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行业的“良币”与“劣币”:从“画饼收割”到“价值创造”的分野》

九星一白

<p class="ql-block">最近我收到一条信息:</p><p class="ql-block">“为赚钱,直销已是过去式,不过是绕着圈子牟利,永远活在公司画的大饼里,为何非要在直销产品里打转?毕竟有‘黑心的老板、无良的商家、自私的财会’之说”。</p><p class="ql-block"> 它其实道出了无数直销“难民”的共同心声。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正是因为在直销行业中遭遇了太多只顾短期利益的“黑心老板”。</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精准拿捏了从业者渴望快速成功、急于改变现状的心理,用一个个看似诱人的“大饼”——比如“短期内买车买房”“实现财富自由”等虚幻承诺,将从业者牢牢困在“拉人头—囤货—再拉人头”的恶性循环中。</p><p class="ql-block"> 他们赚得盆满钵满,拿走了最稳妥的利润,却从不在意企业是否有长期稳定发展的根基,一旦捞够了钱便抽身离去,本质上就是一群投机取巧之辈,只懂收割,不谈深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过,直销行业并非全是如此不堪,我们仍需学会区分“良币”与“劣币”,而区分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的核心导向与发展逻辑。</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良币”企业,其决策重心会坚定地向“科研投入”和“产品迭代”倾斜。就像那些怀揣“让天下父母拥有健康未来”愿景的企业,它们会将精力放在通过科研创新降低健康产品成本上,让优质的健康产品惠及更多人;同时积极推动药食同源理念的科学普及,让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需求更好地结合。这样的企业早已超越了单纯追求“商业盈利”的层面,形成了“企业赚钱—投入科研—优化产品—普惠大众”的正向循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践行着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良性模式下,即便存在“直销”模式,且持有正规牌照和经营许可证,它也仅仅是“产品触达用户的渠道”,而非企业的“盈利核心”。</p><p class="ql-block"> 其返利机制会聚焦于“产品推广价值”,比如鼓励真实用户分享使用体验形成口碑传播,以此给予合理回报,而不是以“人头费”为诱饵,诱导从业者盲目拉人加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反观那些“黑心老板”,他们的行事逻辑与实干经营者有着本质区别,本质上就是用虚假承诺收割当下的资源。他们的“画像”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财富路径上,他们擅长将庞氏骗局的逻辑包装成“拉人升级=赚钱”的简单公式,制定看似清晰的层级表,罗列一个个虚假的成功案例,不断给从业者灌输“只要多拉人、多升级,就能实现财富梦想”的理念,让人为了那个虚幻的未来持续投入金钱、时间和人脉。</p><p class="ql-block">- 在产品价值上,产品在他们眼中只是拉人头的道具,往往靠“量子科技”“纳米萃取”等伪科学标签,或是“孝顺父母”“爱自己”等情感溢价来掩盖产品的低价值,盈利核心完全依赖“代理费”“囤货款”,对于产品的真实功效则避而不谈,甚至刻意回避。</p><p class="ql-block">- 在信息环境上,他们会通过密集的洗脑培训、刻意屏蔽负面信息、强调“团队一家人”的圈层认同等方式,为从业者构建一个封闭的信息茧房,让他们只能听到正面声音,逐渐削弱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风险责任上,当模式出现问题、从业者难以盈利时,他们会将责任巧妙转移,要么归咎于“个人不够努力”“信念不够坚定”,要么抱怨“大环境不好”“监管打压创新”,让从业者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PUA的怪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真正的行业深耕者,始终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绝非靠“画饼收割”牟利。像那些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大代表”“五一奖章”等头衔的经营者,这些荣誉并非虚名,本质上是社会对其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的高度认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头衔,意味着其在技术创新、行业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人大代表”肩负着反映行业真实诉求、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责任;“五一奖章”则是对其在劳动创造与社会贡献方面的充分肯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荣誉的背后,往往是长期在生物科研、健康产业领域的深耕细作。比如“研究院院长”“成大生物股东”这样的身份,指向的是对科研的持续投入与对产业的深度参与,而非单纯追求“销售扩张”。这种“专业+责任”的双重背书,与“黑心老板”靠包装话术、拉人头牟利的逻辑有着天壤之别:前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成果转化”和“健康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后者则依赖“层级返利”和“虚假宣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于正规生物企业而言,利润的核心应来自“产品的技术壁垒”,比如SOD复合酶的先进提取工艺、经过临床验证的显著效果等;以及“对健康需求的精准满足”,比如针对中老年人的亚健康问题提供定制化的调理方案等,而非“拉人头的加盟费”“强制囤货的压货利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与“永远生活在公司画的大饼里”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良心企业的“饼”是“可落地的健康改善”和“可验证的科研成果”,是实实在在能让消费者感受到的价值;而黑心老板的“饼”则是“虚幻的层级返利”和“不可持续的拉人头游戏”,终究是镜花水月,难以长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