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立屯知青集体户简史

一杯咖啡两块糖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篇制作 / 一杯咖啡两块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篇号 / 337461</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5> <h5><i>  关于知青的文章太多了,但多为个人的、生活片段回忆。而扎旗北京知青集体户简史却不同,是以集体户的视角来叙述那段历史,这也像是一份份社会调查报告。当然,这不是出自专业人员之手,不能要求过高。但由当事人执笔,而且各集体户几乎全体成员都参与其中,这样写“史”,太少见了。<br><br>  “简史”覆盖全过程:自成立起至最后一名成员离开。“简史”简要概括全程中的重要之事,没有过多注重细节。视角更宽、更全面、更客观。<br><br>  “简史”反映了这批北京知青当年的生活状况、思想变化,也折射了当年农村基层党组织、生产队的管理水平,农村集体经济、文教、卫生事业的状态。<br><br>   知青已成历史,但乡亲们还在那儿。“简史”不仅仅属于知青,也属于扎旗。如入地方志,哪怕是做为附件,也会有价值。</i></h5><div><i><br></i></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张小群</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旗巨力河公社中心屯大队知青)</h5></div><div><br></div> <h1></h1> <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新立屯知青集体户简史</font></b></h1><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1968 年 8 月 26 日,北京赴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插队的一批中学生登上了北去的列车,一路风尘,经过几天火车、卡车、马车的辗转,来到了塞外草原。这些人被安置在扎鲁特旗巨力河、香山、工农三个公社。其中有 17 名北京二十八中的初高中同学被安置在巨力河公社新立屯大队。这个集体户自 1968 年到 1973 年总共安置过 21 名知青。<div><br>  2018 年 8 月 26 日是我们插队整整五十周年的日子。半个世纪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回忆过去,如同品味一杯多味的苦水。无论如何,那段绝无仅有的历史过去了……</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自愿组合集体户</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经过 1966 年至 1968 年两年的文革运动后,北京各中学萧条冷落。有的同学征兵走了,有的招工进了工厂,有的到边疆生产建设兵团,还有的到偏远农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其中的苦乐艰辛当事人自己最清楚。<div><br>  插队落户的学生集体组织一开始叫“知识青年小组”,后来被称为集体户。我们的集体户是自愿组合的 —— 1968 年 8 月,在学校开完上山下乡动员会后,十几位同学在校园里偶遇,因为没有参与文革运动中的派性斗争,彼此带着一种亲和的感觉,很快就形成一起去农村插队的想法,有了同在一个集体户的愿望。我们很快找到当时内蒙来校招人的扎鲁特旗负责人李勤,报了名,并提出了在一起的要求。我们的集体户就这样形成了。<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0 年新立屯知青在集体户门前</h5><div><br></div> 1968 年 8 月 31 日,终于来到了幻想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来到了我们的新家 —— 新立屯。大家从两挂马车上跳下来,眼前是新立屯大队部(当时称作社宅),一排平房,木门木窗,自西向东是会议室、会计室、门厅过道、书记室、小卖店。院内拴马桩系一匹蒙古白马,后臀几朵黑花点缀,是大队书记专享坐骑。大队党支部书记是韩明山、大队长王树林、指导员林苍、会计李春荣、保管员宋振堂、民兵连长王凤岐等一干人团团围住新来的青年。<div><br>  我们集体户的 17 名青年人成为在这个领导班子的指挥下的社员,一种新的生活开始了。过去在父母和老师呵护下,享有一种安全感,而现在的日子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茫然四顾不知所措!</div><div><br> 集体户女生临时安置在五保户老人的院里,三间土房两铺炕,中间是食堂。男生住在临时腾空的仓库里,一铺大炕两间房。<br><br></div><div> 当时新立屯村里有 72 家农户,大约两千只羊、一百匹马和若干头牛,有土地数千亩。</div><div><br> 集体户就在群峰环绕的山脚下。山不高,其实是丘陵。朝南的一座山峰顶部有突起的岩石,是我们每天出门第一眼看到的景色。上面没有树,只有一块硕大的岩石。我们闲暇时会登上去,站在岩石旁向南方远望,那里有我们不能归去的家。<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按照当时的最高指示,这些所谓知识青年既不懂农业生产,也不会使用劳动工具,更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只能傻乎乎地付出全部体力。时常发生镰刀割手、锄头伤脚的事故。加上营养缺乏,体力透支,有的知青患上了黄疸型肝炎。农村又缺医少药,患病的知青只能回京治疗休养。<div><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1 年,几位男知青在新立屯的田间地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农业劳动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知青和本地农民在体力和劳动技能上有着很大差别。同是一种劳作,知青力不从心,或者只能勉强跟上本地农民,在工分分配上也就常常低于农民。一般每天要低 1~2 分(满分10分)。<div><br>  在早起晚归的艰辛劳作中,知青们逐渐认识了草与苗的区分,懂得了春种秋收的规律,也了解了放羊放马放牛的的技能。由于不甘心于贫困落后的状态,知青们自发地搞起了科学种田,引进了新品种,试制 520 农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了烧火做饭、种菜养猪、搂柴磨面,基本适应了农村生活。<br><br></div><div> 知青利用业余时间搞 520 农药实验,没有实验室就把自己的宿舍当做实验室,封闭好门窗,点燃硫磺熏蒸,消毒后进行接种。徐安林、李旗、王乃显日夜监控温度湿度变化,不辞辛苦。</div><div><br> 刘颖娟通过在黑龙江的同学寄来优良大豆品种进行试种。徐安林自费购来优良小麦品种,在集体户精心呵护下小麦长势良好,绿油油一片,却在一晚被闯进的马群当做了美味佳肴。<br><br></div><div> 王乃显利用年终分红的钱买了一台照相机,为集体户留下了永久的纪念。他还自学中医针灸,制作耳针探测器,在自己身上练习针刺,为当时缺医少药的同学和社员扎针治病。</div><div><br> 董久迪自备针灸包,经常到村里和牧区为社员和牧民治病。经他治疗,有的卧床不起的牧民竟然可以下地干活儿了。牧民十分感激他的医术。那时为了体验针感和效果,董久迪用三寸长针扎进自己的中脘穴、合谷穴、透后溪穴,还请同学帮助针刺哑门穴,回想起来十分危险。<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1年,胡青懿、张文鸾在新立屯药房门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在冬季农闲时,女知青向社员学习做布鞋,从打袼褙到纳鞋底、做鞋帮绱鞋,一双穿着合适的布鞋做成了。穿在脚上轻巧灵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br><br><div>  学会了自制大酱,用玉米黄豆炒熟糊烂,团成团、发酵、破碎下缸。等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吃到可口的大酱了。<br><br></div><div> 当地不产食盐,供应的食盐价格贵,除了人吃,马牛羊也吃。而远在千里之外有天然的达布苏盐池,如同冰雪般的食盐取之不尽。村里组织去达布苏盐池拉盐,也有知青参与。一路上穿山越岭,野炊野宿,历尽常人不晓的艰辛。<br><br></div><div> 由于交通不便,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落后。看报纸、接信件都是邮递员骑马送来一大抱,积攒了不知多久。要看电影,要等到放映队下乡时才能如愿。每次看电影,在大队部院子里挂上银幕,社员自带小板凳坐满院子,一直看到天亮。遇到好看的影片时,书记一声令下:再演一遍!第二天全体社员放假,晚上接着看,直到看完所有的影片才算完。<br><br></div><div> 村里有自己的戏班子,吹拉弹唱凑在一起可以演出一些剧目。知青来了以后也加入其中,过春节时为社员演出了自己排练的节目:革命史诗《东方红》片段。<br><br></div><div> 为了探求知青在农村的现状和动向,集体户组织到附近其他集体户进行考察。目睹了一些集体户知青和社员结婚、集体户分裂的情景,同学们归来后集中开会讨论,深有感触!得出的结论是:不能结婚!不能分户!<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团结奋进,永不分户</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对知青同学来说,集体户是个温暖的家,每天劳作归来,洗漱之毕,可以面对简单的一卷行李,长吁一口气,那里便是承托自己疲惫身心的地方。每日在饭厅集聚,无论是大葱蘸酱还是水煮牛胯(是被狼吃剩下的牛胯,狼一般喜欢喝血吃肠),这里都洋溢着一种集体的快乐。端着盛满小米饭的饭碗,谈笑风生。今日干活劳累了,一句地方话“累屁了”就放松了许多。人人心里都明白,这是在过劳动关,按当时的说法要脱胎换骨!喊累就是不过关,就是资产阶级思想作怪!到了晚上,钻进热炕被窝一梦到天亮,很少有失眠睡不着的时候。<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1971年,几位女知青在集体户门前</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谁有困难或生病了,都会有人主动关心。药箱里的药品是大家凑起来的,哪个同学有了皮外伤,或是感冒了,都会得到恰当的医治。<br><br><div>  在集体户里经常谈论着如何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和远景规划,考虑为村里打一口大井解决缺水问题,考虑解决吃白面问题 …… 渐渐黯淡了解放全人类的早期志向!<br><br></div><div> 经过时间的考验,“集体户”越来越成为每个知青不可离开的家!因为在同学的脑海中有一个共同信念:我们需要集体!像草原上的牛羊一样离不开群!离开了集体户就是孤独,就是毁灭!</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新立屯的好书记韩明山</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p class="ql-block">  新立屯当时是巨力河公社的一面旗帜,书记韩明山是村里的掌舵人!来过新立屯的人都知道,在 20 世纪 60 年代那样的落后偏远小村庄,竟有电灯!全村农户无论官职大小、无论老弱尊卑,房子院落大小都是一样的。村中央一条笔直大道树立灯杆照明,大道两侧农家户户井然有序,院落整齐排列。基本是家家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就说工分,每个标准劳力一天分值是 10 分,价值大约一元左右。每年每个农民年底分红,除去口粮钱,大约还能够领到 500 元左右,这在当时是可观的财富!知青亦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明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人,随部队转战到广州,转业后回到故土。毕竟是见过大城市的人,思想先进,敢作敢为,把个小村庄治理得井然有序。他对知青上山下乡也有独到的看法和做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在知青未到之时,他在社员大会上说:知识青年是来锻炼的,呆不长久,哪家也不许和知青谈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用知青安家费给知青盖了两排 14 间带走廊的宿舍。笔者当时问过韩书记,为什么盖这么多房子?他说:你们呆不长,以后做库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知青到达村里时,大队在会议室设宴招待知青。以后每月杀一只羊作为知青的营养补充。粮食不够吃可以找韩书记特批补充。为了知青身体健康,大队给每个知青擀制了一条20斤重的羊毛毡,隔潮隔热,温暖知青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支持知青各项有益活动,例如试验田、文体活动、自留地等。知青的要求基本上有求必应,他本人节俭清廉,大胆治理全村,使村貌村风焕然一新,社员生活安康幸福。</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1972 年,几位女知青在社宅大院内留影</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知青个人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1、刘颖娟,女,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7 届高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20 岁。集体户户长,分管政治思想。该同学 1970 年 9 月借调扎旗军管会工作,后招工到通辽市。<br><br><div>2、李旗,男,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 插队时年龄 19 岁,集体户户长,分管生活。该同学 1971 年 12 月招工到吉林省通化钢铁厂。</div><div><br>3、马德生,男,毕业学校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7 届高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20 岁。集体户户长,分管文体。该同学 1974 年招工到扎旗,后困退回京,因患白血症病逝。<br><br></div><div>4、毕玉书,女,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7 高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20 岁,该同学 1972 年 11 月招工到通辽。<br><br></div><div>5、孟武玲,女,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8 岁,该同学 1975 年招工到巨力河公社。<br><br></div><div>6、李国明,男,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20 岁,1974 年困退回京。<br><br></div><div>7、王乃显,男,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7 届高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20 岁,1972 年 12 月招工到通辽。</div><div><br>8、何敏,女,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7 届高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20 岁,1971 年 12 月招工到吉林省通化钢铁厂。<br><br></div><div>9、徐安林,男,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9 岁,1976 年困退回京。</div><div><br>10、张文鸾,女,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7 届高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9 岁,1974 年 11 月转插到山西。</div><div><br>11、陈恩丽,女,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8 岁,1971 年 12 月病退回京。</div><div><br>12、胡青懿,女,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7 届高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9 岁,1971 年 12 月招工到吉林省通化钢铁厂。<br><br></div><div>13、周玉荣,女,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 插队时年龄 18 岁,1973 年 6 月转插到河南省。</div><div><br>14、杨世珅,女,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7 届高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20 岁,1971 年 5 月转插到安徽省。</div><div><br>15、董久迪,男,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8 岁,1971 年 12 月招工到吉林省通化钢铁厂。</div><div><br>16、王富贵,男,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8 岁,1975 年招工到巨力河公社。</div><div><br>17、王世婵,女,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8 岁,1976 年招工到扎旗。</div><div><br>18、孟三利,男,北京市第八十六中学 70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8 岁,插队时间 1972 年 4 月。1976 年招工到霍林河。</div><div><br>19、宋淑芳,女,北京市第三十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8 岁,1973 年转插到新立屯。1978 年病退回京。因病逝世。</div><div><br>20、李布尔,男,北京市第三十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6 岁,1973 年转插到新立屯。1977 年招工到扎旗。</div><div><br>21、汪心琴,女,该同学北京市第三十中学 66 届初中毕业生。插队时年龄 17 岁,1973 年转插到新立屯。1974年招工到扎旗。<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执笔:李旗 王乃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 年 4 月 25 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文中老照片为新立屯知青的珍藏</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本文选自</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内蒙古扎鲁特旗北京知青集体创作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集体户简史 》卷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巨力河公社知青集体户简史</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font></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文编辑 / 一杯咖啡两块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5 . 07 . 12 发布</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