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内形式主义的事情真多

玉儿千岁

<p class="ql-block">印象中最早进入校园的是交通安全教育。进入21世纪,车辆开始急剧增多,普及交通基本知识势在必行。于是采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全方位参与。不仅如此,通过邀请家长参与宣誓签字仪式,参与征文竞赛,帮孩子写演讲稿等方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强化全社会文明出行意识,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些领导发现这种工作方式实在太爽了,只动嘴不动腿,就可以把老师指挥得团团转。老师们忙得焦头烂额也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全部任务,成就感特别强。可是你的成就感是建立在广大基层教师超负荷工作的基础上,良心不痛吗?可能和你说这个你听不懂,因为你心中只有自己的工作任务。</p> <p class="ql-block">到了后来,“某某活动进校园”愈演愈烈,似乎成了一块金字招牌,什么都可以往里面塞:各种公众号的点赞与关注、各种各样的投票、非教育类app的下载安装注册激活、法规普及、政策宣讲、扫黑除恶等等,动不动就全体参与,全民动员,整体覆盖,大兵团作战。天可怜见,老师们天天上课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啊。</p> <p class="ql-block">诚信、法治、保密、环保、国防等主题活动“进校园,入家庭”的初心肯定没问题,但如果停留在浮皮潦草的形式主义层面,那真是浪费教育资源、消耗教师精力,家长抱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特别是一些需要一定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健全,完全不知所云,这样的“小手”去生拉硬拽,估计只能是力不从心、徒劳无功。</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待在乡村学校,很多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要么起早贪黑到工地搬砖,都是爷爷奶奶与学校联系。他们中很多人也会赶潮流,刷抖音,可也只会刷抖音,网上答题、注册下载、答题截屏等稍微复杂一点的任务就完成不了。但年幼的孙子外孙不管这个,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只会一个劲的催。于是,家校矛盾不可避免地发生、升级。这些于老师和家长而言,真的是无妄之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