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理秋深处,笔底有春秋

陈辰

<p class="ql-block">洛阳的秋意总在梧桐叶尖悄悄凝结。当九月的风拂过开元校区的行政楼,窗台上那叠泛着岁月痕迹的期刊杂志,总让老陈想起与雷海栋并肩努力的时光。那些在工会会议室亮到深夜的灯光,那些写满教职工诉求的调研笔记,最终化作笔尖流淌的文字,在《中国教工》期刊上定格成工会维权的鲜活注脚。他们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却在俯身倾听与躬身实践中,书写着工会人对"娘家人"三字的深刻诠释。</p> <p class="ql-block">一、扎根泥土:把教职工的叹息写成调研数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1年的盛夏,雷海栋抱着一摞汗渍斑斑的调研笔记冲进工会办公室时,额角的汗珠还未擦去。这个跑遍12个教学院系的年轻人,笔记本里夹着用红笔圈出的"职称晋升通道""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金"等关键词——那是他跟着后勤师傅搬教材、在会议室门外记录分歧时,从一线教职工叹息中"捡"来的真实诉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工会维权不是空口号,得扎进改革里找痛点。"老陈指尖叩击着《工会法》,这位"老工会"心里清楚:绩效工资改革启动时,老教师为课时费计算红了眼眶,青年教师对着"工龄权重低"的方案沉默,实验员抱怨设备维护补贴总比行政岗少。于是,工会会议室的灯成了校园里最晚熄灭的光:老陈的笔记本记满"张老师盼实验耗材补贴纳入绩效"的细节,雷海栋的电脑存着23场座谈会录音,整理出47页诉求报告。他们敲开老教授家门比对泛黄工资条,蹲在青年教师宿舍楼下等"青椒"倒苦水,甚至把人事、财务处长"请"到办公室算"绩效账"。当财务处长凌晨一点拍着老陈肩膀感叹"你们在给改革把脉"时,那些曾被视为"挑刺"的调研,早已化作带着体温的数据。</p> <p class="ql-block">二、笔耕不辍:十一稿论文里的维权密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2年初春,当论文初稿摆在校领导案头,党委书记用"三实"评价道:"问题实、数据实、对策实。"这背后,是陈富贵与雷海栋24小时不关机的手机——化工学院王老师半夜发来的"双肩挑教师课时折算系数遗漏"短信,让他们凌晨三点改完稿子直奔人事处;论文修改11稿,每一稿便签都写着"补教育学院案例""更新2011年财务制度"。他们翻遍十年期刊,跑到武大、华科取经,带回20多本案例集,只为让文字成为连接维权与改革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2年9月,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的获奖通知传来时,这个"近三届首篇聚焦绩效工资改革的实证研究"一等奖,让工会办公室成了"热线站"。退休老主席夸"写出工会新高度",青年教师在微信群刷屏"说出心声",最让老陈动容的是后勤张师傅的短信:"论文里提的一线津贴倾斜,我这月绩效涨了300块。"文字的力量,在此刻化作看得见的公平。</p> <p class="ql-block">三、枝叶关情:从论文奖状到"娘家人"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3年深秋,当第三届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的消息从珠海传来,老陈看向身旁带血丝的雷海栋,手机屏幕上编辑后语写着"架起工会维权与教育改革的桥梁"。时任河南省教育工会李新江主席在会议上评价:"这篇论文不仅填补了河南高校工会理论空白,更证明工会能成为教职工信得过的'娘家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走进洛理工"教职工之家","全国模范教工之家"的锦旗在阳光下闪耀。老陈与雷海栋的故事,像一粒春天的种子,在工会工作的土壤里生长出最朴素的真理:真正的维权,不是文件里的口号,而是蹲在教职工身边,把他们的喜忧装进行囊,再用脚丈量需求、用笔书写担当,让公平正义成为触手可及的温暖。当九月的梧桐叶再次落在工会窗台,那期期刊上的文字早已超越纸张本身,成为工会人用行动兑现的"维权答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