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碑山村

四季沐歌

剡湖街道碑山村系列之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嵊州市剡湖街道碑山村,是2019年撤扩并后的一个大村,由2007年撤扩并后的碑山村(后潮、上碑山、下碑山村组成)和罗南村(挂罗、长爿地、南山塘村组成)两个村组成,这里介绍的是上碑山、下碑山自然村,这两个村多次分分合合,民居已经连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下碑山距市区约十公里,市区公交车经碑山直达温泉湖,交通便捷。西北方向有磨刀坑水库,东至挂罗村,西至崇仁黄家塘,南至后璋,北至崔家山。2007年,后潮、上下碑山三村合并,命名为碑山村,村委会驻原下碑山村。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2007年统计,全村402户,1091人。有水田717亩,旱地377亩,山林1114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碑山村四面环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村民在旱地上开始种植大青梅,历经三十余年的培育,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500余亩扩展至2000余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梅花漫山遍野,是市民赏梅的网红打卡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对于碑山村村民而言,相较于赏梅,5月上旬大青梅采摘后能获得理想的销售价格更为关键,这不仅是村民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体现,更是村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b>仰</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村子西北方的磨刀坑水库及周边的青口湾、红岩下、仰天屋等多座水库与群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b></p><p class="ql-block"> </p> 上篇:上碑山村 <p class="ql-block">上碑山村村前有座山,上半部像直竖的石碑,下半部像驮石碑的乌龟,故名碑山。</p><p class="ql-block">1949年,上碑山、下碑山、后潮、挂罗(挂壁铜锣)、上长爿地合并成立碑山农会;1956年,挂罗分出,组织碑山高级社;1958年,各地成立人民公社,碑山为生产队;1961年为碑山大队;1962年,上碑山、下碑山分开各自成立大队;1983年起,取消公社建制,恢复为乡,大队恢复为村,上碑山大队改为上碑山村。</p><p class="ql-block">2007年,后潮、上下碑山村合并为碑山村。</p><p class="ql-block">2019年,后潮、上碑山、下碑山、挂罗、长爿地、南山塘合并成碑山村,俗称“大碑山”。</p> <p class="ql-block">2019年,碑山村与罗南村合并为碑山村,为方便群众办事,在长地村建造了党群服务中心,这里也是市区通往温泉湖的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此村标在下碑山村东面路口。</p> <p class="ql-block">此村标在下碑山村南,禹广公路旁边。</p> <p class="ql-block">这个村标在长爿地党群服务中心门口。</p> <p class="ql-block">村名由来</p> <p class="ql-block">碑山村概况</p> <p class="ql-block">杭绍台高铁大桥通过碑山村上空。</p> <p class="ql-block">磨刀坑水库(1958年建造),1980年建成标准水库。粘土之墙坝,坝高21米。正常库容60万立方米,总库容77万立方米。2006年除险加固,2024年大修,是小(二)型水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磨刀坑水库各村灌溉面积</b></p><p class="ql-block">沙园 824亩</p><p class="ql-block">大湾 874亩</p><p class="ql-block">后璋 591亩</p><p class="ql-block">挂罗 176.5亩</p><p class="ql-block">长地 97亩</p><p class="ql-block">上碑山 143亩</p><p class="ql-block">下碑山 120亩</p><p class="ql-block">后潮 50亩</p><p class="ql-block">外漩 100亩</p><p class="ql-block">馒头山 28亩</p><p class="ql-block">狮岩坑 30亩</p><p class="ql-block">下白岩 10亩</p><p class="ql-block">谢岩 11.5亩</p><p class="ql-block">藏岗 10亩</p><p class="ql-block">史家 5亩</p><p class="ql-block">石楼对 5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合计: 16个村,3075亩。</b></p> <p class="ql-block">此手写统计由上碑山曾根凡提供。</p> <p class="ql-block">磨刀坑水库大坝。</p> <p class="ql-block">2024年,磨刀坑水库放水维修,溢洪道及河道两边砌碪加固。</p><p class="ql-block">(2025.6.15.张亮宗摄)</p> <p class="ql-block">2024年,上碑山至磨刀坑水库浇筑了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磨刀坑水库溢洪道</p><p class="ql-block">张亮宗2025年6月15日摄</p> <p class="ql-block">航拍碑山村</p><p class="ql-block">(张亮宗摄)</p> <p class="ql-block">碑山大桥(张亮宗摄)</p> <p class="ql-block">2024年重新修建的溢洪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碑山村的水神庙与磨刀坑水库相邻,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变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视频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走进碑山村</span></p><p class="ql-block">摄影制作:丁令嗣</p> <p class="ql-block">地处上碑山的水神庙。</p><p class="ql-block">据水神庙门框石柱雕刻“道光己酉”字样推断,水神庙建于道光己酉1849年,距今已有176年。</p> <p class="ql-block">贞节碑亭在水神庙旁,立于光绪己丑年(1889)十一月,至今已经有136年。这也说明:贞节亭建造比水神庙迟了40年。</p><p class="ql-block">迟了40年,这让“水神庙是寡妇张氏建造”的传说打了个问号。</p> <p class="ql-block">上碑山张氏贞节碑亭</p><p class="ql-block">上图: 屋脊吻兽</p><p class="ql-block">下图:碑亭全貌</p><p class="ql-block">贞节碑亭位于嵊州市剡湖街道碑山村上碑山自然村村口,东与水神庙隔道相邻,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座东朝西,歇山顶石构建筑,平面接近方形,面阔1.47米,进深1.50米,檐高2.72米。四石柱间设石栅栏,亭内立碑,碑高1.90米、宽0.75米、厚8.5厘米,正中镌刻“钦旌王利富妻张氏之贞节”,上款“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加三级杨昌濬题”,下款“光绪己丑年十壹月吉旦立”。</p><p class="ql-block"> 贞节碑亭及亭内石碑均保存齐全,较为难得,具有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石门框上的字已经看不清楚了,这是几年前的描红:“道光己酉孟冬立”。</p> <p class="ql-block">2003年,水神庙筹款修缮。</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西的古石拱桥——定水桥。</p> <p class="ql-block">定水桥下,长年流水潺潺。</p> <p class="ql-block">定水桥是古拱桥,旁边的惠民桥是村中道路硬化时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地处上碑山村的贞节碑亭与水神庙。</p> <p class="ql-block">上碑山有岭脚下自然村,村民大部分姓杨。</p> <p class="ql-block">碑山高铁大桥旁边建造的新居(原楼家台门旧址)。</p> <p class="ql-block">上碑山村本有几幢清代老宅,分别由楼姓与何姓居住,称为楼家台门、何家台门,后老宅年久失修,已不适合居住,主人已原址或它址重建。</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幢何顺锐兄弟俩的老宅是上碑山唯一的老宅了。</p> <p class="ql-block">这幢老宅在高铁大桥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泥墙屋,已经六十多年了。那时候的碑山村都穷,无钱买建材,只能就地取材,用泥土筑墙建房。</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户的泥墙屋。</p> <p class="ql-block">这是碑山村的小学校旧址,建于1951年,我就是在这里读的小学,碑山村的小学生都在这里上学,当时的老师叫李盛森,上的是复式班,1到4年级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p><p class="ql-block">这是小学校的后墙,墙上涂的红颜色依然可见。</p> <p class="ql-block">原碑山小学旧址(前面)</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一老宅倒塌后的墙。</p> <p class="ql-block">碑山村从1954年起就被列为原蚕区,养蚕主要用于制种,蚕种必须冷藏保存,这是1955年蚕种场建于上碑山的冰库。</p> <p class="ql-block">碑山村是桑蚕制种区,嵊县沙园蚕种场具体指导碑山村桑蚕制种工作。这是沙园蚕种场建造的工作用房,随着养蚕业的滑坡,这幢房屋已废弃。</p> <p class="ql-block">嵊州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剡湖街道碑山卫生室(上碑山)</p> <p class="ql-block">村后的大头尖山(冬)</p> <p class="ql-block">村后的母亲山:大头尖山(夏)</p> <p class="ql-block">有人爬上大头尖山顶。</p> <p class="ql-block">建于2021年的上碑山家宴中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碑山的杭绍台高铁于2016年12月23日开始建设先行段。2017年12月28日,绍兴至温岭段全线正式开工建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该高铁于2022年1月8日建设完成并开通运营。开通当日,两趟首发复兴号列车同时从台州站、嵊州新昌站开出,分别驶向杭州、温岭方向。</p><p class="ql-block">这是壮观的杭绍台高铁大桥在上碑山村西经过。</p> <p class="ql-block">一辆动车经过高铁🚅大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视频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杭绍台高铁大桥与碑山村。</b></p> <p class="ql-block">漫山遍野,梅花如雪。</p> <p class="ql-block">高铁建成后的碑山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站在半山坡上看碑山高铁大桥,有人说像大飞机,也有人说像航空母舰。</b></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动车经过碑山村高铁大桥。</p> 下篇:下碑山村 <p class="ql-block">下碑山村与上碑山村相邻,上碑山村在西,紧邻高铁大桥,下碑山村在东,地势比上碑山略低。公路不通前,村民过村前石门槛岗经后璋、大湾村去市区赶集。</p><p class="ql-block">下碑山村村前的山像直竖的石碑,因地处下方,故名下碑山。</p><p class="ql-block">1949年,上碑山、下碑山、后潮、挂壁铜锣、上长爿地合并成立碑山农会;1956年,挂壁铜锣分出,组织碑山高级社;1958年,各地成立人民公社,碑山为生产队;1961年改为碑山大队;1962年,上碑山、下碑山分开各自成立大队;1983年起,公社建制恢复为乡,大队恢复为村,下碑山大队改为下碑山村。</p><p class="ql-block">2007年,后潮、上下碑山村合并为碑山村。</p><p class="ql-block">2007年统计,下碑山村127户,249人。</p> <p class="ql-block">高铁尚未建设时的碑山村(2018年2月)</p> <p class="ql-block">下碑山村的前门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视频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下碑山前门塘。</span></p> <p class="ql-block">下碑山村村前古拱桥——止水桥</p> <p class="ql-block">古拱桥上的驴友</p> <p class="ql-block">村前小溪——了溪</p> <p class="ql-block">每年正月十五左右,碑山村前村后漫山遍野都会梅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视频四:</b></p><p class="ql-block">每年春节之后的正月中下旬,来碑山赏梅的市民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大青梅最早开始种植是1968年正月,计30亩1500枝,梅树苗是嵊县采购商店直接培植的,经办人:采购商店的夏渭汀,上碑山村徐焕标负责这项工作。</p> <p class="ql-block">剡湖街道碑山村:赏梅与青梅产业协同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剡湖街道碑山村,距市区十公里,交通便捷,乘坐公交车可直达温泉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村民在山坡及旱地上开展大青梅种植,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青梅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500多亩,逐步发展至现今的2000多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梅花,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坚韧品格,在寒冬过后独自绽放。其色似雪非雪,暗香浮动,凭借超凡脱俗的美感,深受大众喜爱。每至赏梅季,碑山村便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年2月中下旬,碑山村下辖的后潮、上碑山、下碑山、挂罗、长地等自然村,村前村后漫山遍野的梅花竞相盛开,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常给人以降雪的错觉。大量游客从各地慕名而来,碑山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赏梅网红打卡地。受气候因素影响,梅花盛开期每年会有所提前或推迟。杭绍台高铁建成后,碑山大桥南与后潮村青口湾水库周边,梅园地形错落有致,成为既有大桥又有水域,动静结合的观赏梅花最佳点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梅花林中,咖啡、美食、嵊州小吃等流动摊贩沿着路边招揽生意,充满烟火气息。与此同时,一列列动车不时从大桥上轰鸣驶过,游客们在梅林间或翩翩起舞,或放声高歌,或拍摄照片记录美好瞬间,使这片梅林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碑山村梅花的最佳观赏期从2月20日开始,至3月2日基本结束。其中,2月22日、23日和3月1日、2日恰逢双休日,前来碑山赏梅的车辆从挂罗村排至后潮,造成交通几近堵塞,甚至出动了交警维持秩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于碑山村村民而言,相较于赏梅,5月上旬大青梅采摘后能获得理想的销售价格更为关键。这不仅是村民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体现,更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碑山村几座水库简况。</p> <p class="ql-block">磨刀坑水库初建于1958年,后几经修缮。</p> <p class="ql-block">原水库用房年久失修</p>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修缮中的磨刀坑水库管理用房。</p> <p class="ql-block">2023年,磨刀坑水库大修中。</p> <p class="ql-block">仰天屋水库</p> <p class="ql-block">仰天屋水库</p> <p class="ql-block">这是红岩下水库。</p> <p class="ql-block">1964年,碑山村红岩下水库开建(由上碑山、下碑山、后潮三个村共同建设,灌溉共享),至今已经61年,那一年,我去了部队。</p><p class="ql-block">​1965年春节期间,村民(当时行政设置为人民公社,村设生产大队)都在这里挑水库,十时许,下碑山村上空浓烟滚滚,百姓呼天抢地,着火了🔥!</p><p class="ql-block">​等到大家一路狂奔到家,前台门、后台门两个老台门二十余户人家已经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半年后,我的姐夫才写信告诉我,原来他家也糟殃了,是一个草扇被大风吹到了他家屋顶,引燃了茅草屋……</p><p class="ql-block">​一场大火🔥烧了半个村。</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生活条件都很困难,大火之后,在政府救助与村民接济下,艰难度过了难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视频五:</b></p><p class="ql-block">碑山村红岩下水库。</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7日,我们去了红岩下水库。</p><p class="ql-block">55年前的1970年,我与村民曾经来这里割柴,当时的红岩下水库与现在没多大变化,变化很大的是现在山上的植被很丰富了。</p> <p class="ql-block">正在重新修缮的下红岩下水库。</p><p class="ql-block">下红岩下水库由下碑山村单独修建。</p> 附录一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磨刀坑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马水荣 斯国顺</p><p class="ql-block">1958年初冬,碑山村在村西北一千余米处选址建造了一座水库。水库初具雏形时,大家提议以其所在的小溪命名,于是有了“磨刀坑水库”之名。这条小溪为何叫磨刀坑?背后有一个传说。</p><p class="ql-block">这条名为“磨刀坑”的小溪,长年流水潺潺,源自西北的馒头山、风门山、化佛岭、大头尖山,山高林密,集雨面积大,溪水从碑山村村前一路向东,经沙园村直奔剡溪,全长约6公里。</p><p class="ql-block">很久以前,磨刀坑水库北面有一座风门山上的寺庙,与始建于后晋天福八年的天竺寺相连。大主持管理天竺寺,徒弟则负责风门山寺庙。然而,这位徒弟并非善类,他大权独揽,管理近百僧人,还在寺庙后山建了地下室,强占民女。</p><p class="ql-block">一次,绍兴府太爷的女儿和丫鬟来烧香,被恶和尚诱骗至地下室囚禁。太爷的儿子前来探查,却被恶和尚暗算,捆绑在柴间,遭受毒打并被下哑药。太爷见子女未归,心急如焚,派捕快班头私访,发现真相后,调300官兵包围寺庙,将恶和尚就地正法,救出太爷的子女,并将寺内菩萨推倒。</p><p class="ql-block">天竺寺主持得知此事,痛恨徒弟忘恩负义,为纪念无辜者,在寺内设殿超度亡灵。自此,风门山寺庙成为臭名昭著之地,最终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那条溪流,因官兵磨刀的声音而得名“磨刀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天竺寺位于嵊州市仙岩镇天竺山南麓,交通便捷。天竺寺始建于公元943年,历经多次重建,至今已有1080年历史,是嵊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p> 附录二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碑山村贞节碑亭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磨刀坑水库</b></p><p class="ql-block"> 马水荣</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剡湖街道碑山村,距市区十公里,村中有徐青庙(已毁)、水神庙、贞节亭、古拱桥等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 一,水神庙与贞节亭</p><p class="ql-block"> 水神庙旁有小溪,名曰“了溪”。了溪经沙园村、禹溪汇入剡溪,源头来自上碑山村后的嶀山分支蜈蚣山(今称狮子山)、馒头山(大头尖山),因集雨面积广,长年流水不断。</p><p class="ql-block"> 在没建磨刀坑水库前,雷雨季节溪水暴涨,村前农田就会受淹遭灾。灾害来临时,村民都认为是水神在作怪,如果能建一座水神庙,庙内塑一尊水神菩萨,让村民供奉,水神就会降服水怪而消灾……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大清光绪(1875——1908)年间,邻村有一女张氏嫁入碑山王利富家。不幸的是,不到一月,丈夫突发疾病身亡,张氏终身守寡。</p><p class="ql-block"> 二十余年后,张氏省吃俭用,积蓄了一笔资金。看到年年受淹的农田,张氏决心建一座村民梦寐以求的水神庙。1896年,她出资建造的水神庙落成,庙内塑了一尊水神菩萨让村民供奉,张氏的愿望终于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水神庙坐东朝西,一条南北向的古道从庙前的穿心路廊经过,行人与村民可坐在石凳上歇息,这也是张氏建庙积德行善方便行人的另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 张氏嫁到王家,丈夫突然暴亡,心中的负罪感一直不散。水神庙的建成, 她觉得是自己在赎罪,心头的阴云终于散去。</p><p class="ql-block"> 张氏呕心沥血建造水神庙,终因积劳成疾,四十多岁时撒手人寰。她的突然病故,让村民悲伤不已,为表彰和纪念她的守节、勤劳和善良,遂向清政府申报,于光绪末年(1908)在水神庙北三米处建造了这个石雕贞节亭,两旁石柱上刻有对联:“失志共仰靡他贞同金石,存心惟念感彼操励冰霜”,亭内立一石碑,因年代久远,有的字迹已模糊,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那场运动,石碑又有几个字被毁,经辩认,尚能识别以下文字:</p><p class="ql-block">“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加三级杨昌濬</p><p class="ql-block">奉</p><p class="ql-block">钦旌王利富妻张氏之贞节</p><p class="ql-block"> 光绪已丑年十一月 吉旦立”</p><p class="ql-block">碑文中表达了对张氏的崇敬与纪念。</p><p class="ql-block"> 百余年冰霜雨雪的侵蚀,这个雕琢精美的石质贞节亭已变得残缺不全。2014年,政府拨款对这一古文物作了修缮,才有了如今比较完整的样貌。</p><p class="ql-block"> 嵊州的璞玉村、山口村建有高大的石质古贞节牌坊,像这样小型的贞节亭却很少见。当时因“守贞节”建亭纪念,只能说明当时对妇女婚姻问题的束缚、封建与愚昧,今天并不提倡。另一方面,建一座庙,塑一个水神菩萨,让水神来防止洪灾,就更显谎谬了。</p><p class="ql-block"> 二,磨刀坑水库</p><p class="ql-block"> 让“水患”变成“水利”,在上游建一座水库,才是最佳选择,而并非是建庙塑菩萨能解决的。1958年,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方针指引下,全国兴起了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高潮,碑山村也选址村子西北面开始建造磨刀坑水库。</p><p class="ql-block"> 1958年冬,我也参与了磨刀坑水库的建设。因为白天要读书,我参与的都是晚上“开夜工”。当时我还是13岁少年,一个晚上从六点到十点,四个小时能挣到2分半工分,按当时10分的劳动报酬3角来推算,2.分半工分不到8分钱。</p><p class="ql-block"> 那时修筑水库没有机械,都是人工,铁钯、锄头、畚箕,挑的挑,抬的抬,人拉肩扛,要筑成这么高的大坝,该是多大的工程啊!当时是“大跃进”时期,“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是当时一句响亮的口号,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得起早摸黑干。几百人在水库工地上干活,晚上的照明成了一个大问题,月黑风高之夜,在高处点一盞煤气灯是很奢侈的事,有月亮的晚上,只能摸黑干活了。工地上人潮湧动,夯木榔头的吆喝声,拉滚筒的号子声,嘈杂的说话声,你追我赶的脚步声,真是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 从1958年开建到工程完工,以及后来的几次加固维修,经历了十多年。目前看到的磨刀坑水库,总库容77万立方米,大坝长150米,坝顶宽4米,最大坝高21米,溢洪道净宽15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的小(二)型水库,也是一座源头无污染,绿水青山风景如画的优质水库。</p><p class="ql-block"> 磨刀坑水库历来受到市政府重视,今年又被市政府列入全市小型水库提升改造项目之一。前不久,我去了磨刀坑水库,只见库水已放干,下游小溪正在砌筑石坎,水库底在挖土施工,无论砌坎还是挖土,使用的都是挖掘机械在作业,看不到“热火朝天”,却胜过当年的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 2023.12.8</p> 附录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碑山贞节碑亭</b></p><p class="ql-block">剡湖街道上碑山自然村距市区十公里,村中有水神庙、贞节亭、古桥等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水神庙旁有小溪,名曰了溪。了溪长年流水潺潺,经沙园村、禹溪汇入剡溪,了溪源头来自村后蜈蚣山。以前,每年雷雨季节,溪水暴涨,村前农田就会受淹遭灾。灾害来临时,村民都认为是水神在作怪,如果能建一座水神庙,庙内塑一尊水神菩萨,让村民供奉,水神就会降服水怪而消灾……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大清光绪(1875——1908)年间,邻村有一女张氏嫁入碑山王利富家。不幸的是,不到一月,丈夫突发疾病身亡,张氏终身守寡。</p><p class="ql-block">二十余年后,张氏省吃俭用,积蓄了一笔资金。看到年年受淹的农田,张氏决心建一座村民梦寐以求的水神庙。1896年,她出资建造的水神庙落成,庙内塑了一尊水神菩萨让村民供奉,张氏的愿望终于实现了。</p><p class="ql-block">水神庙坐东朝西,一条南北向的古道从庙前的穿心路廊经过,行人与村民可坐在石凳上歇息,这也是张氏建庙积德行善方便行人的另一个心愿。</p><p class="ql-block">张氏嫁到王家,丈夫突然暴亡,心中的负罪感一直不散。水神庙的建成, 她觉得是自己在赎罪,心头的阴云终于散去。</p><p class="ql-block">张氏呕心沥血建造水神庙,终因积劳成疾,四十多岁时撒手人寰。她的突然病故,让村民悲伤不已,为表彰和纪念她的守节、勤劳和善良,遂向清政府申报,于光绪末年(1908)在水神庙北三米处建造了这个石雕贞节亭,两旁石柱上刻有对联:“失志共仰靡他贞同金石,存心惟念感彼操励冰霜”,亭内立一石碑,因年代久远,有的字迹已模糊,文革期间,又有几个字被毁,经辩认,依稀能识别以下字样:</p><p class="ql-block">“***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加三级杨昌**</p><p class="ql-block"> 奉</p><p class="ql-block">钦旌王利富妻张氏之贞节</p><p class="ql-block"> 光绪已丑年十一月 吉旦立”,</p><p class="ql-block">碑文中表达了对张氏的崇敬与纪念。</p><p class="ql-block">百余年冰霜雨雪的侵蚀,这个雕琢精美的石质贞节亭已变得残缺不全。2014年,政府拨款对这一古文物作了修缮,才有了如今完整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头包AI对牌坊内容的回答:</p><p class="ql-block">从官职、人物等信息及历史背景看,结合常见的清代官员称谓格式,缺失文字可补为:“头品顶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加三级杨昌濬 奉 钦旌王利富妻张氏之贞节 光绪己丑年十一月 吉旦立” 。杨昌濬为晚清重要官员,曾在浙江等地任职,这样补充契合清代职官与贞节旌表相关规制 ,不过因原始信息缺失部分细节,若有确切史料依据,以准确史料为准 。 你可结合更具体的文献等考证,若有其他线索也能进一步精准补全。</p> 附录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鸡血石的传说(一稿)</b></p><p class="ql-block">很久以前,在嵊县碑山村北面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古庙。庙宇巍峨,青瓦飞檐,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每日清晨,和尚们诵经敲木鱼的声音——“笃、笃、笃……”回荡在山谷之间,清幽空灵,仿佛能洗涤世间一切浮躁。 </p><p class="ql-block">庙里养着一只大黄狗,通体金黄,机敏忠诚。它日日听着木鱼声,在庙前庙后奔跑嬉戏,每当木鱼响起,它便竖起耳朵,欢快地摇着尾巴,似乎这声音让它格外安心。 </p><p class="ql-block">然而有一天,清晨的木鱼声却迟迟未响。大黄狗蹲坐在庙门口,耳朵微微抖动,眼中透出疑惑:“今日为何不诵经?为何不敲木鱼?”它正纳闷,忽然,一阵“笃、笃、笃”的声音从后院传来。大黄狗精神一振,立刻循声奔去,可眼前的景象却让它大吃一惊—— </p><p class="ql-block">只见一只雄壮的大公鸡正猛啄一条在木板上仓皇逃窜的大蜈蚣!那蜈蚣足有尺余长,黑红相间,百足翻腾,却被公鸡啄得节节败退,痛苦扭曲。大黄狗见状,心生怜悯,猛然“汪汪”狂吠,纵身一跃,狠狠咬住公鸡的喉咙! </p><p class="ql-block">公鸡吃痛,奋力挣扎,鲜血顺着脖颈滴落。它挣脱大黄狗的利齿,仓皇向南逃窜,一路血迹斑斑。大黄狗紧追不舍,追至后潮村东时,公鸡已力竭难行,摇摇晃晃地停下。狗正要扑上去,突然—— </p><p class="ql-block">“轰隆!”一声惊雷炸响,霎时间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原来,天兵天将正巡视人间,见鸡狗相争,生灵相残,勃然大怒:“凡间生灵,当和睦共处,岂可恃强凌弱!” </p><p class="ql-block">话音未落,一道金光从天而降,大黄狗瞬间化作一座山峦,形似卧犬,雄踞于上碑山村对面,形似狗肚,后人称之为“狗肚”。而那只大公鸡亦被神力定住,昂首朝向后潮村,后来化作“公鸡山”。那条蜈蚣见危机解除,亦盘踞成山,山上草木葱茏,郁郁苍苍,便是如今的“蜈蚣山”。 </p><p class="ql-block">至于那流淌的鸡血,随雨水汇入山溪,一路蜿蜒而下,直至沙园村外二百步处,被一株苍劲古树的枝桠拦住,竟凝结成一块赤红如血的岩石,如今在小溪中成了”中流砥柱”。村民视为神物,称之为“鸡血石”。 </p><p class="ql-block">自此,沙园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村民皆以石为戒,牢记天意,互敬互爱,扶弱济贫。而那鸡血石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屹立溪中,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这段古老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鸡血石的传说(二稿)</b></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嵊县碑山村北的崇山峻岭间,藏着一座香火鼎盛的古庙。每日里,和尚诵经的梵音伴着“笃、笃、笃”的木鱼声在山林间回荡,清幽又祥和,是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庙中有只大黄狗,听惯了这木鱼声,每逢声响便格外欢腾,围着庙堂东奔西跑,成了庙里一道灵动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一日,日上三竿,木鱼声却迟迟未响。大黄狗蹲在庙门旁,歪着头纳闷:今日师父们怎的不诵经敲木鱼了?正疑惑时,“笃、笃、笃”的声响突然传来。它顿时兴奋起来,撒腿就往庙内冲——可眼前的景象却让它大吃一惊:那“笃笃”声并非来自木鱼,而是一只大公鸡正对着木板上的大蜈蚣猛啄!蜈蚣痛得身体扭曲,拼尽全力逃窜,却始终甩不开公鸡的追赶,眼看就要丧命。</p><p class="ql-block"> 大黄狗见状,当即决定救下蜈蚣。它“汪汪汪”狂吠几声,猛地扑上前,一口咬住了公鸡的喉咙。公鸡吃痛惨叫,挣脱着朝南边飞跑,没跑多远便因失血过多,体力不支地落在了后潮村东头。</p><p class="ql-block"> 大黄狗循着血迹紧追不舍,只见鸡血顺着小溪潺潺流淌,还以为公鸡被溪水冲走了,四处寻觅却不见踪影。回头望去,才发现大公鸡早已头朝后潮村,僵直地立在原地,没了气息。它正要上前再扑,忽然一声惊雷炸响,紧接着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原来是天兵天将巡视人间,恰巧撞见这场鸡狗争斗。天兵们心生不忍,喝令大黄狗:“万物当和平共处,不可欺凌弱小!”</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奇迹发生:大黄狗瞬间化作一座山,矗立在上碑山村对面,后人称其“狗肚山”;大公鸡依旧保持着头朝后潮村的姿态,化作了“公鸡山”;那只侥幸逃脱的蜈蚣,没了公鸡追赶,也静静化作“蜈蚣山”,如今山上草木葱茏,成了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再说那顺着溪流而下的鸡血,随着雨后的急流一路奔涌,直到沙园村外200米处,才被一根横生的树枝拦住。血水在此凝结,渐渐化作一块通体泛红的岩石,至今仍立在溪水中——这便是远近闻名的“鸡血石”。</p><p class="ql-block"> 自那以后,沙园村因这块鸡血石得了福气,村子人丁兴旺,村民们丰衣足食。而碑山、沙园一带的百姓也受这个传说影响,世代传承着温良恭俭让的品性:不欺弱小、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日子过得安宁和睦。这段关于鸡血石的传说,伴着这份祥和,一代代流传了下来。</p> 附录五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下碑山村的两幢老台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与两次火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碑山有规模较大的两幢老台门,一幢是居住了十来户马姓人家的前台门,另一幢是居住了五户徐姓人家的前坑沿徐家台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一,毁于火灾的前台门</b></p><p class="ql-block">前台门是下碑山最大的明清建筑,马头墙、石柱大门、鹅卵石道地,是一幢传统风格的二层楼砖木结构老台门。1958年,因前台门天井的鹅卵石道地比较宽敞,“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的大食堂就办在前台门。</p><p class="ql-block">1965年,过完春节(2月2日)后,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去了红岩下挑水库,村里只剩下老人与小孩。那天上午十时许,大风骤起,后台门一户人家挂在后壁遮风挡雨的草扇被风吹落,盖住了隔壁一户人家的向天烟囱,草扇引燃后,又被风吹回,引燃草扇后酿成了火灾。前台门紧挨着后台门,住有十来户人家。后台门着火后,带着火种的燃烧物在空中随风飞舞,不但引燃了前台门,还吹到了四十余米外的汪友庆家,汪家是茅草屋,屋顶马上被引燃,火借风势,几间茅草屋很快化为灰烬。这次火灾烧毁了二十来户,成了当初嵊县农村的一次大火灾。</p><p class="ql-block">当初,交通落后,沙园至碑山只有一条人行老路,最宽处也不过一米左右,附近村庄曾抬着“水龙”前来救援,但紧赶慢赶赶到现场后,现场已一片狼藉,无力回天。</p><p class="ql-block">当时,全国都遭受了六十年代(1961——1963)三年自然灾害,下碑山村民生活本就困难,火灾让村民雪上加霜,陷入了困境。后来,在政府的关心与村民的互济下,才渡过了难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二,毁于火灾的徐家台门。</b></p><p class="ql-block">1995年11月23日傍晚六时许,下碑山前坑沿的徐家老台门突然着火,火借风势,很快将老台门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徐家台门也是明清风格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有马头墙,鹅卵石道地,住了五户徐姓人家。</p><p class="ql-block">据回忆,因当时有人在堂前堆放了易燃柴禾,让砖木结构的老台门着火后的扑救变得十分困难,最终没能救下。</p><p class="ql-block">徐家台门的起火原因,成了一个未解的迷。</p><p class="ql-block"> </p> 附录六 <p class="ql-block">碑山村有4个烈士:</p><p class="ql-block">下碑山徐旭东、马启林,长爿地徐泉富,南山塘王林太。</p><p class="ql-block">(详见嵊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剡溪烽火》第444、460、468、446页)</p> 附录七 <p class="ql-block">碑山村概况</p><p class="ql-block">嵊州市剡湖街道碑山村,是2019年撤扩并后的一个大村,由2007年撤扩并后的碑山村(后潮、上碑山、下碑山村组成)和罗南村(挂罗、长爿地、南山塘村组成)两个村组成。</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 ,绍兴市农村“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领导小组 授于碑山村为五星达标村。 2020年12月,中共嵊州市委、嵊州市人民政府授于碑山村为文明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绍兴市民政局授牌碑山村为革命老区村。碑山村有革命烈士4人,分别是下碑山的徐旭东、马启林,长爿地的徐泉富,以及南山塘的王林太。</p><p class="ql-block">南山塘村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组建有地下武装。1943年,在地下党丁友灿、方初同志领导下,南山塘村以组建国民党护卫团的名义,利用邻村沙园村张仲愚国民党画图乡乡长的关系,成立了地下武装,张名春任总队长、张仁招任队长,有35支长枪和1支手枪,只要一声令下,队员们便会立即集合执行任务。1948年,翁全老带领的游击队活动于画图乡周围并常在法宝庵与西坑落脚。有一次,油车岗村的“酱油保长”谋刺砍伤了翁全老,翁忍痛带伤击毙袭击者后迅即来到南山塘躲避,时任保长的张苗根马上安排人手用门轿抬其去唐岙村找名医救治,功劳不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碑山村由西向东延伸,六个自然村依次为后潮、上碑山、下碑山、挂罗、长地、南山塘,六个自然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丘陵地带上,绵延四公里。磨刀坑、青口湾、仰刀湾、红岩下、长湾等十多座水库星罗棋布,是水田旱地作物灌溉的主要水源。村前有小溪叫“了溪”,长年流水潺潺,经沙园流入剡溪。村前村后水田旱地交错穿插,山林植被丰富,村后大头尖山巍然屹立,是碑山村的母亲山。</p><p class="ql-block">大青梅最早种植时间是1968年正月,计30亩1500株,梅树苗由嵊县采购商店培育,上碑山徐焕标、曾根凡负责种植。后来又逐年种植,</p><p class="ql-block">1981年前为集体种植,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分田分地到户,农户开始在山地上大批种植。历经四十余年的培育,几乎种遍了所有的山地角落,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500余亩扩展至2000余亩。2008年,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大青梅种植基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梅花漫山遍野,是市民赏梅的网红打卡地。后来,碑山村隔壁的挂罗与长爿地村,也陆续种植了大青梅。</p><p class="ql-block">对于碑山村村民而言,相较于赏梅,5月上旬大青梅采摘后能获得理想的销售价格更为关键,这不仅是村民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体现,更是村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养蚕、畜牧业与外出打工。种植业除了水稻、大青梅,还有桃子橘子和旱地作物。1954年,上碑山、下碑山、挂罗、南山塘被沙园蚕种场指定为原蚕制种区,养蚕的目的主要用来制种,蚕种供应各地养蚕户,养蚕制种成了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畜牧业是家家户户养猪养鸡鸭,现在已少有人养了。如今,村民除了家庭种植外,很大一部分年轻人都选择了嵊州小吃这一餐饮业,他们奔赴全国各地,起早摸黑制作小笼包、嵊州炒年糕、炒榨面售卖,成了碑山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p><p class="ql-block">解放初,碑山村属于偏僻山区,通往禹溪104国道只有一条宽不足两米的小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村民自己动手,修建了机耕土路,交通运输工具是“三卡”与拖拉机。八十年代,泥土路浇筑成水泥路,如今已是双车道沥青路,公交车直达,交通便捷。从2000年开始,村庄内道路墙弄都进行了硬化,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观。如今,村民出行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1985年前,碑山村除了磨刀坑水库装了一部普通电话机外,没有家庭住宅电话,本地联系靠步行通知,与外地通信要去邮电局打长途电话或拍发电报。1986年12月26日,嵊县邮电局开通自动电话。之后,通信线路架设至各村,农村电话发展迅速,大部分家庭都装了住宅电话,后来又有了小灵通和移动电话,一机在手,功能全有,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2012年,完成建设两层楼罗南村党群服务中心,地址在长爿地公路边; 2015年,后潮村在村中建起了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 2022年,上碑山在公路边建起了文化礼堂(家宴中心); 2023年,南山塘建起了文化礼堂(家宴中心)。</p><p class="ql-block">1980年,国家将计划生育纳入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四十多年来,人口几乎没有增长。2024年末,碑山村六个村总户数818户,总人口2256人。其中:后潮村66户,220人;上碑山180户,552人;下碑山120户,336人;挂罗155户,376人;长地125户,300人;南山塘172户,472人。</p><p class="ql-block">2019年,罗南村与碑山村合并,重新命名的碑山村由六个自然村组成,办公室在原罗南村党群服务中心,地点在长爿地禹(溪)广(利)公路边。全村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1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3400元。</p><p class="ql-block"> 2025.8.1</p> 附录八 <p class="ql-block">上碑山:王金发的军师</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友信(法老)</b></p> <p class="ql-block">碑山村简史之历史人物2:王金发军师王友信(法老)</p><p class="ql-block">王金发隐匿嵊北箬岭村的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嵊州新闻网 作者:金文渊 2011年04月2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修志同仁王潮梅在收集整理民国5年(1916)重修的灵芝乡南岙村(今属三界镇)王氏宗谱时,发现辛亥革命志士王金发,在1907年夏,徐秋案发后,遭清政府通缉,被逼隐藏灵芝乡箬岭村(今属三界镇)王氏后裔王贞炳家。贞炳与游谢乡碑山村(今属剡湖街道)王氏后裔王友信(法老)互相配合,共同协助王金发开展秘密反清斗争,时约半年。现据王潮梅口述和提供的宗谱资料整理成文,以弥补王金发在这段历史中史志记载的缺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六月间,徐秋案发,皖浙革命党人遭受重创,众多革命党人遭清政府通缉,远走异乡,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时处低潮。王金发遭清政府重金购捕,被逼从绍兴大通学堂潜回老家——嵊县孝节乡董郎岗村(今属嵊州市崇仁镇),急速劝母及妻远遁。此时,追捕清兵已接踵到村。王金发急忙逃离老家,更名夏子黎,隐藏于嵊北灵芝乡箬岭村。箬岭村四周山高林茂,环境幽隐,与王金发老家是邻乡,相距三十来里;周围南岙、塘岙、外大山、石坑、仙岩、碑山等多数村庄为王姓聚居,宗族关系密切;交通便捷,进出方便,是个理想的隐藏之地。住户王贞炳是革命党人。王金发居住在他家的一个大房间的落地仓库(小康人家的粮仓)内,吃饭睡觉、会见党人、商议秘密反清活动等,都在这里;因仓库内一片漆黑,白天也要点灯。贞炳、家道殷实,在村里颇有声望。迅速为金发联络族人王贞庆、王贞崎、王友兴、王友隆、王友相等人为随从;同时,与游谢乡碑山村族侄王友信(法老),系参加大同学社、光复会的革命党人,相互联络,紧密配合王金发,共谋反清活动,成为金发的得力助手,人称金龙头的军师。王金发从是年丁未六月上旬(1907年7月中旬)至是年丁未十二月(1908年1月),期间,除短暂外出去嵊西参与策划白竹起义外,约有半年时间,在该村坚持秘密反清活动。主要活动有:</p><p class="ql-block">一、秘密派人到董郎岗村探望其母。王金发一到王贞炳家,就向其讲述了徐秋遇难、自己遭清兵追捕等急剧变化的革命形势。贞炳听后大为震惊,立即秘密派遣族人去董郎岗村探听虚实。族人返回后把见到金发老母和家中被抄查,家具被砸,吃饭找不到碗筷等情况时,金发听后也流下了眼泪。</p><p class="ql-block">二、乔装外出,联络党人。箬岭村虽地处高山峻岭,但外出交通便捷。清末,嵊北已盛产珠茶,绍兴平水镇王化村是珠茶的集散地。从谷来经绍兴王成、王坛、王化,过日铸岭到平水镇上灶埠,已形成一条运输古道珠茶之路。箬岭村珠茶也是大宗产品,售茶是经蒋镇过驻跸岭下到绍兴王化村,路面虽不平坦,但都经石块或卵石铺砌,行走方便。从箬岭村到平水镇,起早摸黑,当天即可往返。金发外出规模较大的行动有三次:</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金发率领贞炳、友信(法老),五更从箬岭村出发,经蒋镇,到驻跸岭下,与汇集在那里的各地革命党人联络后,于当日返回箬岭村。</p><p class="ql-block">第二次,金发伪装病人坐眠轿(可坐可睡,用竹木制成的轿子,由前后各一人扛抬;要快速可用四人轮流扛抬),有贞炳、友信、友相当随从,贞庆、贞崎、友兴、友隆四人当轿夫,轮流扛抬。金发坐眠轿是为掩人耳目,装样子,遇到村镇才上轿,过了村镇即下轿步行。这天半夜从箬岭村出发,早晨就到平水镇上灶埠,与各地革命党人联络后,即返回箬岭村。</p><p class="ql-block">第三次,金发伪装成病危的重病人,睡在眠轿里,在棉被上再盖上破鱼网避邪(迷信旧俗),以蒙蔽路遇行人。金发这次离开箬岭村后,再也没有返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教育青年,组织习武。金发在晚上经常由贞炳协助,召集青年人讲述反清的革命道理,分发宣传资料和书籍,以提高青年人对革命的认识。同时组织青年人打拳和使用刀枪的武术训练。</p><p class="ql-block">四、制造兵器,以应急需。金发通过贞炳请来铁匠,在箬岭村制造马刀、大筒枪(形似土枪,口径5 - 6厘米以上,比土枪要大3 - 5倍,用以武装起义,供给随从和青年人习武的需要。</p><p class="ql-block">五、筹集经费,资助革命。金发在箬岭村,经常开展革命活动,所需经费发生困难。房东贞炳将己田6亩当卖给崇仁九如堂(药店),当卖银圆340元,如数交金发资助革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金发加入乌带党,为首领,人称“金发龙头”。光绪三十三年(1907)白竹人裘文高、雅城人陈道卫聚有乌带党徒众三千,雄踞西乡山间,清吏莫敢过问。是年十月,王金发隐藏箬岭村期间,曾去嵊西北五百岗一带秘密活动,因竺绍康之邀,去白鹅乡上路西村(今属甘霖镇)张绍良家,有竺绍康、王金发、张绍良、裘文高等18人参加的会议,商议决定白竹起义。裘文高于十月十六、十七日(11月21、22)率部在白竹、前家坑两村,与嵊城出来围剿的清军发生激战,杀死管带刘庆林、哨官杨泰华,兵士刘必全等8人。义军取道东阳,回师仙居。清军败回县城,全省震惊。省府“悬赏通缉竺绍康、王金发、裘文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王金发隐藏箬岭村期间的两个得力助手和五个随从。</p><p class="ql-block">两个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1,王贞炳(1878 - 1914),字全焕,号水亭,灵芝乡箬岭村人。幼时读书,习举业,不就中止,遂报捐直隶莱州州同,捐名振南。光绪三十三年六月(1907年7月)王金发遭清政府通缉,隐藏其家,坚持秘密反清活动,时约半年,直至被党人援救去上海止。宣统三年辛亥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募新兵,参加王金发、张伯岐率领的敢死队攻克杭州。又与陈佐卿(今崇仁镇岭头山村人,民国初曾任混成旅旅长)攻南京雨花台出力。是年九月(11月)王金发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后,初被任命参谋,因拙于楮墨,调任督队长,与士卒同甘苦;又因不善骑马,于民国元年(1912)春,调任曹娥酒捐分局局长,廉明正直。半载余,突患心肚病,辞职归闾里。次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914年1月22)病逝,享年36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王友信(1864 - 1944),字本立,号法老,游谢乡碑山村人。是王贞炳的族侄。少年时入私塾,读书五六年,颇通文墨,善书法。参加大同学社、光复会。王金发隐藏箬岭村时,协同秘密反清活动,人称金发龙头的军师。后一直跟随王金发。民国4年(1915)王金发被杀害后,法老也被捕,因遭严刑逼供,遍体剑痕。后上灵芝乡舜皇山(今属仙岩镇)的舜皇庙出家当和尚。为该庙赎回当卖的庙产田11.75亩,终老舜皇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个随从:</p><p class="ql-block">1,王贞庆(1873 - ?),字善缘,箬岭村人,与贞崎是兄弟,贞炳的族兄。金发隐藏箬岭村时为“轿夫”。</p><p class="ql-block">2,王贞崎(1878 - ?),字正泰,箬岭村人。是贞庆胞弟、贞炳族弟。金发隐藏箬岭村时为轿夫。金发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时为都督府卫队卫士。军政分府撤消,卫队解散后,回箬岭村老家。</p><p class="ql-block"> 3,王贞愈(1878~?)字正泰,箬岭村人。是贞庆胞弟、贞炳族弟。金发隐藏箬岭村时为轿夫。金发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时为都督府卫队卫士。军政分府撤销、卫队解散后,回箬岭村老家。</p><p class="ql-block"> 4,王友兴(1871~?)字国兴,箬岭村人。贞炳族侄。金发隐藏箬岭村时为“轿夫”。</p><p class="ql-block"> 5,王友隆(1878~?),字见荣,箬岭村人。与友兴是兄弟,贞炳族侄。金发隐藏箬岭村时为“轿夫”。</p><p class="ql-block"> 6,王友相(1888~?),箬岭村人。金发隐藏箬岭村时为金发随从。金发督绍后为都督府卫队卫士。绍兴军政分府撤销,卫队解散后,回箬岭村老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在整理前岙村王氏宗谱时,还发现王氏后裔王士桢(1896~1914左右),灵芝乡璜岙村(今属三界镇)人。祖父、王兔,学名步云,号月轩,国学生;父、振英,字春颂,号秀甫,曾任县丞、灵芝乡自治议员。士桢,高等小学毕业。参加辛亥革命,在攻打杭州时受重伤,成残废。民国初,享受政府抚恤金待遇。按规定每月要亲自到嵊县县政府领取,因残废不会走路,请人用一块硬板抬到县政府,验明其人后,才能领取。终因伤重,不久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王金发简介</p><p class="ql-block">2009年6月10日</p><p class="ql-block">王金发(1883年-1915年),原名逸,谱名敬贤,字季高,号孑黎,乳名金发,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 。 </p><p class="ql-block">1, 早年经历:1883年4月3日出生于嵊县(今嵊州)广利乡董郎岗村。幼聪颖,性豪侠,爱习武,善射击。18岁加入反清会党,被举为“龙头”。1905年加入光复会,次年东渡日本,入大森体育学校,以第一名毕业。1907年回国,在秋瑾主持的大通学堂任体操教员,致力培训会党骨干,并与秋瑾等组成光复军,担任分统。</p><p class="ql-block">2,革命生涯:1907年皖浙起义失败后,遭清廷通缉,潜居浙东山区,后转赴上海。1908年,在上海建立江浙革命党人秘密联络机关天保客栈,后奉命处决内奸汪公权,惩戒叛徒刘师培。1911年秋,组织敢死队赴杭,会合起义新军攻克军械局,为光复杭州立下“首功”。随后率部光复绍兴,自任绍兴军分府都督。1912年军政分府撤销后,拒绝袁世凯“总统府顾问”之聘,赴沪过寓公生活。</p><p class="ql-block">3,亡命海外:1913年“二次革命”时,任浙江驻沪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11月,以巨款贿赂段祺瑞亲信,向陆军部投诚,准免通缉。1915年5月,在杭州活动时,遭浙江都督朱瑞软禁,6月2日被枪杀于杭州陆军监狱。</p> 附录九 <p class="ql-block">1969年的结婚证书封面</p> <p class="ql-block">由当时的嵊县革命委员会颁发,当地公社革委会办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照片拍摄搜集:马水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编辑整理:马水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6.25</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