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八一建军节快到了,看完《长征》一书,感慨万千!一直想写一篇文章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事迹的读后感,觉得非常必要。此时书在我的桌上摊成两道时光的门,遵义会议灯火还在油墨里亮着,吴起镇会师号角声正从纸页间漏出来。合上书页的瞬间,两万五千里的风雪从1934年扑到2025年的夏夜。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迹罕见的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远远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大战,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000多人踏上长征之路,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全军仅有8000人。红二方面军21000多人踏上长征之路,到达陕北全军11000多人。红二十五军——四方面军他们是第一支到达陕北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8000人,最少时兵力只有1000多人。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土占40%,官、兵军装是一样的。作为中国人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时,《人类1000年》一书由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的千年间,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100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100个重要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中国有三件事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该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是哪三件事入选该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火药武器的发明,无论当代科技如何发展,只要子弹和炮弹还在世界上继续使用,火药武器依旧是战争兵器的主角,并继续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或倒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成吉思汗的帝国,自公元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起,蒙古帝国成为历史上拥有土地最多的国家。西至波斯和阿拉伯,南至朝鲜、缅甸和越南,几乎所有的俄国的土地都在他们手中,一直打到了多瑙河。然而对历史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军事征服,而是成吉思汗的西征在客观上造成了东西方的交流。骑兵的铁蹄和尖予打通了东西方文明的隔膜,促成了东西方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的碰撞,由此产生出奇异现象使人类生活徒然显得异彩纷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长征,可以肯定来自世界不同的民族、国家、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件重要事件时,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合上《长征》这本书时总在想,是什么力量让红军在如此艰难险阻,环境如此恶劣,装备人员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下来?脑中即刻跳出一个个画面,小战士把最后一口青稞面分给伤员,当炊事班长背着行军锅掉进沼泽前还喊着“别管我,保住粮食”,当毛泽东在马背上用树枝画出四渡赤水的奇谋——这哪里只是信仰?是把“活下去”的本能,熬成了比钢铁还硬的精神图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八日下午,那一天,走在于都河边的毛泽东并不知道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踏上征程的每一个红军都将成为一部前所未有的英雄史诗的主人公,不管他是新入伍的战士还是拥有军事指挥权的领导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这里的西面就是那条名叫湘江的大河了。湘江在毛泽东心中留有挥之不去的情愫,那是一条孕育了他的生命大河,是一条赋予了他浪漫情怀的大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立寒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湘江北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橘子洲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看万山红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层林尽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漫江碧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百舸争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鹰击长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鱼翔浅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万类霜天竞自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怅寥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问苍茫大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谁主沉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的豪迈之问。青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面对辽阔天地,思索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而多年后,长征的伟大征程则是对这一问题的有力回应。长征出发时没人知道终点在哪。地图上的箭头还没画完,草鞋底的泥土混着湘江的血,连炊事班的铜锅都在问:下一座山叫什么?下一条河有多宽?那些被炮火撕碎的军令状上,只写着‘向北’‘再向北’,像一群举着火把的人,在黑夜里摸黑赶路。他们不知道会在吴起镇遇见兄弟的笑脸,不知道雪山之后还有草地,更不知道两万五千里后,那个‘不确定’的脚印会踩出一条天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里写过一个细节:过雪山时,有个伤员冻得说不出话,却指着自己的胸口让战友掏出一张揉烂的《共产党宣言》,纸页上还有体温焐出的潮气。你看,信仰从来不是空泛的口号,是当人饿得啃皮带时,还愿意把精神食粮贴在心口;是泸定桥的铁链烧红了手掌,也不肯撒开的那道血印;是草地里倒下的战士,最后望的不是故乡,而是队伍前进的方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湘江血战”国民党的飞机把航线图炸成碎片,战士们却把“向北”两个字刻进枪托。有个伤员在担架上用指节敲着竹筒:“别问去哪,问脚下的泥有没有暖过昨天的血。”就像书里写的:遵义会议的油灯下,毛泽东的烟袋在地图上画了个圈,圈外是40万敌军的铁桶,圈内是“走一步算一步”的孤勇。可当第一个战士把冻僵的手按上泸定桥铁链时,谁都没料到,这步“不知道”的险棋,会踩出通往吴起镇的天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更戳人的是那些“非信仰”的瞬间,小通信员怕黑,却攥着马灯走在队伍最前;老班长偷偷把青稞饼掰碎塞进伤员衣兜,自己啃带刺的野草——这些带着体温的“人性微光”,和“解放全中国”的宏大信仰绞在一起,才成了拧不碎的精神麻绳。就像书里说的:“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是把‘想活下去’变成了‘让更多人活下去’,把‘不确定’的路,走成了用命背书的确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红军长征出发时没有GPS,却把‘心之所向’走成了永恒的坐标。阳光漫过书脊,那些被翻卷的书页突然挺直了腰,原来长征从来不是过去时,是当我们在生活里遇到“没有地图”的路口,书里的草鞋印会顺着目光爬出来,在脚下长出新的路。因为真正的信仰,从不需要确定的终点,只要像他们那样,把每一步“不知道”,都走成“非走不可”的确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让我在书中用指甲掐出印子的细节:小四川战士把最后半袋炒面塞进伤员衣兜,自己啃着带刺的野草走了三里地。合上书时,我吃着半块全麦面包突然发烫——原来八十年前的“不知道明天”,早被他们嚼成了信仰的干粮。就像书里说的,吴起镇会师时,有人把冻裂的牛皮鞋底塞进挎包:“留给后代看,什么叫把绝境走成路。八一军旗旗面上的红不是染料,而是当年雪山下战士们冻裂的手掌按上去的血;旗杆顶的星,而是马灯穿过草地迷雾时,那些没说完的“等胜利了”的誓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到四渡赤水那章,台灯把书页照得透亮,赤水河道像条被揉皱的蓝绸子。书里说炊事班长用锅灰在树皮上画假路线,敌军的望远镜里,红军像群打转的蚂蚁,却不知道每一次折返都是在算人心。当蒋介石在重庆拍桌子骂“共军瞎绕”时,3万双草鞋正从他眼皮底下穿过缝隙,把“声东击西”写成兵书里没有的解法。这多像书末那个老侦察兵的回忆:“我们从没想过终点,只知道每多走一里,身后的黑暗就少一寸。”如今再看城市里的霓虹灯,突然懂了:那些在写字楼熬夜画的图纸、在实验室熬红的双眼,何尝不是当代人把“不确定”走成路的证明!</b></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福建长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福建长汀、宁化四地出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暴风雪卷着冰粒砸在脸上时,单衣外面的破军毯早冻成了硬壳。战士们攥紧冻裂的麻绳,在垂直的雪壁上凿出脚窝,每一步都让冰碴渗进开了口的草鞋。最险的路段要拽着马尾巴走,军马突然滑倒的瞬间,警卫员用身体挡住滚落的伤员,自己却顺着雪坡坠下去,步枪在雪面上划出的痕迹,像道未写完的血色誓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烂泥没到膝盖时,草鞋早被草根绞碎了底。战士们互相拽着绑腿往前挪,脚一拔出来,血泡就在泥浆里绽开。沼泽冒泡的声音像野兽低吼,昨天还并肩的兄弟,转眼就陷进灰绿色的泥潭,只留下顶破军帽漂在水面。</b></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主要经过的草地是若尔盖草原(今若尔盖湿地),这是长征途中“过草地”的关键区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城堡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国工农红军笫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山城堡集会,中国工农红写总司令朱德说:“三大红军西北大会师,到山城堡战斗结束了长征"。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雪后初晴的黄土高原晨光满天,积雪覆盖下的万千沟壑从遥远的天边绵延起伏蜿蜓而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国风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里冰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万里雪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望长城内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惟余莽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河上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顿失滔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舞银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驰蜡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欲与天公试比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须晴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看红装素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分外妖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江山如此多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惜秦皇汉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略输文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宗宋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稍逊风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代天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成吉思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只识弯弓射大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俱往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数风流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还看今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阅读完《长征》一书,感慨万千,心里难以平静。“长征是什么"?一直在脑海里盘旋。长征是草鞋踩过雪山的棱角,马灯照亮草地的迷雾。当金沙江的浪拍碎凌晨的黑暗,战士们背着破旧的行囊,把‘不可能’三个字踩进泥泞里。那面被弹孔穿透的红旗,至今还在岁月里飘着,每一道褶皱都藏着:哪怕只剩最后一人,也要把脚印刻成通往黎明的路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征是什么?是红军战士们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向前,在枪林弹雨中无所畏惧,“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红军用血肉之躯开辟出一条胜利之路。这不仅是一场军事奇迹,更是一次对“谁主沉浮”的深刻诠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征是什么?不是课本上遥远的数字,而是25000里路上,每个战士揣着半块青稞饼的坚持;是湘江血水里,倒下时还指着前方的手;是泸定桥的铁链上,烫进骨头的信仰温度。如今我们走在高楼林立的路上,其实也是在走长征,那些咬牙扛过的难,那些逆风翻盘的勇,都是当年雪山下播撒的种子,在今天的生活里发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征是什么?长征从不是过去时,是年轻人接过前辈的火把,把“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写成代码里的创新、讲台上的坚守、田野间的耕耘。每一代人的雪山草地不同,但骨子里的热血,永远朝着同一个春天奔涌。只要往前走,只要不回头,路就会在草鞋底下长出来,就像种子不知道春天在哪里,但只要扎进土里,就敢把根须伸向黎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征是什么?是属于人类历史上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毫无疑问,在21世纪我们回首长征时,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去探寻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要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些被油墨印成铅字的“不知道”,不知道下一座雪山有多高,不知道草地里哪簇野花下藏着沼泽,甚至不知道明天天亮时,身边的战友是否还能睁开双眼。但书里每个颤抖的铅字都在说:当3万双草鞋踩碎“确定”的地图,当毛泽东在赤水河畔把迂回走成兵法,“不确定”本身,就成了最锋利的信仰。瞬间突然懂了,我读的巜长征》它不是历史,是3万双草鞋在不确定里踩出的信仰坐标。当建军节的军号声再次吹响时,那些文字会突然抓住你的心,让今天的每个脚印,都和八十年前的火把重叠在同一条路上。</b></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中的关键战役)</p> (福建长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长征已过去了80多年,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数十年来,不断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曾经走过的这条漫长征途上。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惫、劳顿和生存条件的匮乏,行走在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和急流险滩的路途上呢?</b></p> <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3日,毛泽东住在居中的茨日那村的一幢木楼上,并在这里向一军团二师红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谈论长征时,谈论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生命对信仰的极致诠释。那些背着草鞋穿越风雪的战士、那些用野菜充饥却挺直脊梁的队伍,早已把“理想”二字写进了天地之间。回望长征,雪山草地间的步履维艰,与今日华夏大地的繁华盛景形成震撼对照。那些在泥泞中跋涉的身影、在炮火中坚守的眼神,早已化作精神的火炬——它告诉我们:所谓“奇迹”,从不是天生顺遂,而是明知前路坎坷,仍愿以热血为墨、以信念为笔,在时代的答卷上写下“绝不屈服”。这或许就是长征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答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一建军节要到了,让我们缅怀中国工农红军,踏着先辈的足迹,坚定信仰,团结一心,紧跟中国共产党才能主宰中国的命运。我谨以此文,向中国工农红军致以最崇高敬礼!向长眠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将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b></p><p class="ql-block"><b> 写於2025.7.12.建军节前</b></p> (福建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