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卫灵公的人生交集

温州孔庙,龙湾孔子文化研究中心

<p class="ql-block">卫灵公是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幼年(据说是五岁)继位,在位四十二年。当时已进入春秋乱世晚期,卫国外有晋、楚两霸相争的挤压,内有权贵家族叛乱的隐患。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卫灵公能够重用贤才,内平叛乱,外和诸侯,虽然也做过不少昏聩之事,整体还算是一个有为之君。按照《史记》、《左传》等记载,孔子在鲁昭公十三年离开鲁国到达卫国,已经是卫灵公三十八年,距离卫灵公去世已不足五年。孔子与卫灵公的人生交集,主要在其周游列国的前五年内,而这期间孔子在卫国待了两年左右,经历了三进三出。一、孔子初入卫国《论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应该是孔子刚进入卫国,对卫国的初步印象是“人口众多”,也蕴含了对卫国社会安定的基本认可。孔子对卫国政治的进一步想法是要先“富之”、再“教之”,可见孔子是很希望在卫国能继续从政的。《史记》记载,(鲁定公十三年)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史记》说孔子入卫后“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可能有误。孟子说孔子初到卫国时入住的是颜雠由家,“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更可信。孔子与卫灵公初次见面时,孔子五十五岁,卫灵公四十三岁。两人见面是卫灵公宠臣弥子瑕引荐的,还是籧伯玉或者颜雠由引荐的?我们不知道,弥子瑕可能性大。卫灵公以尊贤用贤著称,因为孔子授徒讲学早已声名远播,在鲁国从政也是轰轰烈烈,夹谷会盟更让人刮目相看,所以一见面就给了孔子很高的待遇。除了“奉粟六万”以外,应该还包括“从大夫”的资格,但没给他实职,只相当于顾问。卫灵公没有重用孔子,大概心里对孔子在鲁国政坛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是有顾虑的,怕孔子搞乱了卫国的政治局面。后来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就派人带兵在孔子住处来回晃悠,逼着孔子离开了卫国,初入卫国只住了十个月。</p> <p class="ql-block">二、孔子再入卫国《史记》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 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孔子离开卫国就遭遇了周游列国的第一次劫难——匡城被围,差点死在那里。好不容易脱险,大概众弟子心有余悸,觉得还不如在卫国安全,所以又返回卫国。这次入住的是籧伯玉家,而籧伯玉已经九十岁了。有籧伯玉的担保,卫灵公才相信孔子在卫国不会作乱。孔子还是想在卫国从政,所以才有见卫灵公夫人南子的事。子路对这事很不满意,应该不仅是担心孔子名声受影响,而是通过卫灵公夫进入政坛,显然不是孔子一直讲给弟子们的“正道”。而孔子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与南子见面,大概也是“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与南子的见面,让孔子能再次与卫灵公见面,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卫灵公显然没有重用孔子的意思,所以“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不尊重、冷落的意思很明显。所以孔子选择再次离开卫国,这次住了一个多月。三、孔子三入卫国《史记》记载,(鲁哀公二年)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孔子在第二次离开卫国大约不足两年,又第三次进入卫国。为什么又回卫国?史书上没写,大家只能猜。卫灵公这次对孔子归来“喜,郊迎”,与前面的冷淡相比态度明显改观。不过也仅限于态度,还是没把孔子的建议落实到行动上。《史记》记载,(鲁哀公二年)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孔子与卫灵公,一个信奉仁义,一个信奉权谋,只能是维持表面和气,终究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孔子选择第三次离开,这次居住时间大概也不超过一年。《论语》记载,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卫灵公比孔子小十二岁,当时不过四十六岁,这里竟说“灵公老”?灵公只是在位时间长而已,大约不好意思直接说灵公昏庸吧。结果是一样的,孔子都因不受重用离开了。四、卫灵公去世之后卫灵公四十七岁就死了,大约他也没想到自己会死那么早。卫国进入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时代,期间发生了卫出公的父亲与卫出公争位的事,导致卫国从此走向衰败。卫灵公死后,孔子又第四次回到卫国,由此才有了子路与孔子的一段对话:《论语》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认为卫国当时最紧要的政治就是要“正名”,原因就是卫灵公晚年犯错误,没处理好继承人问题,把卫国的政治基础——名分给搞乱了。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仍然批评卫灵公的昏庸无道。不过卫灵公虽然不重用自己,孔子也承认他能够重用贤能的人: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 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积土</p><p class="ql-block">亲亲仁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