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庄严净土</p><p class="ql-block"> 壁画中的净土世界,脱胎于既有的宗教经典与无限的艺术想象,以唯美的艺术形象与曲折的故事情节为依托,呈现出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现实的极乐之境,有静有动,化虚为实,对信仰与希望作出了生动诠释。</p> <p class="ql-block">坐佛像 莫高窟第259窟 北魏 高92厘米</p><p class="ql-block"> 这尊禅定像是莫高窟早期彩塑代表作之一。佛像结趺坐,双手放于腹前作神定印;土红袈装通肩覆体,细密的阴刻衣纹表现衣服褶皱贴身,给人以薄衣透体之感;神情恬静和悦,露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表现出禅定特有的空员意境。</p> <p class="ql-block">听法菩萨 莫高窟第272窟 北凉李振甫临摹</p><p class="ql-block"> 此听法菩萨,上下四排二十身,舞姿优美,动态各异,相互间气韵贯通,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韵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菩萨的舞姿有拧腰、侧目、弄指、翘脚等动作,明显受印度舞蹈风格的影响。设色以单纯的土红为地色,施以青、绿、白粉,用褐色沿人物肌肤轮廓晕染,再用白色点出鼻眼部位的“高光”,是典型的西域画的“凹凸“之法。色调热烈明快,颇具早期石窟艺术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 莫高窟第288 西魏雷蕾临摹</p><p class="ql-block"> 此说法图绘于窟室前部人字披下,说法图中佛像庄严、额上白毫、白鼻梁、白眼睑、白耳轮等西域式赋彩手法非常显著。在整个说法图的布局上,由于人字披的两侧披并不均衡,造成说法图难以左右对称,但画家以佛像两侧的供养菩萨和飞天进行了巧妙的配置,仍保持了构图的完整和稳定。画面色调沉静柔和。是早期壁画中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说法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白衣佛说法图 莫高窟第288</p><p class="ql-block">西魏常沙娜临摹</p><p class="ql-block"> 白衣佛说法图多绘于石窟西壁千佛中央。在佛教中佛的袈裟颜色,红色是威猛除障之色,白色是清静慈悲之色。白色即菩提心。这身佛像穿着白色的通肩袈裟,手作说法状,两侧有胁侍菩萨,身上袈裟衣纹密集。此图保存完好,晕染痕迹犹在,有立体感,保留着犍陀罗佛像衣纹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萨坪太子本生故事画 (原窟现状图)</p> <p class="ql-block">弟子与菩萨</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76窟 隋代王占鳌临摹</p><p class="ql-block"> 此为说法图中结蹦坐佛的菩萨和弟子。菩萨持柳枝、净瓶,宝冠上饰化佛,立于古松山岩之下。此皇说法图中及善萨立像身后所画山岩,已见石分三面,表现出立体感,且山势险峻,上面点缀树木。中国画的山水画传统技法,此时已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睒子本生</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01窟 隋代 范文藻临摹</p><p class="ql-block"> 睒子本生依据《佛说睽子经》绘制。故事讲:迦夷国中有盲父母,子名睒子,至孝仁慈,随父母在山中修行,结庐居住,采野果汲流泉供养父母饮食。一日迦夷国国王进山射猎,正在溪边汲水的睒子披鹿皮衣,被王箭误伤,睒子向国王述说一家人在山中修行的情况,国王悔恨自责,至盲父母处,告知误射之事,盲父母扶尸恸哭,天神被睒子孝心感动,从天上撒药入睒子口,使睒子复活,盲父母眼睛也复明。此图采用横长条构图,从左端起画睽子侍奉盲父母在山中修行、告别父母、溪边取水;从右端起画国王离宫、进山、误射睒子、告知盲父母、父母哭尸等8个情节,以周围渲染山水林木的幽邃、宁静,衬托出睒子的不幸遭遇,同时以父母哭尸、天神使子复活的场面居中,突出故事的高潮,使故事画更显得丰富而曲折。</p> <p class="ql-block">飞天莫高窟第427室 隋代 高山临摹</p> <p class="ql-block">伎乐飞天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李其琼临摹</p> <p class="ql-block">目飞天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李其琼临摹</p> <p class="ql-block">伎乐飞天莫高窟第329 初唐 史苇湘临摹</p> <p class="ql-block">托莲飞天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史苇湘临摹</p> <p class="ql-block">菩萨及飞天</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63窟 北魏 欧阳琳临摹</p><p class="ql-block"> 这幅色彩如新的复原摹品,从造型上可以看出描手、画脚、开脸、点睛等方面的时代特色以及中国线描的造型功能和传统风采,也可以看出印度凹凸晕染法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它是从西夏壁画下层剥出的,颜色线条基本完好,经过观察研究和整理,科学地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体现了原作的时代特色和优美风格,通过它可以体会出明显的西域风格,是北魏时期中西艺术互相交融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整墙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佛、菩萨像(中心柱)复制品</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32 西魏</p><p class="ql-block"> 此中心柱四面凿龛,正面开一大型圆券龛,内塑释迦佛倚坐像,佛像身后饰火焰纹背光,两侧画供养菩萨及飞天。龛楣外沿饰连续忍冬纹,其状如火焰,楣中饰缠枝忍冬和莲花,莲花中画化生童子。龛柱浮塑缠柱莲花,龛樑两侧装饰彩塑翼龙,龛楣上方遍贴影塑天人,龛外左、右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塔柱左、右、后三面各开上下龛,塑禅定佛像,上层均为一佛四菩萨,下层为一佛二菩萨,后面壁下层龛内塑释迦苦修像。</p> <p class="ql-block">各国王子举哀图</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 段文杰临摹</p> <p class="ql-block">持琉璃钵菩萨像幡 复制 唐代绢本着色</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 菩萨脚踏莲花,右手托琉璃钵孟碗,左手下垂结印,神情庄静肃穆,颇具男性气概,与同时期菩萨像呈柔美的女性化形象迥异。</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像 复制</p><p class="ql-block">唐代(9世纪后半)绢本着色</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 地藏菩萨的形象一般为剃发圆顶”声闻形”,与僧人相同。原因是地藏菩萨曾发誓愿在释迦入灭后到弥勒出世的无佛世上济度六道一切众生。敦煌地藏图像出现在唐前期,在敦煌地区持续流行约四置年,比丘形地藏在唐代最流行。藏经洞发现纸、编画中的地藏单尊形象以比丘形、被帽形、密教喜萨形立像为主,多为幅画题材。这幅绢画中的地藏器萨为比丘形象,赤足踩在两朵莲花之上,立于华之下,有圆形头光。右手待摩尼宝珠,左手自然放于胸前,不持物。</p> <p class="ql-block">持盘菩萨立像幡 复制</p><p class="ql-block">唐代绢本着色</p><p class="ql-block">法国吉美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图 复制</p><p class="ql-block"> 绢本着色</p><p class="ql-block">法国吉美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兰登·华尔纳,臭名昭著的敦煌文物盗窃犯,也是所谓近代美国著名的探险家、考古学者。</p><p class="ql-block"> 1924年,华尔纳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剥离了唐代壁画精品10余幅,并劫取第328窟盛唐彩塑供养菩萨像一尊。现藏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被粘的320号窟壁画</p> <p class="ql-block"> 展厅复制的第320号窟中的这幅《释迦牟尼树下说法图》壁画。</p><p class="ql-block"> 看着残缺的壁画,遗憾之情油然而生,于是网上查找相关信息。</p> <p class="ql-block"> 网上查得被华尔纳盗取的320窟唐代壁画左侧残片。</p> <p class="ql-block">右侧残片</p><p class="ql-block"> 两边的残片有了,然后脑补一下完整的画面,聊以自慰。</p> <p class="ql-block"> 被劫夺之第328窟供养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网上查得窃取的第328窟供养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网上查得328窟圆圈处为被盗供养菩萨像位置。</p> <p class="ql-block"> 保罗·伯希和,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p><p class="ql-block"> 图为伯希和在藏经洞内翻检文物</p><p class="ql-block"> 1908年,伯希和来到敦煌莫高窟,骗购藏经洞文物7000余件。文献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绢画、丝织品等入藏法国吉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911-1912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橘瑞超先后到莫高窟,从王圆箓手中获取藏经洞文献五百余件,现收藏于龙谷大学图书馆、旅顺博物馆等。</p> <p class="ql-block">唐代第一长诗——秦妇吟 复制</p><p class="ql-block">唐代(905年)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3381</p><p class="ql-block"> 七言叙事乐府诗《秦妇吟》是唐代篇幅最长的诗歌,计238句,1666字。诗成之时在民间广为流传,作者韦庄被誉为“秦妇吟秀才”。全诗假托一位被黄巢军俘虏的女子的自述,叙述黄巢军攻入长安前后的种种离乱情形。诗人将史笔与诗情融于一气呵成的诗句之中,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面貌。全诗的现实主义表达以及类似“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多遭公卿垂讶。为止诽谤也为免祸患,韦庄在世之时自禁此诗。因此,其弟韦蔼编《浣花集》及后人编《全唐诗》时均未收入。诗文全篇宋代即已亡佚。</p><p class="ql-block">《秦妇吟》失传近干年,敦煌写卷发现后,王国维、罗振玉首先辨明写本《秦妇吟》并刊布校录本,继而掀起研究热潮。敦煌写本《秦妇吟》存11个卷号,散藏于世界各地,虽各卷均有残缺,但互相校补,可成足本。其中6件有题记。此卷首尾基本完整,用纸四张半,接缝处压缝书写。有界栏,字体楷书,行间距、行款不一,部分段落有朱点句读符、重文符号。首题“秦妇吟一卷”,末尾题记“天复五年(905)乙丑岁十二月十五日敦煌郡金光明寺学仕张龟写”。抄写时间距离原作问世仅二十二年,且错误较少。表明诗作完成之后很快传至敦煌,成为金光明寺、净土寺等寺学及世俗学校的诗学教育教材范本。</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围棋论著——棋经一卷</p><p class="ql-block">复制 北周(557-581年)</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图书馆藏S.5574</p><p class="ql-block"> 《棋经一卷》,作者不详,“棋经一卷”是其尾题。卷首约残五行,实存159行,2400余字。内容由棋经和三篇附录组成。棋经共七篇,第一篇篇名已佚,其余为:《诱证篇第二》《势用篇第三》《象名篇第四》《释图势篇第五》《棋制篇第六》和《部轶篇第七》。附录三篇为:《棋病法》《棋法》和梁武帝萧衍的《棋评要略》。《棋经一卷》总结了围棋行棋的最基本规律和法则,从中看到若干久已失传的古代弈棋制度和棋法,提供了若干新的原理原则和战略战术,对围棋棋艺具有总结和开创之功。</p><p class="ql-block"> 学者研究认为敦煌的《棋经一卷》成书于北周时期,比此前人们认为最早的棋经(北宋张拟的《棋经十三篇》)早将近五百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围棋理论著作。藏经洞发现的《棋经一卷》是我国围棋界的重大发现,它的发现使得中国围棋发展史将有很多地方需要重新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围棋的历史,尤其对深入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围棋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三段)</p><p class="ql-block">宋代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p><p class="ql-block">D0038 D0784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P.2629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p class="ql-block"> 此写卷正面为《金刚经注疏》,废弃后在背面抄写《酒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简称《酒账》,现分裂为三段(D0038+D0784+P.2629)。P.2629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D0038+D0784原为一件,上世纪四十年代分裂成两段,敦煌艺术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保存有未割裂前的临摹本及D0038号。另一段流散日本,成为青山杉雨先生的藏品。1997年,其子青山庆示将父亲收藏的8件敦煌文献捐献给敦煌研究院,包括《酒账》被割裂的一段,现编号D0784。</p><p class="ql-block">《酒账》记录了归义军衙府的公费用酒支出。包括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四月九日至十月十六日,共213笔支出。</p> <p class="ql-block">太平真君十一年至十二年历 复制</p><p class="ql-block">北魏(450-451年) 敦煌研究院藏D0783v</p><p class="ql-block">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十二年(451)历日为北魏历书,是现知最早的纸质抄本历日,历日分两年抄写在《国语》的背面。在太平真君十二年历日中,2月16日和8月16日各注“月食”,是两次对月食的预报记录,为迄今出土的汉简历谱和敦煌吐鲁番历日所仅见,是中国最早的月食预报资料。经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学家研究数据证实,月食预报记载完全准确。</p> <p class="ql-block">曹元忠父子供养像 </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19窟 五代 李其琼临摹</p><p class="ql-block"> 曹元忠为曹议金之三子,双手持香炉,题“推诚奉国保塞功臣敕归义军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谯郡开国公曹元忠一心供养”。其后一身小的男像,榜题“男将仕郎延禄。”为其子曹延禄。</p> <p class="ql-block">莲花伎乐藻井</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01窟 隋代 欧阳琳、霍熙亮临摹</p><p class="ql-block"> 藻井大方井内绘绿心八瓣大莲花,红色叠染,现已变成黑、赤、暗红三色,以石绿为底色,四角各画一身伎乐天,四边分画瑞禽神兽。外围边饰少而宽,画联珠圆环一周,环内画展翅欲飞的天鹅,环外以红为底色,画茶黄色植物纹样。下垂鳞纹一排,各画菊花一朵。最外层画修长的垂角纹,蓝绿相间,饰联珠植物花纹。四角画莲台,各有化生童子交脚合掌倚坐。在已变成黑红色的帷幔衬托下,类似锦绣。在敦煌历代的藻井中,这种奇异的构图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团龙藻井</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第2西夏李其琼临摹</p><p class="ql-block"> 这是西夏时代覆盖窟顶的大型藻井。图中边饰层数甚多,纹饰繁复,只有中央方井内画团龙互为逆向运行,翻腾形成圆环。团龙矫健,鳞身五彩。圆环纹追光捉影,动律强烈,形式活泼,设计新奇。</p> <p class="ql-block">莲花舞童藻井</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26窟 盛唐 段文杰、李复临摹</p><p class="ql-block"> 藻井中心方井,层层上升,中心倒悬莲花,二舞童自莲花中化生,象征净土世界。边饰有花串、联珠纹、花团交错。连续方格纹、百花卷草、小团花、垂鳞纹、三角纹,最外边为垂幔,悬挂彩铃,是一顶装饰繁华、色彩绚丽的方形华盖。这是中国式方形殿堂窟象征性的天井,展现了盛唐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莲花飞天藻井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p><p class="ql-block">装饰图案</p><p class="ql-block"> 洞窟中的装饰图案主要包括石窟建筑装饰(窟顶藻井、平棋、人字披、地面花砖等);壁画装饰(壁画的边饰、人物服饰、建筑和器物装饰等);以及塑像服饰和佛背光装饰。装饰图案随时代而异,主要有花草、莲荷、枝叶、蔓藤、果实、火焰、星辰、云气、狮虎、飞马、盘龙、鸟禽以及飞天、化生童子。</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 邵宏江临摹</p><p class="ql-block"> 这铺弥勒说法图中主尊佛像善咖坐,两侧菩萨侍立,人物聚集在一起,背向布置,前后交错,紧凑而不拥挤,菩提树、华盖和飞天佛、菩萨形成主次、轻重、疏密的关系,展示了强烈的对称感。菩萨身姿已渐秀丽,形象健康美丽。脸型修长而白皙丰满,表情各异,似在窃窃私语,或脉脉生情,富有含蓄之美。神态端庄,肌肤的白色厚重而莹洁,衣饰色彩简淡大方,在土黄底色的衬托下呈现出质朴而淡雅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乘象入胎</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 李其琼临摹</p><p class="ql-block"> 此图表现摩耶夫人夜梦菩萨乘六牙白象前来投胎的情节。图中菩萨云髻宝冠,上身袒裸,坐于象背,侍从前后相随。大象脚踏莲花,天人承托奔腾于空。象前有乘龙仙人引导,后有天人护卫。成群伎乐飞天奏乐散花,披巾飘带迎风飞舞,天花乱坠。</p> <p class="ql-block">如意轮观音经变 </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4窟 晚唐 范文藻临摹</p><p class="ql-block"> 如意轮观音位于经变中央,头光、背光齐备,舒坐莲花上。</p> <p class="ql-block">佛陀波利史迹画</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03窟 盛唐 樊兴刚临摹</p><p class="ql-block"> 画面依据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文绘制,记述了圃宾国僧人佛陀波利翻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缘由。作品画出了一派暮春三月的春游景色,图中险峻的山峰层层叠叠,丛林青翠。透过近处的山崖,可以见到弯弯曲曲的河流直绕山前,远山渐小,具有一种深远的空间透视感。这些山水以线条勾勒轮廓,青绿重彩,应是画史记载的青绿山水画法。</p> <p class="ql-block">菩萨坐像</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05窟初唐</p><p class="ql-block">高134厘米宽74厘米厚62厘米</p><p class="ql-block"> 菩萨于莲台上作游戏坐式,由于位置在洞窟中央的须弥坛上,是一身造型比例准确,姿态自然,并且有生命力的青春健美的形象。虽按照当时对胁侍菩萨的审美要求塑造仪容,却毫无矫揉造作之气。面部及双肩、足部虽已残毁,但那微倾的头部、挺直的腰身、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肌肤,贴身的长裙,以及垂挂于莲座四周的裙据,不但体现出菩萨安祥自信的神韵,而且表达出菩萨的肉体和丝绸服饰不同的质感和实感,为唐代时期的圆雕精品。</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05窟 盛唐 高鹏、娄婕临摹</p><p class="ql-block"> 这铺说法图,构图紧密,人物众多,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肤坐须弥形莲台上,手结说法印,周围第子、众菩萨侍立供养,前有护法金刚力士二身。由于时代久远,变色严重。现根据壁画颜料的科学分析和临摹者丰富的经验,复原到初绘时的原色,为敦煌壁画复原临事和色彩的恢复,作了有益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供养菩萨像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8窟 初唐 高117厘米</p><p class="ql-block"> 这身彩塑位于正龛龛外北侧。发髻高耸,上身袒裸,璎珞长垂,腰系锦裙,肩覆披巾,胡跪在莲台之上,神情虔诚恭敬,气质端庄典雅,体现出朴质含蓄美。</p> <p class="ql-block">四观音文殊普贤图 复制</p><p class="ql-block">唐代(864年)绢本着色</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 这幅绢画的上部绘四尊观世音菩萨立像,下部绘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据题记可知,上部观音像从右至左分别为“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大圣救苦观世音菩萨”“大悲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大圣而意轮菩萨”。“而意轮“应是“如意轮”之误。四身观音菩萨像手持净瓶和莲花,造型大体相似。下半部分右侧文殊菩萨,有昆仑奴牵狮;左侧为普贤菩萨,有昆仑奴牵象,大菩萨两侧各有二菩萨持幡侍从。画面最下部有供养人画像及题记。中央发愿文中有咸通五年(864)记载。发愿文的右边是四身男供养人像,第一身为比丘装束,后三身为俗人形象,题记依次为“父僧神威一心供养”“兄亡将唐我一心养”“兄唐小展一心供养”“衙前虞候唐安诔“。左边是女供养人,前两身为比丘尼,后两身为世俗像,榜题依次为“比丘尼妙义一心供养““尼福妙一心供养”“母赵氏一心供养”“阿妇什三娘一心养”。</p> <p class="ql-block">聚合愿力·殊胜圆满</p><p class="ql-block"> 金敦敦,源于擦擦,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敦煌金·金敦敦,上缀六字真言,环绕72天王菩萨之洞天,饰以54颗佛家莲珠、18瓣莲纹,敦厚坚韧,殊胜圆满,聚合愿力,福佑随行。</p> <p class="ql-block"> 一大批考古科学家对敦煌洞窟的保护和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功在当代,利及子孙。这里介绍二位:</p> <p class="ql-block">改革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p><p class="ql-block"> 樊锦诗,1938年7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发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念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传承与利用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敦煌的开拓者——段文杰</p><p class="ql-block"> 段文杰(1917—2011),四川绵阳人。敦煌学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到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历任考古组代组长、美术组组长。1980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副所长并主持工作,1982年任所长、研究员。1983年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4年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998年任名誉院长。主编《敦煌石窟艺术》(22卷)、《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1卷)等,著有《敦煌石窟艺术论集》《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等。2007年被甘肃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授予“敦煌文物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展览馆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感慨,虽没有亲临这片圣地,但依然感受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更痛惜那些流落各国的珍贵文物,想象着有一天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瑰宝能回到祖国的怀抱。</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pdgbqf" target="_blank">何以敦煌(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