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蓝八色鸫(英文名:Giant Pitta,学名:Hydrornis caeruleus),是雀形目八色鸫科蓝八色鸫属的鸟类。 懂鸟罕见指数9.48。 雄鸟,头部呈灰棕色,带有黑色鳞状斑纹,尤其在头顶部分;黑色眼纹,从头顶延伸至颈背,后颈有黑带;上体和尾羽蓝色;翼内侧和肩羽蓝色,外翼深棕色,次级飞羽边缘蓝灰色;下体金黄灰色,胸前有黑色项圈,中央断裂;虹膜榛色到深棕色;喙强健,黑色;脚趾灰粉色。 栖息于低地和山地的一级和二级森林,常见于密集的沼泽森林。常见于低海拔地区,但记录显示可达1200米。生活方式为留鸟。主要食物为蜗牛和蚯蚓,也会捕食大型昆虫及其幼虫,青蛙和小型蛇类。以类似鸫鸟的方式在落叶层中觅食,利用喙的侧向移动翻转叶子。使用石头作为敲击蜗牛壳的‘砧板’。 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南部(至少曾为)和婆罗洲北部、中部。在婆罗洲北部,尤其是在沙巴州有局部常见的记录。在苏门答腊,自19世纪末以来的确切记录较少,但在Bukit Barisan主分布区东部的剩余低地森林中,鸟类学探索较少。 大蓝大色东的保护状况被评为近危。尽管广泛分布,但数量稀少至罕见,且非常羞怯。在泰国和马来半岛的某些地区极为罕见。在婆罗洲北部局部地区较为常见。自19世纪末以来,苏门答腊的确切记录不多,尽管最近在阿切省的Leuser山有未确认的目击报告。低地森林的快速破坏对这一物种构成了潜在的严重威胁。 <p class="ql-block"> 据当地鸟导和塘主介绍,它行动诡异,通常每次出来4~5天后就失联一段时间。我们是在它出来的第四天(5月26日)去拍的,第五天就没出来了。一直到6月14日,它出来晃了一下,又失联了。直至7月7日又出来。</p> <p class="ql-block"> 刚开始出来时躲在树桩下。它一直在附近叫,就是不出来。出来时先躲在树后面,后来都既不怕火背鹇,也不怕人。越走越近,俺500定正好。拍爽了。</p> <p class="ql-block">没剪裁,距离近吧,</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6日拍于京拿巴当岸河附近的鸟塘。当天,我们凌晨2:30出发,到鸟点附近改坐皮卡车上山一段路,然后走路200米,6点多到达鸟塘。10点02出来,到10点12离去,600多张照片,满意而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