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三位均诞生于江苏常州。他们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其事迹广泛涉及理论传播、武装斗争、青年运动等多个重要领域,为革命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1日下午,泰州市环太电器有限公司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及积极分子,先后前往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的故居与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缅怀党的早期领导人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的峥嵘事迹,进一步引导大家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不渝跟党走。</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同志故居由茅盾题名</p> <p class="ql-block">环太电器支部党员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同志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常州三杰’是从常州走出的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群体,他们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他们的精神品质如今已经化作城市精神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本是瞿氏宗祠的东院,1912年至1916年间,瞿秋白一家人寄居在此。其中数十件家具和用品,均依照当年样貌陈列。透过少年瞿秋白的卧室兼书房,依稀可见他日夜苦读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每天清晨,激昂的《国际歌》都会在常州市延陵西路188号的瞿秋白故居响起。进入院门,瞿秋白雕像身后“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诗句映入眼帘。这是他24岁时写下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杨昌进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瞿秋白故居留影</p> <p class="ql-block">周斌、杨昌进、吉国平、孙志山、黄善秋、于松云、曹小波、等参观瞿秋白故居(蔡国良摄)</p> <p class="ql-block">栾阿龙、方书兵、黄善秋、万学志等聆听讲解</p> <p class="ql-block">吉国平、杨昌进、孙志山、孙琴等参观瞿秋白故居</p> <p class="ql-block">蔡国良、杨昌进、吉国平、孙志山等参观瞿秋白故居(周斌摄)</p> <p class="ql-block">栾阿龙、孙琴、黄善秋等参观瞿秋白故居</p> <p class="ql-block">栾阿龙、吉国平、周斌等参观瞿秋白故居</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纪念馆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孙志山、蔡国良、方书兵(左起)在瞿秋白纪念馆内合影</p> <p class="ql-block">党员蔡国良在瞿秋白纪念馆内留影</p> <p class="ql-block">党员孙志山在瞿秋白纪念馆内留影</p> <p class="ql-block">李汉国、方书兵等聆听红领巾少先队员讲解</p> <p class="ql-block">吉国平、栾阿龙、孙琴、孙志山等聆听红领巾讲解</p> <p class="ql-block">凌伯勇、方书兵、李汉国、生丽华等参观展览</p> <p class="ql-block">栾阿龙、方书兵等聆听红领巾少先队员讲解</p> <p class="ql-block">党员凌伯勇在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恽代英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晋陵中路500号。纪念馆坐西朝东,为两路两进清代建筑,保持了飞檐黛瓦、罗砖粉墙、木格窗花的江南风韵,既是一座烈士纪念馆,也是一座传统文化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共设5个展室,1至4展室为“青年的楷模——恽代英生平事迹展”,采用文字结合图像相结合为主要展出形式,通过70多块展板,记载了恽代英生平和革命历程的生动照片、详实文字和珍贵实物,了解恽代英的光辉事迹和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恽代英是一位英勇的革命战士,更是一位被敌人痛恨的共产党员,曾在黄埔军校时便被时任校长的蒋介石认定为“黄埔四凶”之一的恽代英,后来在主编党刊《红旗》上连续揭露国民党的祸国罪行,因此把他作为重点搜捕对象。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老怡和口沙厂工人运动第一线工作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面对敌人的各种威逼利诱,恽代英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4月29日,他在南京英勇就义,年仅36岁。</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题词背景的恽代英全身像。</p> <p class="ql-block">参观恽代英故居留影,左起孙志山、黄善秋、蔡国良、凌伯勇、吉国平</p> <p class="ql-block">1950年,周恩来题写悼词时泪沾衣襟:“代英的朴素作风、牺牲精神,永为青年楷模。”</p> <p class="ql-block">恽代英格言</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上,坐落着一座二进三开间江南老式居民建筑,这就是英烈张太雷纪念馆。这里以张太雷革命足迹为线索,通过油画、实物、照片等史料展现了他革命、光辉的一生,也诉说着人们对他的思念与牵挂。</p><p class="ql-block">张太雷原名张曾让,1898年6月生,江苏武进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法科学习。因立志化作“惊雷”,冲散阴霾,改造旧社会,后将名字改为张太雷以铭志。</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张太雷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之一。在运动中,张太雷与景仰已久的李大钊建立了联系。在李大钊影响下,张太雷开始接触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协助其开展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1920年10月,张太雷和邓中夏等一起加入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后,他与邓中夏一起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到长辛店组建劳动补习学校,培养了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第一批骨干。从1921年春开始,张太雷先后赴苏联工作、学习,任共产国际远东处中国科书记,并多次陪同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p><p class="ql-block">1924年春,张太雷按党的要求回国,担任团中央总书记,出席党的四大并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时兼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宣传部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至5月,张太雷出席中共五大,尖锐地批评陈独秀右倾错误;7月中共中央改组,任中央临时政治局五名常委之一;八七会议后,被派往广东工作,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央南方局书记兼南方局军委委员。</p><p class="ql-block">张太雷一到广东,立即研究制定广东全省的暴动计划,并发起组建了广州起义指挥机构——革命军事委员会,担任委员长。正当准备工作紧张进行时,起义消息泄露。张太雷当机立断,广州起义的枪声于1927年12月11日凌晨提前打响。在张太雷主持下,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并任代理主席、人民海陆军委员。</p><p class="ql-block">12月12日,广州起义的第二天,敌军攻占了起义军的重要阵地,并分兵直扑起义军总指挥部。张太雷闻讯,立即乘车赶赴前线指挥战斗。车在行驶中遭到敌人伏击,张太雷身中三弹倒在插着红旗的敞篷汽车中,壮烈牺牲。临终前,他向战友们嘱托:要和敌人战斗到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用自己短短29年的生命历程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铮铮誓言。</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英魂永存。</p><p class="ql-block">“为天下人谋永久的真正的幸福是太雷同志矢志不渝的志向。”他在当时有很多思潮的情况下选择了共产主义,并用一生去践行,不怕牺牲,以卓越的才华、高昂的热情和年轻的生命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显示了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力量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七律 •怀念张太雷】</p><p class="ql-block">一聲霹雳起惊雷,遥望苍山瘴氣堆。</p><p class="ql-block">欲把真情融白雪,并将热血染红梅。</p><p class="ql-block">题诗不必星相和,饮酒何须月作陪。</p><p class="ql-block">救国安邦宏愿在,广州城上燕徘徊。</p> <p class="ql-block">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29岁便为革命献出生命。他的事迹展现了对信仰的坚定追求——从少年立志救国到领导广州起义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29岁便为革命献出生命。他的事迹展现了对信仰的坚定追求——从少年立志救国到领导广州起义,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走进纪念馆,迎面而立的便是张太雷雕像,“谋将来永远幸福”的铮铮誓言与之辉映。四周墙顶挂着1212条红丝带。讲解员介绍道,这些红丝带是1927年广州起义时起义军身份辨识的标志,亦是张太雷为革命奋斗一生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栾阿龙、于松云等聆听红领巾少先队员讲解</p> <p class="ql-block">张太雷生平事迹展览通过历史图片、塑像、裸眼3D、时空相机、数字油画等多种艺术与科技表现形式再现张太雷同志光辉的一生。张太雷旧居为一座二进三开间木结构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张太雷1918年夏与陆静华结婚时借居于此,共居住了七年时间,女儿西屏、西蕾和儿子一阳都出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党员蔡国良在张太雷故居留影</p> <p class="ql-block">党员凌伯勇、方书兵在张太雷纪念馆广场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太雷故居1987 年经中宣传部批准按原貌修复,1987年12月12日广州起义暨张太雷英勇牺牲6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馆名“张太雷故居”由邓小平题写。张太雷故居2006 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 年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被命名为“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江苏青少年研究教育基地”。自 1987 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参观者三百多万人次,并先后出版《张太雷传记》、《张太雷年谱》、《回忆张太雷》、《张太雷文集》、《醒世惊雷》等二十多本研究张太雷的书籍,是全国唯一集缅怀、纪念、宣传、研究张太雷同志事迹与精神的专业馆。</p> <p class="ql-block">张太雷烈士29载光阴,燃尽于革命星火,虽生于常州老宅,却以惊雷之志撼动旧世。展陈中,其青年投身五四、创建共青团、奔走国共合作的身影历历,尤以“愿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誓言令人动容,今日参观,方知先辈之热血早已熔铸山河,吾辈当承其志,砺青春之锋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