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敦煌(上)

黎宵

<p class="ql-block">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2024年9月20日至12月20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此展聚焦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艺术、历史,以“文物+复刻经典洞窟+壁画彩塑”为形式,从敦煌研究院调集大批极具代表性、极具稀缺性的珍贵文物及历代专家临本等,包括禁止出境文物,以及多件首次赴沪展出文物,并复刻莫高窟经典石窟群,实现观众身临其境的在上海,看敦煌。本次展览是“展品类别多样,展出规模庞大,展示內容稀缺”的年度敦煌艺术代表性大展。</p> <p class="ql-block">  敦煌,那抹黄沙中的绚烂,让人心驰神往!如今搬到了家门口,带着憧憬与兴奋前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丝路·敦煌</p> <p class="ql-block">多元汇聚</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连接多个文明发祥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如诗篇章。</p> <p class="ql-block">西域胡风</p><p class="ql-block"> 胡人俑作为唐代陶瓷艺术的代表杰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审美趣味,更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商遇盗</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5窟盛唐 吴荣鉴、关友惠临摹</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道阻且长、不乏盗匪出没,作品真实再现了古代往来的商旅所面临的艰辛与危险。高鼻深目、须髯满腮的胡商,有的用葛布缠头,有的头戴粟特高尖顶白毡帽,他们曾是活跃在丝路上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西域商队</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20窟隋代 段文杰、霍熙亮临摹</p><p class="ql-block"> 此画面依据《法华经•观音普门品》绘制,表现了商队途经险路,遭强盗抢劫,因诵念观音名号而得拯救的情节。敦煌位于丝路要道,画师对于商旅遇盗的事件多有见闻,此图是画家依据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和观察而创作,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也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商贸实况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两关一置</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抵达敦煌后,向西延伸时分为了两条路线。</p> <p class="ql-block">阳关遗址——墩墩山烽燧</p> <p class="ql-block">玉门关遗址</p> <p class="ql-block">丝路邮驿千年悬泉</p><p class="ql-block"> 悬泉置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座规模较大的官方驿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悬泉置遗址发现于1987年,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为止,悬泉置是我国发现并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p> <p class="ql-block">悬泉置遗址航拍图</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凿空西域</p><p class="ql-block"> 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张骞出使西域图</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3窟初唐</p><p class="ql-block"> 画面讲述汉武帝得到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但不知道金人的名号。于是派张骞在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以求金人的名号。这种记载不尽符合历史事实,是佛教比附“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大厅墙上复制的壁画飞天</p> <p class="ql-block">石窟·净土</p> <p class="ql-block">沙漠瑰宝</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石窟的开凿盛况与佛教的兴盛是紧密相连的。约公元前1世纪,在印度西北部健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佛教造像。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呈两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流行开窟造像。</p><p class="ql-block"> 据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克让修莫高窟佛意碑》记载,公元366年,有一个叫乐傅的和尚。“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在此开凿第一个洞窟,次有法良禅师“又于借师意侧”,开凿第二个洞窟。莫高窟营建由此温觞。此后连续十个世纪,历经十余个朝代营建不断,至14世纪的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建窟。</p><p class="ql-block"> 建造工匠们从经典与生活中汲获灵感,庙堂之高,四海之远,无不记录于佛窟,以求窟主功德无量的圆满境界。经由历代兴建,敦煌石窟已然包罗万象,集八方大成。</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是如何开凿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大体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一系列的营造程序。</p><p class="ql-block"> 洞窟形制常见的有中心佛坛窟、涅槃窟、大像窟、殿堂窟、中心塔柱窟、禅窟六种。</p> <p class="ql-block">禅窟</p><p class="ql-block"> 供僧人禅修的洞窟,是由印度的毗诃罗(意为“僧院、精舍”)窟发展变化而成。这种形制由小乘佛教的坐禅修行方式而来,僧徒们在寂静的洞窟中端坐冥思,以求解脱。</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窟</p><p class="ql-block"> 敦煌早期流行的主要洞窟形式,是由印度的支提窟(意为“塔”)发展变化而成。中心塔柱就是窟中矗立的柱体,塔柱样式既有圆形覆钵式,也有方形,信徒们可以围绕中心塔柱绕塔观像与礼佛。这种形制经新疆传至中原,在敦煌、云冈等地多有出现,主要流行于北朝,一般洞窟前部为人字披形顶,后部为平顶,塔柱建于后部中间的位置,一般四面都开有佛龛,绘制壁画、塑像。</p> <p class="ql-block">中心佛坛窟</p><p class="ql-block"> 殿堂窟的一种。隋至唐前期主室正壁凿长方形或马蹄形佛坛,唐后期大型洞窟主室中央凿出方形佛坛,彩塑群像高居于佛坛之上,信徒可围绕佛坛右旋环通、礼佛观像,坛后部有一道连接覆斗顶的背屏。</p> <p class="ql-block">大像窟</p><p class="ql-block"> 因洞窟中巨大的弥勒佛坐像而得名,人们在高大的空间内,仰视尊像,倍感庄严。</p> <p class="ql-block">殿堂窟</p><p class="ql-block"> 殿堂窟作为修行者礼佛的场所,其形式受到中国传统殿堂建筑的影响,是隋唐洞窟最基本的形制,一直延续至莫高窟营建结束。</p> <p class="ql-block">涅槃窟</p><p class="ql-block"> 涅槃窟因窟内塑有涅槃像而得名。“涅槃”就是修真悟道,成无上正觉,解脱生老病死和轮回之苦,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展览厅内复制了莫高窟45、285、320、03、158、17号六个完整洞窟。</p><p class="ql-block">复制的第45号窟</p> <p class="ql-block">复制的第285号窟</p> <p class="ql-block">复制的第320号窟</p> <p class="ql-block">  壁画空白处被敦煌文物盗窃犯美国人兰登·华尔纳,用胶布剥离了,造成了精美壁画不可挽回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复制的第3号窟</p> <p class="ql-block">复制的莫高窟第158窟(塑像4/5比例复制)</p><p class="ql-block">中唐(786-848年)</p><p class="ql-block"> 该窟位于莫高南端,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谓涅槃窟,是将涅槃像作为洞窟的主体,所以涅槃窟的平面都作长方形。此窟平面横长方形,宽18.10米,深7.20米,高6.80米,靠正壁有1.43米高的通长大台,大台上又有较矮小形如睡榻的小台,佛像即卧其上。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像,身长15.80米。窟顶为横长方形,四披断面为凹曲线,在建筑意匠上涅槃式窟是象征佛寺中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敦煌遗书</p><p class="ql-block"> 藏经洞出土了各种文字的古代写本及绢画、纸本画、麻布画等文物7万余件。根据目前调查,写本年代最早者为东晋时期,最晚者为11世纪初北宋年间。其文化内涵,涉及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古代世界的四大文明,以及佛教、道教、儒教、景教、教、摩尼教六大宗教,为研究中国及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珍贵资料,是研究古代东西方文明相互影响、汇流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  王道士名圆箓,湖北麻城人,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因家乡连年灾荒,他外出逃难来到甘肃西部的肃州(今酒泉)。光绪年间,在肃州巡防营中当兵,退伍以后,在酒泉出家当了道士。后来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云游到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清除洞窟流沙,供奉香火,布道募化,修建道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  复制的藏经洞(第17号窟)洞口,藏金洞内部分文物在展厅展出。</p> <p class="ql-block">  洞内佛像,此窟不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新修本草 复制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3714</p><p class="ql-block"> 此卷是《新修本草》的卷十残卷,以朱墨杂书的形式写成,是目前最接近唐代《新修本草》原貌的写本。《新修本草》是由唐代苏敬等人编撰完成,于显庆四年(659)由朝廷颁布的药典著作。《新修本草》原书分为药解、图经、本草三部分,共54卷。本草部分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特点、产地、采集要点、治疗功效等,图经部分根据药物的实际形态描绘出图样,药解是对药物的文字说明。书中共收载了844种药物,还对原有药物加了按语,对药物理论等做了详细补充。书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补牙用的填充剂,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文献记载。</p><p class="ql-block"> 《新修本草》是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它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早839年,比1535年颁发的世界医学史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76年,比俄国第一部国家药典(1778年颁行)早1119年,故有世界第一部药典之称。</p> <p class="ql-block">全天星图 复制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图书馆藏S.3326</p><p class="ql-block"> 《全天星图》又称《敦煌星图甲本》,此卷前面部分为《气象杂占》,后为《解梦及电经一卷》,星图居中,总长330厘米。星图中关于恒星的画法采用了三国时以色分类的画法,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甘德、巫咸三家的星分别表示:甘德的星用黑点表示,石申和巫咸的星有橙黄色点加黑圆圈表示。星图对赤道区域的星和对北极附近的星采用两种不同的画法,赤道区域用圆柱投影的方法,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的位置,分12段画出,中间夹有说明文字;北极附近以天际为中心,将球面投影于平面,这种方法类似国外的麦卡托圆筒投影法。麦卡托是荷兰数学家兼地理学家,他在1568年刊印了第一幅《麦卡托投影航海图》。敦煌《全天星图》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使用圆柱投影的时间要比麦卡托早八百多年。经者研究认为《全天星图》绘于初唐时期,全图共绘出1359颗星,包括了当时北半球肉眼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恒星。欧洲各国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星的星图。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何以能观测到如此多的星,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全天星图》的发现引起不少西方科学技术史专家的关注,西方科技史家认为:“从中世纪到14世纪末,除中国星图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称其为“一切文明古国流传下来的星图中最古老的一种”。他在对中国和欧洲古代各种星图进行对比之后说:“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图制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甚至简直就没”。因此,这件《全天星图》被誉为世界上现存古代星图中年代最早、星数最多的一幅星图。</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p><p class="ql-block">——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复制 </p><p class="ql-block">唐代(868年)</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图书馆藏S.P.2</p><p class="ql-block">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经文的主要内容为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与其弟子须菩提之间的谈话,讨论世界一切皆空的佛理。敦煌文献中存有近两千个卷号,在莫高窟第112、154、236、240、359等窟也发现《金刚经》内容的经变画。说明《金刚经》信仰在古代敦煌十分流行。《金刚经》的雕印正是为了满足人们供奉、诵读的需要。此卷长达5米。卷首刻绘抵树给孤独园说法图,主题是释迦牟尼向四众弟子宣说佛法。卷末题记“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珩为二亲敬造普施”,可知王玠出资雕印刻经的目的主要为父母析福消灾。经卷首尾完整,图文刻画精美,文字古拙道劲、刀法洗练,唐楷风格浓郁。卷子墨色均匀,印刷清晰,是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p> <p class="ql-block">尚书释文 复制 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3315</p><p class="ql-block">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为孔子整理编撰,传世有58篇。敦煌文献存写本《尚书》残卷49件,内容涉及34篇,占《尚书》全书的43%,其中22篇的篇目完整。敦煌写本《尚书》是《尚书》文献中最早的传世文本,在经学、文献学、文字学及校勘学研究方面有极高的价值。此件为宋代陈鄂删削《尚书释文》隶古字之前的写本。起自《尧典》“光被四表”句音义“表”字条,迄《舜典》篇末“豪饫”句音义“袄”字条。共103行,前16行上半部分残。词目单行大字,注文双行小字,《传》文词目之上加朱点以示区别。注音保留了《释文》一些文字的古写和古读法,保存了部分《释文》之原貌,可补历代辑佚书及宋人删改的缺陷。敦煌写卷中幸存陆德明之《尚书释文》残卷,并不是经文的传注本原文,而是对《尚书》经传的摘字注音抄本。</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莫高窟第322窟 初唐</p><p class="ql-block">尊像画 </p><p class="ql-block"> 尊像画是人们供养礼拜的佛教形象,主要包括以佛为主体的说法图以及菩萨、佛弟子、诸天、护法神等。</p> <p class="ql-block">东方净土变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p><p class="ql-block">经变画 </p><p class="ql-block"> “经变”是把佛经转变为图像,即依经图变。广义而言,凡依佛经绘制之图画均可称为“经变”;狭义而言,指将某部佛经的内容变为首尾相衔,情节完备的鸿篇巨制。</p> <p class="ql-block">尸毗王割肉贸鸽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p><p class="ql-block">故事画</p><p class="ql-block"> 本生故事画:讲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的轮回中,忍辱牺牲,救世救人的故事。佛传故事画:讲述释迦牟尼佛从降生、出家、悟道、说法直至涅槃等生平事迹的故事。因缘故事画:讲述佛弟子们前世因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佛陀晒衣石故事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p><p class="ql-block">佛经史迹画</p><p class="ql-block"> 佛教史迹画是表现佛教传播过程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佛教圣地和灵异感应事迹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女供养人 莫高窟第9窟 晚唐</p><p class="ql-block">供养人画像 </p><p class="ql-block"> 供养人像是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为祈福求愿,在窟内绘制的供养画像。其中供养人题记以及衣饰妆容等内容,为后人提供了大量当时社会生活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p><p class="ql-block">神话题材画 </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出现了大量而丰富的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灵和瑞兽形象。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朱雀、玄武、开明、乌获以及风、雨、雷、电之神等等。</p> <p class="ql-block">由于篇幅所限,更多内容请看《何以敦煌 (下)》</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pdic6t" target="_blank">何以敦煌(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