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记游(66)《厚重陕西》之七,——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老生常谈

<p class="ql-block">从中华石鼓园出来,我前往石鼓山上的另一个景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离石鼓阁很近,走了不到5分钟,就来到了它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和石鼓阁一样,也需走上一段很长的台阶路才能到达。其整体以青铜器出土的场景作为建筑造型,外观融入了西周青铜器的典型纹饰饕餮纹和夔龙纹,给我以一种非常强烈的历史沉浸感。</p> <p class="ql-block">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宝鸡文物历史陈列室”,1958年更名为“宝鸡市博物馆”,1998年更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2010年9月迁到石鼓山的现址后,更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在3000多年以前,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有一个姓何的(或者叫何的贵族)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的铭文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一词。3000年后的今天,这个青铜尊成了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最早版本,还成了中学历史新版教材的封面。正因为此,宝鸡这座城市才有了“何以为尊,我有中国”和“看中国来宝鸡”这样大气磅礴的宣传语。</p><p class="ql-block">也正是为了何尊(应该说是原因之一),我又来到了陕西,来到了宝鸡,来到了这座久负盛名的的青铜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待走到近前仔细辨认,发现现在的牌子上已经变为“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了,询问工作人员得知,现在只是换了标识,更名有待中央编办和国家文物局批准。</p><p class="ql-block">从“室”到“馆”,从“馆”到“院”,再冦以“国家”的名号,可见其藏品有多“贵重“和“丰富”。而正是因为有了“何其尊贵”的“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才有了改为“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主体有五层,建筑面积34788平方米。它是我国唯一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博物院(馆),其馆藏文物非常丰富,共计12000件(组),其中一级文物竟有120余件,而且还有包括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鎛等一大批禁止出国(境)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分“周秦文明之光”、“周礼之邦”、“秦肇之路”、“智慧之光”四个主题展厅,我们依次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第一展厅以“青铜器之乡”为主题,展示了宝鸡作为青铜文化重要发源地的历史地位,并通过杨家村出土窑藏文物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此展厅606平文米,展示了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等数百件(套)。</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展厅里,最引起我注意的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盘”的“逨盘”,它也是该院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它是一件西周时期的盛水礼器,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重18.5公斤,造型为方唇折沿,浅腹附耳,圈足下附四兽足,饰窃曲纹及兽衔环辅首。</p> <p class="ql-block">它的核心价值在于盘内的372字铭文,铬文记载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的历史,首次以实物印证了《史记•周本记》中西周王世系的正确无误,具有证史补史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此展厅还有一件展品同样重要,它就是2003年元月杨家村窖藏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单五父壶。</p><p class="ql-block">它通高59厘米,重25公斤,长颈,垂腹,椭圆形体,长方形口盖,两侧附龙首衔环耳,颈部饰环带纹及凸玄纹,腹部以突起的双向龙首为主,辅以数条身体相交的龙纹,圈足、器盖和形体的其它部位皆以龙纹为主。</p><p class="ql-block">其铭文铸于壶口内壁及盖上,内容为:“单五父作朕皇考尊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这里的“单”为族氏名,“叔”为家族排行,“五父”为字,完整的称谓方式应该为“单叔五父”。</p><p class="ql-block">该铜壶造型优美,文饰缛丽,铸工精湛,堪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的主题为“周礼之邦”。它以何尊为核心,以360度的全景展示和数字化互动,阐释了周代礼制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涵盖祭祀、法律和婚俗等各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藏品最重要的就是“镇馆三绝”和尊、墙盘和厉王胡簋。</p> <p class="ql-block">“何尊”的故事要从1963年讲起,当时,宝鸡贾村镇(公社)的一个叫陈堆的农民在自家后院坍塌的土崖下发现了一件青铜器,于是就拿回家盛粮食,1965年,由于生活困难,他的兄弟便把这件青铜器卖给了当时的废品收购站,恰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店里“寻宝”,便以30元的价格将其买回。此时的“何尊”周身被一层锈迹覆盖,专家也没有认识到它的“不凡”,只是认为它是一件普通的西周青铜尊而己。到了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博物院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这件青铜尊连同其它文物被送住北京。</p> <p class="ql-block">展览之前,它被送往故宫博物院做除锈处理,没想到清理掉表层的斑斑锈迹以后,尊的内底竟出现了12行122字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这段铭文记载了当时十几岁的周成王历精图治,依照父王姬发临终遗愿,在距王朝都城300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陪都”的重要事件。更难能可贵的是,和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出现的最早的一个词。</p> <p class="ql-block">“中”和“国”字最初都是象形文字。</p><p class="ql-block">“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作为召集本部族民众的标志,人群集合时,这面大旗就被围在中央。</p><p class="ql-block">旗飘扬在部落中央,既是标志,也是指引氏族部落成员归家的方向,此后,“中”又延伸为“中央”、“中心”“非常重要”等意思。</p><p class="ql-block">“国”字的繁体字为“國”。中间的口代表人,口下面的一横代表人们繁衍生息所依赖的土地,土地如此重要,必须有人拿着兵器戈来守卫,最后再用围墙围起来,这就形成了一座城,这座城在古代就是国(國)。</p><p class="ql-block">在殷商的甲骨文卜辞中,“中”和“国”还没有放在一起连用,它是在“何尊”青铜器的铭文中第一次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而当时“和尊”里的“中国”一词并不是今天“中国”的意思,它只是一方位区划中的概念,即“中央之邦”,“中央之城”的意思。至秦汉以来,“中国”一词才有了新的含义,演变成以华夏民族为主、多民族一起居住的统一国家的专有名词。直至清末,“中国”二字作为国名,才出现在官方的文书中。</p><p class="ql-block">自何尊开始,仅仅两个字,就承载了整个中国的文脉。发展到今天,它已与国土、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但其意义又不仅限于这些,它更是一部鲜活的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p><p class="ql-block">最早的“中国”出现在宝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宝鸡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墙盘也是一件西周的青铜器,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因“墙”在周朝做史官,此盘又称作“史墙盘”,它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扶风县,其盘形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前半部分颂扬了周文王至周共王七代周王的功绩,竟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记》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后半部分记载了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墙盘制作者本身的六代史迹,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厉王胡簋”是现存商周时期最重的一件青铜器,重60公斤,通高59厘米,被誉为“簋王”。它是西周历王姬胡所铸的礼器,有着象征“天圆地方”的方形底座和圆形簋身,器身饰窃曲纹与饕餮纹,双耳为风鸟形,底座饰瓦楞纹,体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簋的底部,铸有12行124字铭文,记录了周厉王祭祀祖先,祈求福泽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厉王在铭文中自称“小子”,强调自己虽不才但勤政敬祖,通过任用贤士、祭祀先王来表达对皇天的敬畏,并希望先祖赐福以保佑周室和自身。</p> <p class="ql-block">“厉王胡簋”被摆放在显著位置,底部的铭文通过高科技手段反射到顶端的“星空”中……</p> <p class="ql-block">此展厅还展示了周人婚丧嫁娶及其它风俗习惯。</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的主题为“秦肇之路”,它以黒、红的主色调为背景,象征着秦国的崛起……</p> <p class="ql-block">展品通过青铜兵器、马头上的防护用品、建筑构件及雍城模型等,展现了秦国从边陲小国到统一帝国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此展厅入口处的青铜戈阵列雕塑“秦”字,更给我以强大的历史冲击力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此展厅重量级文物为秦公镈,也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通高71.5厘米,重达62.5公斤,鼓部有四道飞棱装饰,共56条龙纹和风鸟纹,体现“龙风呈祥”的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镈身上刻有135字铭文,记载了秦襄公至秦武公四代世系,尤其详述了秦襄公“受天命赏宅受国”的史实。</p><p class="ql-block">“秦公铸“就是一部“青铜史书”,它为研究秦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和青铜冶铸技术提供了关键物证。</p> <p class="ql-block">和“秦公镈”同在第三展厅展出的还有国家一级文物——“秦公钟”。它1978年出土于宝鸡太公庙窖藏,共五件,钟体呈合瓦形,南部饰四条小龙,钟体饰顾首龙纹、变形夔纹与风鸟纹,敲击正面和侧面会有不同音高,五件秦公钟构成编钟乐队,还可实现“一钟双音”的复杂演奏从而出现美妙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的主题为智慧之光,它通过青铜器铸造过程,展示了青铜器的工艺智慧与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该展厅的展品涵盖了西周至清代的文物160多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乳钉纹鼎、兽面纹尊、鸟形盖壶等。</p> <p class="ql-block">我从博物院的第一展厅走到第四展厅,然后又回到了第一展厅,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依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其中有酒器,礼器,食器,兵器,还有乐器,它涵盖了当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让我充分领略了青铜器的魅力,更让我对中华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对宝鸡这座城市也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从青铜器博物院出来,沿着台阶往下走,就是宝鸡的陈仓老街了。</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3日于陕西宝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