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建水游之(一)。

停车坐爱枫林晚

<p class="ql-block">‌2025.5.20参观建水古城,朝阳楼‌是建水古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建水古城东城门楼(原名迎晖门),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元明特色,兼具防御与观景功能。‌‌</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据说朝阳楼和天安门出自同一批工匠之手,朝阳楼是大哥,只是大哥体量较小,占地面积41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朝阳楼历经多次战乱与地震仍屹立不倒,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城楼正面悬挂清代书法家涂晫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每个字近2米),与“飞霞流云”匾共同装饰三楼檐下,被誉为清代云南四大榜书之一。‌‌‌‌</p> <p class="ql-block">城楼高24.5米,五开间三进间,采用三重檐歇山顶设计,以48根巨型木柱支撑,分为六列阵势。中间两列粗大直通三层楼阁,外层逐渐缩小仅支撑一层屋檐,展现出独特的力学结构与抗震性。</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檐角飞翘、雕梁画栋,悬挂铜铃。还有一口明代洪武年间(1392年)铸造的大铜钟。此钟高1.6米,厚10厘米,口径1.4米,重达1700公斤,铜钟表面的纹样、花式古朴,钟声洪亮悠远,可传遍全城。</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上俯瞰古城一角。</p> <p class="ql-block">出得朝阳楼信步走到城东不远处便是建水古城的又一处著名景点一一</p><p class="ql-block">小桂湖。小桂湖始建于明代,当时因在此处取土筑城而形成洼塘,积水成池。</p><p class="ql-block">明代状元杨慎遭贬谪来滇后,居住于此,他触景生情觉得此山此水与故乡四川新都的桂湖相仿,因此得名“小桂湖”。</p> <p class="ql-block">小桂湖湖面被一条通幽的林荫长堤和石拱桥分隔为上潭、中潭和下潭。湖中小岛上有叶氏宗祠和石梁阁,为明朝嘉靖年间的建水籍进士叶瑞告老还乡后所建。</p> <p class="ql-block">小桂湖,堤上绿树红花、垂柳依依,湖中荷花满池、鱼儿戏水,景色宜人。小桂湖兼具桂林秀丽山水,亭台楼阁又有苏州园林风格,</p><p class="ql-block">‌增添了小桂湖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小桂湖面积7万多平方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古今交融的建筑环湖而立。集游、购、吃、住、玩等丰富业态于一体,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旅游服务</p><p class="ql-block">建水小桂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便捷的旅游服务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无论是欣赏美景、探寻古迹还是体验当地文化,小桂湖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玉皇阁是一处明清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1573),为道教建筑,因供奉玉皇大帝得名,后与佛教白马寺融合形成佛道共存格局,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由建水籍官员包见捷倡导修建。1647年因战乱被焚毁。当时张献忠起义军攻破建水城池,放火烧毁了玉皇阁。 ‌12年后重建部分建筑,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正殿。后白马寺(观音寺)并入,形成佛道融合的独特格局。‌‌‌‌</p> <p class="ql-block">建水崇文塔是位于玉皇阁后院的元代古塔,为17层密檐式方形实心砖塔,高约20米,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崇文塔始建于元代,原名白塔,属佛教建筑;明代重修后更名为崇文塔,清嘉庆四年(1799年)因暴雨损毁,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建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后院的“崇文塔”,和观音寺内的“心香书院”寄托着当地兴教重文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古城中心,为清末年间当地乡绅朱渭卿兄弟所建的家宅和宗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院落层出迭进,房舍鳞次栉比,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舍214间,享有"滇南大观园"之称。朱家花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的重要组成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朱家花园的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精美的垂花大门。大门上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和花卉,寓意着家族的繁荣与昌盛。</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门,便来到了前花园。这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假山、池沼、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始建于光绪初期,宣统二年(1910年)落成,建造历时近三十年。建面积5000余平方米,庭院雕梁画栋,亭台水榭相谐,如迷宫一般,是一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具有滇南私家园林韵味的豪宅。</p> <p class="ql-block">蓄芳阁是朱家花园整组建筑群中唯一的两层建筑,位于花厅一侧,并与花厅连为一体。还有绣楼是朱家女子专门做女红、读书休闲的场所,后改用作朱家私塾。整体建筑结构巧妙、造型玲珑、彩绘精美,是朱家花园观花赏景的最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朱家内宅院,有三纵六个联排组成。每个院落有正房、左右耳房,呈"四合五天川"式,中间是天井,四周为族人起居之地,其起居生活的地位秩序严格遵循长幼、男女、尊卑的中国传统礼制宗法,以南向正房为尊,北向耳房为卑;以中轴院落为尊,两侧对称庭院次之。</p> <p class="ql-block">朱家以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命名内宅院,梅馆以梅花为主题,在院落的板壁和门窗上多以绘制梅花及题写以梅花为主的诗词楹联。在梅馆这个院落里,可以清晰看到朱家花园主体建筑"纵四横三"的布局,梅馆主要是朱家孙字辈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兰庭(兰院)。</p> <p class="ql-block">兰院是朱家花园中长辈居住的区域,其布局体现了家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p><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采用“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的传统民居设计,与建水当地“三间六耳”的特色建筑风格一致。 ‌</p> <p class="ql-block">兰院体现文化传承‌:内部设有书房、私塾等文化场所,悬挂“兄弟连科”等匾额,体现家族对科举的重视。 ‌‌</p> <p class="ql-block">〝兄弟连科”朱家崇文重教,读书旺业,人才辈出。朱广福死后32年,朱成章三子朱朝琛于光绪十九(1893)中举,授贵州桐梓县知县,并赠朱广福文林郎官阶。1897朱成藻长子朱朝瑛参加乡试,名列副榜,授广东补用道。鉴于兄弟两人科举成名,朱家人特制"兄弟连科"匾额一块,悬挂屋门,光耀门庭。宣统年间,朱成鑫之子朱朝瑾亦出任个旧厅地方自治局议事会议长。</p> <p class="ql-block">竹园是朱家花园以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命名的第三个院落,</p><p class="ql-block">竹园采用传统三间六耳三间厅格局,与建水民居典型结构相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院落空间。建筑群包含宗祠、议事厅、居住区等功能区域。</p> <p class="ql-block">竹园雕刻装饰以梅兰竹菊为主题,体现传统文化竹园最大的一个亮点是通过竹苑雕花屏门,又称格子门,分为天头、地脚、上腹、下裙、玉腰,称为五福临门,即一求长命百岁,二求荣华富贵,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它是幸福美满、称心如意、升官发财、长命百岁的总概念,竹园主要是长辈居住。</p> <p class="ql-block">菊苑位于中轴线末端,与水井堂、紫藤院等区域相邻,整体布局遵循传统民居风格,但更注重植物景观的营造。庭院内种植菊花,秋季正值花期,色彩缤纷如金,与建筑飞檐斗拱的雕刻艺术相映成趣。 ‌</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的菊苑是该园林中四个主要庭院之一,以种植菊花著称。其建筑风格与梅馆、兰庭、竹园三庭相似,但功能定位为花圃区,体现了清代园林的实用性与景观结合的设计理念。 ‌</p> <p class="ql-block">菊苑是以"梅、兰、竹、菊"命名的第四个院落,在菊苑的中间有一个盛满水的石缸,叫做"门海",以比喻缸中水深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称为"吉祥缸"。除了蓄水防火外,它还起到赏花观鱼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作为朱家花园的核心功能区之一,菊苑还通过水体设计(如水缸)调节局部气候,展现了传统园林的生态智慧。</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房间内陈设保留了清代风格,家具如床、桌椅及宫灯均采用紫木雕刻,茶具、洗漱用具等均为青花瓷制品。 ‌‌</p><p class="ql-block">通过错落有致的院落组合展现传统民居韵味,菊园作为其中一部分,兼具居住与游览功能。 ‌‌</p> <p class="ql-block">宗祠位于中轴线末端,与家宅主体建筑相连,采用传统三进院落布局,依次为池塘、前厅、中厅、后堂。前厅悬挂“中将第”匾额,记录了朱家后人参与辛亥革命的历史事迹;中厅与后堂之间设屏风隔断,保留了传统宗族祭祀空间特征。 ‌</p> <p class="ql-block">宗祠内的神龛雕龙画凤、描金绘彩,巧夺天工的技艺让宗祠尽显华美。</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内“循规蹈矩”“谨言慎行”的楹联,以及含玉楼、蓄芳阁等建筑命名,无不体现了朱家“耕读传家”的家族理念。就连宗祠内都设有私塾,私塾是承载家族文化传承的实际载体。</p> <p class="ql-block">宗祠内还设有[怀远厅],陈列《朱氏家族百年兴衰资料展》,通过图文展示家族历史变迁。 ‌</p> <p class="ql-block">朱朝瑛,乡试副榜,少有大志,交游甚广,广交名士曾参加"兴中会",与李根源、蔡锷、唐继尧等革命党人素有交情。与同盟会会员韩璋、反清志士佴致中、临安巡官徐维新等多交往,</p><p class="ql-block">1903年,资助周云祥领导的震惊中外的"反清仇洋"矿工起义。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初期自发斗争的一次悲壮革命。</p><p class="ql-block">后因参加辛亥革命有功被授于中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矿经商致富,成立商会,</p><p class="ql-block">〝认股兴路”一九一零年一月三十日滇越铁路通车后,给在个旧开矿经商的建水、石屏等地厂商带来极大震撼。四十八户较有实力的绅商联名上书倡议修建个碧铁路,得到官商合办的批复。朱朝瑛还亲任个碧铁路公司协理,为铁路建筑奔走出力。这是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祠前的小鹅湖为典型江南园林设计元素,</span>上设戏台,建筑群布局严谨,融合了传统民居与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宗祠内有水池、水上戏台、亭阁等建筑,水池边还有石栏和庭荫花木。水池上的水上戏台是朱氏家族举行庆典活动时的重要场所,每逢佳节或家族重要事件,这里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曲表演。</p> <p class="ql-block">八字形戏台,四根石柱立于水中,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朱家花园收为国有,曾用作县农业展览馆,解放军第十速成中学校舍以及部队医院。部队医院驻扎在朱家花园期间时,一个医生在此栽种下来的葡萄树,距今已经有50多个年头,每年7月-8月成熟。</p> <p class="ql-block">朱家其家庭主要成员,通过耕读传家、开矿经商、广交贤达、科举入仕、为官一方、或拥兵自重。一时农、工、商、宦、军并发,成为滇南屈指可数的富商巨贾和门阀世家。</p><p class="ql-block">但世事难料,清末至民国初期(约1903-1915年),三次遭遇抄家。朱家作为滇南首富,其兴衰与近代政局紧密交织‌。所以无论是个人或其家族在历史的潮流面前也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凭借特有的建筑风格和朱氏家族的传奇故事深受游客喜爱,一直是建水最受欢迎的景区和来建水旅游的必到之地。随着建水旅游业的发展,朱家花园受到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很多国内专家、学者考察后认为,其历史价值和游览价值"与山西平遥乔家大院相比毫不逊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