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北路上的故事(四)戈登堂的前世今生

水木山人

<p class="ql-block">  要说戈登堂,就不能不提天津的英租界,因为戈登堂是当年英租界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所在地。所以,我就先说几句关于租界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租界是指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定的外国人居住区,其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形成了“国中之国”的特殊区域。1845年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设立首个租界,之后列强纷纷效仿,到1914年时,在中国共设立了31处租界。‌‌</p><p class="ql-block"> 天津租界的设立始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率先通过《北京条约》在天津划定租界,法国紧随其后于1861年划定租界。其他国家的租界则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陆续划定,最终形成九国租界的格局,天津成为国内租界最多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天津英租界是九国租界中设立最早、面积最大、发展最繁荣的租界。因与法租界毗邻位于天津紫竹林附近,也被称为“紫竹林租界”。到1945年二战结束,中国正式收回所有租界,天津英国租界自1860年起共存在了八十余年。</p><p class="ql-block"> 下面图片是网上搜来的天津九国租界位置示意图。当时的天津,主要还局限在老城里,可以看到,租界的范围比老城大得多。</p> <p class="ql-block">  戈登堂是天津英租界里最重要的建筑,大约也是天津最有名的近代历史建筑之一。不过,如今现实中的戈登堂已经不存在了。下面这一组照片是网上搜到的戈登堂老照片,可以一睹其当年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老照片是戈登堂的正面照。这张照片拍摄时间应该比较早,因为前面维多利亚公园还是一片没有经过绿化的土地,是维多利亚公园的早期形态。后面展示的老照片中,公园里都植了不少树。</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戈登堂的设计融合了中世纪哥特式古堡风格,主体建筑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对称严谨。戈登堂主体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外墙采用青砖砌筑,门窗采用哥特式尖券,两端设有对称的八角形三层角楼。屋顶为瓦楞屋面,檐口处装饰有雉垛口状女儿墙。一层设有巡捕房、法庭、会议厅、消防队等公共设施,二层为办公区域及辅助空间。戈登堂作为公共活动场所,承担政府办公、司法审判、消防指挥等功能,建筑内部空间布局体现了当时公共建筑的功能性需求。 ‌</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上面介绍中的戈登堂外观特点。</p> <p class="ql-block">  下面简述一下戈登堂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戈登堂建成于1890年,曾是19世纪天津体量最大的建筑物。在1890年-1945年的50多年时间里,戈登堂一直做为英租界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收回了所有外国租界,戈登堂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天津市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这里又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1976年唐山大地震,戈登堂主体建筑严重损毁,1981年被拆除。现在仅存面向解放北路的附楼——原工部局消防队驻地,被称为戈登堂遗址,做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p><p class="ql-block"> 1981年,在戈登堂主体建筑遗址上建起了天津市政府新办公大楼。</p><p class="ql-block"> 2010年,天津市政府新办公大楼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天津丽思卡尔顿酒店,2013年正式开业。</p><p class="ql-block"> 2010年,天津市政府决定在海河南岸复建戈登堂,作为历史文化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三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戈登堂前面有许多树木,还修了路,说明此时的维多利亚公园已经比较像样了。</p> <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的天津,曾被称为冒险家的新大陆。要了解天津这座城市的百年近代史,就要回顾那个年代,而戈登堂见证了这段历史,是一个重要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1860年天津开埠,英租界率先在海河西岸划立。英军工兵上尉乔治·戈登入伍前曾学习建筑工程,规划租界的任务就落在了他身上。在他的笔下,规划了489亩的早期英租界,形成了天津最早的租界区。</p><p class="ql-block"> 戈登堂位于天津英租界维多利亚公园(今解放北园)的北侧,原是马术训练场。由时任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英籍德国人、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提议修建。戈登堂由英国建筑师设计,共投入了32,000两白银。戈登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戈登在开辟和规划英租界方面的贡献。戈登堂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李鸿章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如有朋友想了解更多戈登的传奇经历,可以浏览文后附录<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英国枭雄戈登,洋枪队以外那些少为人知的传奇》</b></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老照片是站在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上拍摄的。照片左侧是戈登堂的正面,右侧是面向维多利亚道的附楼,就是现在还存在的附楼:戈登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戈登堂前面有水面,从布置看,似乎是在举行什么庆典。查询资料可知,戈登堂前确曾有水面。其周边水域属于戈登湖及佩德湖组成的戈登坝水利系统,后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拆除填平。</p> <p class="ql-block">  在网上还搜到一张戈登堂的灯光夜景老照片,甚是少见。</p> <p class="ql-block">  1890年,天津英租界的工部局大楼——戈登堂落成。在落成典礼上,直隶总督李鸿章、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各国驻天津领事和天津道(天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余昌宇、以及轮船招商局经理都应邀参加。在落成典礼上,戈登的巨幅照片,挂在会场的中央。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致辞中盛赞戈登的军事指挥才能,宣布大楼正式开放,并把两把扎着灰、红两色缎带的银钥匙交给了工部局董事长德璀琳。</p><p class="ql-block"> 1892年2月3日,天津英租界当局为李鸿章在戈登堂举办了70岁生日宴会。李鸿章出资在戈登堂里修建了一个舞台,使戈登堂从此又成为英租界一个条件优越的公共娱乐场所,众多政商名流在此进行社交活动。</p> <p class="ql-block">  从下面这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戈登堂前面的维多利亚公园周围有些人围观。这说明当时可能确实不允许普通华人入内。</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两张老照片是网上搜来的、难得见到的“洋娃娃”在维多利亚公园玩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45年二战结束后,收回了英租界,戈登堂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天津市政府所在地。下面照片是网上搜来的,拍的是国民政府期间的戈登堂大门,可以看到大门上方“天津市政府”和下面民国时期的旗子。</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戈登堂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直至1976年唐山大地震,建筑主体损坏,成为危楼。</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来自网上,拍摄的是天津市人民政府时期戈登堂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1981年戈登堂主体建筑被拆除,工部局消防队所在的附楼成了唯一留存部分,做为戈登堂遗址被保护起来。下面几张照片是近几天拍摄的、修缮后的附楼外貌。</p><p class="ql-block"> 由于长期处于空置状态,2025年初,天津市和平区政府启动了戈登堂遗址盘活工作。首先对建筑本体进行了修缮加固,前几天我看到,建筑外观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据说,接下来将进行门窗更新和内部装修工作,预计年内正式对外开放。将由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打造成为集文化展示、艺术交流、拍卖活动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p> <p class="ql-block">  在戈登堂拆除时,戈登堂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被移至解放北园子母亭的母亭前放置。现在已经是三级文物了,受到保护。</p> <p class="ql-block">  1981年,在戈登堂遗址上建起了天津市政府新办公大楼。下面这两张照片是网上搜来的,据拍摄者说,这两张照片是2004年1月28日拍摄的天津市政府新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网上搜来的现存戈登堂附楼照片,远处的大楼就是天津市政府的新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天津市政府新办公大楼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丽思卡尔顿酒店,于2013年建成开业。</p><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张照片是网上搜来的丽思卡尔顿酒店全景照,照片应该是在泰安道五大院二号院临泰安道的楼上拍摄的。我没有机会站在高处拍摄,所以选两张一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我有机会进入丽思卡尔顿酒店内,拍了几张照片。可以看到酒店装修之豪华,不亏人称天津高档酒店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天津市在海河南岸复建了“戈登堂”,因外形不像而饱受诟病。下面两张照片是网上搜来的,拍摄的就是复建的“戈登堂”。</p><p class="ql-block"> 历史建筑因为有历史,所以受到尊重,因为有故事,所以吸引人,并带来经济效益。历史建筑异地复建,一直不被看好,是因为断了历史,少了故事。我觉得,异地复建即使做不到“原汁原味”,至少外形上也要像,否则就不如根据需要建设适用的了。戈登堂的二层楼变成复建的四层,那就不能叫戈登堂了吧。</p> <p class="ql-block">  如今,虽然戈登堂的主体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建筑风格依然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解放北路上的这些历史见证者们,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戈登堂不仅是天津租界历史的实物见证,其建筑风格与功能演变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管理与西方文化交融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美篇号:3415072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附录:</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英国枭雄戈登,洋枪队以外那些少为人知的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原创:睡眠冰室</b></p><p class="ql-block"> 天津著名的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是昔日的英租界,这里有着保留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苑。</p><p class="ql-block"> 在如今的解放北路边有一栋灰色城堡风格建筑的残留部分,那垛口状的屋檐和八角形的塔楼,尤为引人注目。可别小看这座如今淹没在高楼林立中的老楼,它建于1890年,是19世纪天津最大的一座建筑物,曾经是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大楼,叫做戈登堂。</p><p class="ql-block"> 戈登堂是以1885年在苏丹喀土穆阵亡的英国军官查理·乔治·戈登命名的,当年还命名了一条戈登道,就是如今的湖北路其中一段。</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个戈登,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与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一起打败洪秀全,灭亡太平天国的“常胜军”(又称洋枪队)的第三任管带,中学历史课本中那个“恶贯满盈的戈登”。</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什么会在天津五大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此重要的建筑呢?其实戈登与中国的渊源,以及他的传奇经历,远不止洋枪队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 戈登出生于英国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皇家炮兵部队的一名中将。戈登从小就表现出争强好胜,宁折不弯的个性。</p><p class="ql-block"> 他15岁进入皇家军事学校,当时新生常常受到老生欺负。一次晚餐后,一个高年级士官生挡在楼梯口,不让新生通过。戈登二话不说,走上前去,低下头猛撞这家伙腹部,使他一路滚下楼梯,摔出门外,为此戈登险些被学校开除。</p><p class="ql-block"> 1852年戈登从军校毕业,成为皇家工兵部队的少尉军官。两年后,他自告奋勇加入英国远征军到克里米亚参战,在前线冒着被俄军狙击手射杀的危险,测绘俄军的战壕。</p><p class="ql-block">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戈登跟随英军后续部队来到天津。他没能参加沿途的大沽、张家湾和八里桥等战役,但是赶上了10月7日火烧圆明园。</p><p class="ql-block"> 戈登在日记里写到,英法联军 “洗劫之后纵火,以最野蛮的方式毁坏这些最宝贵的财产……每个人都发疯一般地抢劫。”至于他本人在这场劫难中的表现,并没有述及。</p><p class="ql-block"> 这年,戈登还参与了一件对于天津影响深远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12月的一天,英国驻华公使向直隶总督恒福提出,要在天津永久租借一片地,建造领事署以及英国商人住屋和栈房。还没等清政府答复,工兵上尉戈登已经发挥自己专长,开始丈量土地。从紫竹林向南,沿海河西岸几公里的土地,首先被划为英国和法国的租界。</p><p class="ql-block"> 赶走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后,戈登又担当起英租界内道路和街区的规划设计。在他的笔下,489亩中国土地成了天津最早的租界区。也是近代中国7个英租界(上海、天津、镇江、九江、汉口、广州和厦门)中,在上海后第二个设立的。</p><p class="ql-block"> 一年多后,戈登随联军移驻上海,给了这个工兵上尉登上更高的历史舞台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当时,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领兵东征,一路攻城拔寨直指上海。清军根本无力对抗兵势正盛的太平军,上海官绅向驻上海的英法联军求助。然而英法此时对于太平天国持观望中立态度,拒绝出兵干涉。</p><p class="ql-block"> 于是,上海道台吴煦便筹饷募勇。他找到在一艘航行长江的商船上任大副的美国人华尔,从租界里招募了几百名外国流民,组建了一支“洋枪队”。这个华尔在墨西哥和克里米亚打过仗,具备一些近代军事常识。</p><p class="ql-block"> 开始与太平军交锋时,华尔手下这些乌合之众屡遭失败,在攻打青浦时,洋枪队死伤三分之一。华尔在指挥冲锋时身中数弹跌落下马,险些丧命。</p><p class="ql-block"> 洋枪队经过改组,招募大批中国士兵,配备新式武器加以训练,人数也发展至数千人。华尔索性加入了中国籍,还娶了清朝官绅的女儿为妻。清政府下令把洋枪队改名为“常胜军”。此后常胜军和淮军配合,接连攻占了南翔、嘉定、青浦和奉贤等地。</p><p class="ql-block"> 不料常胜军并不能常胜,几个月后,在进攻浙江慈溪时,华尔受重伤在宁波毙命。华尔战死后,由副领队、美国人白齐文继任队长。</p><p class="ql-block"> 白齐文是一个反复无常,蛮横无理的家伙。他打伤清朝官员,被李鸿章拿办撤职。……</p><p class="ql-block"> 1863年3月,戈登在松江接任了洋枪队指挥。他治军严厉,打仗凶狠,据说总是不带任何武器,只拎着一根文明棍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让太平军吃了不少苦头。</p><p class="ql-block"> 戈登任职期间,最为出名的是他在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中的发飙举动。</p><p class="ql-block"> 清军将苏州城包围后始终不能攻克。这时守城的太平军纳王郜永宽等八员大将与主将谭绍光一直不和,加上对出路失去希望,他们向清廷联系投降。李鸿章得知后大喜过望,派遣太平军降将、总兵程学启与郜永宽秘密联络。</p><p class="ql-block"> 双方在苏州城外的阳澄湖上密商投降事宜。戈登也被请去参加了,他不参与谈判,只是由他出面担保,保证郜永宽等太平军官兵投降后的安全。程学启发誓不杀降将,答应事成后给降将们相应官职,还和郜永宽结为兄弟。</p><p class="ql-block"> 两天后,郜永宽等太平军八王密谋杀害了谭绍光,将他的头颅割下送到清军营中。并对谭绍光的部下大肆捕杀。</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李鸿章设下宴席,邀请郜永宽等出城赴宴。八王欣然前往,却不知这是一场夺命的鸿门宴。席间,李鸿章推托有公务退出。刀斧手随后涌出,取了八王们的首级。清军入城后大肆屠杀,大约2万多太平军死于非命。这就是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p><p class="ql-block"> 洋鬼子戈登听说此事后,大吃一惊,他责骂李鸿章背信弃义,是蓄谋而为。认为自己为太平军作保,深受欺骗和侮辱,失信事件破坏了契约精神,严重损坏了他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戈登竟然提着枪到处寻找李鸿章,要和他决斗以挽回自己的名誉。还留下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辞职,不然他就率领常胜军攻打淮军,把苏州还给太平军。</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只好一面声明杀降和戈登无关,一面请朝廷重赏戈登一万两白银,同治皇帝赐给黄马褂,授与戈登提督的官衔,一场风波才算平息。后来随着清军攻克常州,太平军大势已去,常胜军也在昆山解散。</p><p class="ql-block"> 戈登回到了英国,被提升为中校,女王册封他为勋爵。1874年初戈登到达埃及,在那里成为埃及军队的上校。1876年他成为全苏丹的总督,直到3年后辞职。</p><p class="ql-block"> 戈登后来又来到过中国,那是应李鸿章邀请来参议拒绝中俄《里瓦几亚条约》的事情,想利用他的影响力来确保中国不再因伊犁河谷与俄军开战。</p><p class="ql-block"> 1879年,中国驻俄公使崇厚未经清政府批准,同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将伊犁南境的帖克斯河流域和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沙俄。消息传来,朝野大哗。主战派意见在朝廷成为主流,中俄之战一触即发。</p><p class="ql-block"> 戈登来到北京后,在与主战派大臣们会面时,指出当时情况下与俄国开战是愚蠢的。后来,清廷采取了折中办法,将崇厚治罪,另派驻英公使赴俄谈判,同俄国签订《中俄改订条约》,终使伊犁等地和平回归中国版图。</p><p class="ql-block"> 戈登最后是死在苏丹的,死得还很惨烈。</p><p class="ql-block"> 当初戈登去苏丹当总督时,苏丹是在埃及的统治之下,而埃及又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附庸。英国为了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也在控制埃及政局。</p><p class="ql-block"> 戈登先是出任苏丹赤道省总督,两年以后当上整个苏丹的总督。他在苏丹的六年间,致力于打击奴隶贸易,修筑道路和桥梁。为此,他骑着骆驼走遍整个苏丹。可是戈登一厢情愿的辛苦和努力却是徒劳的,奴隶贸易的巨大市场需求,使他无法改变那里的状况。</p><p class="ql-block"> 戈登辞职后不久,苏丹出了一个反抗英埃统治的人物马赫迪。他号召苏丹人驱逐土耳其人,争取民族独立。起义军身穿粗棉布做成的白袍,以长矛和弯刀为武器,组成一支充满狂热的军队。</p><p class="ql-block"> 埃及政府派出一支部队前去镇压。结果一万名埃及军遭到马赫迪军队的伏击,全军覆灭。1884年,戈登临危受命,再次来到苏丹,他接受的任务是组织埃及公职人员撤离苏丹。可是生性好胜的戈登来到苏丹后,却不顾使命,联络上当地豪强佐拜尔,企图剿灭马赫迪。</p><p class="ql-block"> 戈登抵达喀土穆一个月后,马赫迪军队就把喀土穆团团包围起来,切断了戈登和外界的联系。消息传到英国,引起公众极大关注。维多利亚女王也为戈登的安危担忧,她要求国防大臣一定要设法解救。</p><p class="ql-block"> 可是首相格拉斯通却不愿让英国卷入旷日持久的战乱,拒不发兵。四个月后,在国防大臣哈廷顿爵士的催逼下,才在埃及组织远征军慢吞吞向苏丹进军。</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喀土穆被围困后,尼罗河水道依然畅通,戈登完全可以乘汽船撤出。可是冒险家戈登却坚持不退,加强城防等待援兵到来。他顽固地认为临阵脱逃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戈登在他的总督府房顶上架起望远镜,每天都花上几个小时眺望不见踪影的援军,望眼欲穿。</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1月,马赫迪大军对喀土穆发起总攻。几个小时后喀土穆就陷落了,城中四万军民几乎被屠杀殆尽。</p><p class="ql-block"> 马赫迪士兵冲进总督府,发现戈登身着将军制服,手持指挥刀,站在楼梯上等着他们。对峙了几分钟后,一个马赫迪头领向戈登用力投掷出手中的长矛,穿入他的胸膛。</p><p class="ql-block"> 戈登一脸的轻蔑,身体晃动了一下。接着又有两支长矛刺中戈登,他这才倒下。马赫迪士兵一涌而上,刀斧齐下。兴奋的士兵用长矛挑起戈登的头颅去请功。两天后,英国援军抵达喀土穆,为时已晚。</p><p class="ql-block"> 戈登死后,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到他家中慰问,清廷也专门派人前去吊唁。天津的戈登堂建成后,在落成典礼上,会场的中央挂着租界设计者戈登的巨幅照片。李鸿章在讲话中,对曾经共事的戈登表示“深切地悼惜”。</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那支刺死戈登的长矛,那是当年苏丹赠送的礼物。而大清皇帝赐给戈登的那件黄马褂,则存放在苏丹的哈里发博物馆中,也有人说存放在英国的戈登纪念馆中。</p><p class="ql-block"> 在英国人的历史中,戈登是“英雄中的英雄”,维多利亚时代的楷模。对于戈登的截然相反的评价,其实正是反映了这个人的不同侧面。不管怎样,戈登绝对可以算得上一个世界级的传奇人物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美篇号:3415072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