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我们来到了丹东獐岛

涛歌

当内陆的柏油路被烈日烤得滋滋冒烟,“大蓬车”带着我们踩着滚烫的期待,一头扎进了丹东獐岛的清凉怀里。这座悬在黄海深处的小岛,像被盛夏遗忘的翡翠,用咸涩的海风轻轻拂去人间烟火的焦灼。<br><br> 从孤山镇码头乘渡轮出发时,暑气还在船舷上翻滚。浪花劈开金箔般的海面,把陆地的轮廓越推越远,直到咸腥的风卷着水汽扑在脸上,才惊觉自己正被一种古老的温柔包裹。四十分钟的航程足够让烦躁沉淀,当船底传来与浅滩的轻吻,远远望见错落的渔屋缀在绿茸茸的岛岸上,像散落在蓝丝绒上的珍珠,心便先于脚步落了地。 獐岛地处东港市北井子镇西南的黄海之中,军事上又叫“小鹿岛”,是我国万里海岸线最北端起点第一岛,是中国海上日出最早的地方,是妈祖在中国海上最北端的道场,是中国北方海岛旅游的主要景区之一。 獐岛不大,徒步环岛不过两小时,却藏着黄海最缱绻的褶皱。踏上码头的瞬间,暑气便被海雾剥去了棱角,裸露的脚踝触到带着凉意的石板路,像踩碎了一地星星的碎片。岛上的房屋多是黛瓦白墙,院墙爬满牵牛花,偶尔有戴斗笠的渔妇挎着竹篮走过,蓝布衫角在风里打着旋,恍惚间以为闯进了水墨画卷里未干的留白。 正午时分,暑气在岛上化作慵懒的盹儿。躲进临海的渔家客栈,推开雕花木窗就撞见一片蔚蓝。海水在阳光下分层铺展,近岸是透明的翡翠色,往远处渐变成孔雀蓝,最后融进天际的薄雾里。白帆像被遗忘的云朵,泊在水天交接处,偶尔有海鸥斜斜掠过,翅膀裁开阳光,落下转瞬即逝的阴影。 獐岛以秀美著称,然而这里曾是甲午海战的战场。漫步岛中的林荫路上,巨幅长卷的浮雕,讲述着当年的故事。让我们仿佛看到小岛飘荡的硝烟,听到了隆隆的炮声…… 最动人的是环岛的海岸线。滩涂在退潮后裸露出褐色的肌肤,布满被海浪雕刻的纹路,寄居蟹背着彩螺壳在泥地上写下歪歪扭扭的诗行。防波堤的礁石缝里,牡蛎壳闪着虹彩,手指探进去能摸到海水残留的颤栗。 我沿着海岸线慢慢走,看孩子们追逐着退潮的浪花,看老人们坐在礁石上甩杆垂钓,看晚霞把海水染成打翻的胭脂盒。当暮色漫过肩头,海面上的粼光渐渐隐去,远处的归帆拖着橘红色的余晖,像从时光深处驶来的航船。忽然想张开双臂,让海风穿过衣袖,让浪花溅湿衣襟,在与大海的拥抱里,所有的焦虑都被咸涩的潮水卷走,只剩下心跳与涛声同频共振。 待到日头西斜,暑气终于敛了锋芒,便该去沙滩赴一场与大海的约会。这片被称作 “金沙滩” 的海岸,沙粒细软得像碾碎的月光,赤足踩上去,温热的沙粒从趾缝间溜过,带着阳光最后的余温。海水漫过脚踝时,凉意顺着血管游走,瞬间浇熄了骨子里的燥火。浪尖卷着碎银般的光涌来,又捧着贝壳悄悄退去,仿佛在与人玩一场温柔的捉迷藏。 獐岛在涨潮时为一个岛,潮落时,连在一起的岛会被分成六个岛,乘船仅需不到半小时即可上岛。据史料记载,獐岛上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如今的獐岛,景色宜人,物产丰富,社会和谐,民风淳朴,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传统。 第二天清晨去赶海,才懂得獐岛最慷慨的馈赠。退潮后的滩涂袒露出丰富的宝藏,小海螺在泥地上留下银色的轨迹,小螃蟹横着身子钻进沙洞,海虹把壳紧紧贴在礁石上,仿佛把大海的秘密锁进了硬壳里。弯腰拾起一枚月牙形的贝壳,内侧泛着珍珠母的光泽,凑近耳畔,还能听见海浪遥远的回响,那是大海藏在壳里的私语。 离岛的那天,渡轮再次劈开海面,回望獐岛时,它已缩成一枚温润的碧玉,被黄海的臂弯轻轻托着。忽然明白,为何人们总说大海能治愈一切 —— 在它无垠的蓝里,所有的暑热与烦躁都显得如此渺小。那些被海浪涤荡过的时光,那些与海风相拥的瞬间,会像贝壳里的珍珠,在记忆深处慢慢沉淀,在往后每一个燥热的日子里,散发出清凉的光。 原来最好的消暑,从来不是躲进空调房的密闭空间,而是让身心投入一片广阔的温柔。当肌肤触到海水的微凉,当耳畔灌满海浪的吟唱,当目光撞进无垠的蔚蓝,便会懂得:在大海的怀抱里,连盛夏都变得柔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