清代职官与贞节旌表相关规制 ,不过因原始信息缺失部分细节,若有确切史料依据,以准确史料为准 。 你可结合更具体的文献等考证,若有其他线索也能进一步精准补全。</p> 附录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下碑山村的两幢老台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与两次火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碑山有规模较大的两幢老台门,一幢是居住了十来户马姓人家的前台门,另一幢是居住了五户徐姓人家的前坑沿徐家台门。</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一,毁于火灾的前台门</b></p><p class="ql-block">前台门是下碑山最大的明清建筑,马头墙、石柱大门、鹅卵石道地,是一幢传统风格的二层楼砖木结构老台门。1958年,因前台门天井的鹅卵石道地比较宽敞,“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的大食堂就办在前台门。</p><p class="ql-block">1965年,过完春节(2月2日)后,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去了红岩下挑水库,村里只剩下老人与小孩。那天上午十时许,大风骤起,后台门一户人家挂在后壁遮风挡雨的草扇被风吹落,盖住了隔壁一户人家的向天烟囱,草扇引燃后,又被风吹回,引燃草扇后酿成了火灾。前台门紧挨着后台门,住有十来户人家。后台门着火后,带着火种的燃烧物在空中随风飞舞,不但引燃了前台门,还吹到了四十余米外的汪友庆家,汪家是茅草屋,屋顶马上被引燃,火借风势,几间茅草屋很快化为灰烬。这次火灾烧毁了二十来户,成了当初嵊县农村的一次大火灾。</p><p class="ql-block">当初,交通落后,沙园至碑山只有一条人行老路,最宽处也不过一米左右,附近村庄曾抬着“水龙”前来救援,但紧赶慢赶赶到现场后,现场已一片狼藉,无力回天。</p><p class="ql-block">当时,全国都遭受了六十年代(1961——1963)三年自然灾害,下碑山村民生活本就困难,火灾让村民雪上加霜,陷入了困境。后来,在政府的关心与村民的互济下,才渡过了难关。</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二,毁于火灾的徐家台门。</b></p><p class="ql-block">1995年11月23日傍晚六时许,下碑山前坑沿的徐家老台门突然着火,火借风势,很快将老台门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徐家台门也是明清风格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有马头墙,鹅卵石道地,住了五户徐姓人家。</p><p class="ql-block">据回忆,因当时有人在堂前堆放了易燃柴禾,让砖木结构的老台门着火后的扑救变得十分困难,最终没能救下。</p><p class="ql-block">徐家台门的起火原因,成了一个未解的迷。</p><p class="ql-block"> </p> 附录五 <p class="ql-block">1969年的结婚证书封面</p> <p class="ql-block">由当时的嵊县革命委员会颁发,当地公社革委会办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照片拍摄搜集:马水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编辑整理:马水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6.25</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