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氤氲蕴太玄,香魂徘徊易道传

货币文化

<h3>七律·赞《香徘徊》合易理<br> <br>墨韵氤氲蕴太玄,香魂徘徊易道传。<br>水墨虚实施造化,阴阳刚柔运坤乾。<br>静观妙趣生象外,久品清芬溢性天。<br>人岛笔端藏至道,千古风流一画传。<br>  <br>注:此律以“玄、传、乾、天、传”为韵,紧扣《香徘徊》的墨韵特色与《周易》哲思。首联点出画中墨色与香气暗藏《周易》“太玄”之道;颔联“虚实”“刚柔”呼应易理核心,“造化”“坤乾”喻天地运行之妙;颈联写观画之感,“象外”“性天”承续“立象尽意”的传统,将香气升华为品格象征;尾联赞刘人岛笔力,以“至道”“千古”定其艺术与哲思的传世价值。</h3> <h3>《周易》之道与墨韵之香——刘人岛《香徘徊》的哲思解析<br> <br>刘人岛教授的水墨画卷《香徘徊》,单从题名便透着一股空灵幽远的韵味。“香”者,无形无质却能沁人心脾;“徘徊”者,往复流转而不止息。这看似描绘嗅觉与动态的意象,实则暗合《周易》中“阴阳相生”“生生不息”的哲学内核,将传统水墨的意趣与东方古老的宇宙观巧妙融合,值得我们从《周易》的智慧维度深究其妙。<br> <br>一、阴阳相生:虚实之间的气韵流动<br> <br>《周易》以“阴阳”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虚实、动静、显隐的相生相克,构成了世界的平衡与活力。在《香徘徊》中,这种思想体现得尤为鲜明。<br> <br>画面中,墨色的浓淡干湿形成了天然的“阴阳”对比:浓墨勾勒的物象是“实”,是“阳”,如可能隐含的花草枝叶、承香之器,以具体形态锚定视觉焦点;而淡墨晕染的朦胧背景、留白处的虚空,则是“虚”,是“阴”,恰如“香”的无形弥漫。“香”本无形,却因“徘徊”的动态被赋予了生命力——它在虚实之间游走,在阴阳之际流转,正如《周易》中“刚柔相济”的卦象变化,无固定形态却有恒定的运行之道。墨色的“有”与香气的“无”相互依存,共同构建出画面的气韵,恰如《系辞》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形的笔墨是“器”,无形的香气与意境是“道”,二者相生相成,缺一不可。<br> <br>二、生生不息:“徘徊”中的变易之理<br> <br>《周易》的核心精神在于“变”,“生生之谓易”,认为宇宙万物始终处于循环往复的运动之中,“周行而不殆”。“徘徊”一词,正暗合了这种“变易”与“循环”的哲思。<br> <br>香气的“徘徊”,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持续的流动——它或许起于一隅,渐次弥漫,又悄然回溯,在往复中完成一次生命的律动。这恰如《周易》所描绘的自然法则:四季更迭、昼夜交替,无不是循环中的新生。刘人岛以水墨的流动性捕捉这种“徘徊”之态,笔墨的晕染痕迹如同香气的轨迹,看似无序却暗含节奏,仿佛《周易》卦象的爻变,每一次笔墨的叠加都是一次“变爻”,推动着画面意境的生成与深化。这种动态的平衡,既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力,也包含了“地势坤,厚德载物”的包容之量,让“香”的意象超越了感官体验,升华为对宇宙生命力的观照。<br> <br>三、立象尽意:墨香通于“道”的哲思<br> <br>《周易》主张“立象以尽意”,认为卦象是沟通抽象哲理与具体世界的桥梁;而中国水墨画同样追求“意与境偕”,以笔墨之“象”传递超越形质的精神内涵。《香徘徊》中的“香”与“徘徊”,正是这样一种“尽意之象”。<br> <br>“香”可视为“德”的隐喻——如兰之馨、如梅之清,香气的徘徊不散,暗合《周易》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修身之道,是品格与精神的无形彰显;“徘徊”则似“道”的运行——不疾不徐,往复有度,如同《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的智慧,在循环中保持永恒的活力。刘人岛以简约的墨法勾勒意象,不追求对“香”的具象描摹,而是以留白的空灵、墨色的含蓄,引导观者体悟“香”背后的精神境界。这种“得意忘言”的表达,与《周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辩证思维一脉相承,让画作超越了视觉的局限,成为连接个体感悟与宇宙大道的媒介。<br> <br>结语<br>  <br>刘人岛教授的《香徘徊》,以水墨为语,以“香”与“徘徊”为象,将《周易》中阴阳相生、生生不息、立象尽意的哲学智慧融入笔墨之间。它不仅是一幅描绘嗅觉与动态的画作,更是一曲对宇宙规律、生命本质的无声咏叹。观者在墨香氤氲中,既能感受传统水墨的雅致之美,更能体悟东方哲学“道在器中”的深邃——这或许正是《香徘徊》最动人的“余香”所在。</h3> <h3>诗韵墨香通易道——品刘人岛《香徘徊》兼采唐宋元韵<br> <br>刘人岛教授的《香徘徊》,以水墨为舟,载《周易》之哲思,渡观者入“香”之秘境。若以唐诗宋词元曲的韵律为引,便能在墨色流转间听见阴阳相生的吟诵,在香气徘徊处触到生生不息的词牌,让古老的哲学与古典的诗韵在画卷中交响共鸣。<br> <br>一、唐之“空”:阴阳相生藏“有无”,墨痕犹带浩然气<br> <br>唐诗尚“空”,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的虚实相生,写尽“有无之间”的禅意,恰如《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香徘徊》中,浓墨为“有”,是阳刚的骨;留白为“无”,是阴柔的气,墨与白的交织,恰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刚柔相济——孤烟的“直”是阳,长河的“圆”是阴,而“香”的无形徘徊,正是穿梭于“有”“无”之间的“道”。<br> <br>刘长卿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以荷风、竹露的“有”,托出香气的“无”;《香徘徊》亦如是,不画香之形,只以墨色的浓淡晕染,让观者在“空”中自寻香迹。这“无中生有”的笔墨,暗合《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正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以“银河”的虚象写瀑布的实感,让“道”藏于“器”中,与画中“香”藏于墨中,同出一辙。<br> <br>二、宋之“婉”:徘徊往复含“变易”,词牌暗合卦象流<br> <br>宋词尚“婉”,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的循环往复,写尽《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变易之理。“徘徊”二字,本就如词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的缠绵,在往复中藏着永恒的流动。<br> <br>《香徘徊》的墨色晕染,似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醉花阴》)中香炉青烟的轨迹——烟非直线,而是“徘徊”而上,如卦象之爻变,每一次卷曲都是一次“变易”。这动态恰合“生生不息”的易理:正如“无可奈何花落去”是阴消,“似曾相识燕归来”是阳长,香气的“徘徊”亦是如此,时聚时散,时浓时淡,在循环中完成生命的律动。<br> <br>苏轼“香雾空蒙月转廊”(《海棠》)写香气与月色交融的朦胧,与画中墨色的氤氲异曲同工。那“转廊”的月色,是“徘徊”的具象;画中无形的香,是“变易”的抽象,二者都在“动”中守“常”,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藏于宋词的婉约肌理中。<br> <br>三、元之“逸”:立象尽意寄“清魂”,曲韵犹存天地心<br> <br>元曲尚“逸”,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简笔,写尽“立象以尽意”的洒脱,恰如《周易》以卦象载宇宙之理,以简驭繁。《香徘徊》的墨法,便有元曲的“逸”气——不事雕琢,以寥寥数笔勾连“香”之魂,如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以“轻烟”喻无形,与画中“香”的缥缈相映。<br> <br>元好问“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以梅香的“如故”写精神的永恒,恰如《香徘徊》中“香”的徘徊不散——那香气是《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品格象征,在墨色中沉淀为“逸”的风骨。关汉卿“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窦娥冤》)的叹惋,藏着“生生不息”的哲思;画中香气的往复,亦是对“反者道之动”的呼应,在“逸”的笔触里,见天地循环的深意。<br> <br>结语:诗易同辉,墨香永恒<br>  <br>从唐诗的“空”到宋词的“婉”,再到元曲的“逸”,千年诗韵与《周易》之道在《香徘徊》中相遇。那墨色的阴阳,是诗中的“有无”;那香气的徘徊,是词中的“变易”;那简笔的意境,是曲中的“逸魂”。刘人岛以水墨为桥,让《周易》的哲学借诗韵流转,让“香”的意象超越感官,成为贯通古今的精神符号——正如诗有尽而意无穷,画有止而香徘徊,易有道而万古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