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林江夏文痴的美篇

汤建林江夏文痴

<p class="ql-block">盘龙城原名叫夏口</p><p class="ql-block">20250628</p><p class="ql-block">盘龙城是武汉城市的根,夏口是武汉文化的魂。众里寻它千百度,原来它们同处在一城。追根溯源方透视,盘龙城的原名应当就叫夏口城。</p><p class="ql-block">人言道:夏口历史有定论,信口雌黄何凭证。君不知:夏口见诸于史籍,只是学者之间借文做学问。</p><p class="ql-block">《水经注》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又有人写道 “自堵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 杜预(222-285)曰:汉水曲入江,即夏口矣。”还有人写道“堵口以下的沔水也兼称夏水,其汇入长江处被称为夏口。 “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 </p><p class="ql-block">由以上资料来看,夏口一词的出现,并不是某一处地名专指,是从“夏汭”一词引申而来。为什么要如此引申确定地名,源于东汉末年学者应邵的学术成果。应劭在注释《汉书》时对 “江夏”所作的注释,《汉书・地理志》“江夏郡” 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 </p><p class="ql-block">那么,是先有“江夏”还是先有“夏口”,到底是为了“江夏”而“夏口”,还是“夏口”早就有。这里只就“夏口”谈夏口,“江夏”一词另外探讨。</p><p class="ql-block">“夏口”早就有,而是不是指夏水的入长江口,那就得另当别论。从石家河考古遗址来看,在大禹治水或者是“禹攻三苗”,夏文化进入长江流域之际,汉水进入长江的地方是云梦泽,汉水与长江在此时此地,是没有专用河道的。即便是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第一次见之于文字的“江夏”一词时,不管是汉水在这一段是叫“沧浪之水”还是叫“夏水”它们的入江口都是不确定的,(见《地缘看三国》165页)在明代汉水改道,形成汉口之前,汉水入长江口都是游离的。</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黄祖守江夏驻夏口,在汉阳大别山(现在的龟山)下修筑夏口城,孙权取代了黄祖之后,就将城移到长江之南,建设夏口督城。(今武昌建城之年,也是黄鹤楼的前身。)</p><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夏口一词,专指汉水入长江口之说,值得商榷。那么,盘龙城的原名应当叫“夏口”又有什么依据。</p><p class="ql-block">盘龙城是夏代晚期至商代早中期的大型聚落遗址,这是定论。有城,有大型建筑遗址,有大型贵族墓葬出土的文物实证。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夏文化特征的器物“玉璋”,这是权利的象征。由此可以证明,这里曾经是夏代在长江中游的都邑性遗址。专家学者考证,云梦泽石家河遗址从五千九百年到三千八百年,它的断层时间,与史籍记载的“禹攻三苗”的历史事件相吻合。这就确立了盘龙城在长江中游施行夏行政权力的地位。那为什么是“夏口”呢?</p><p class="ql-block">汉水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因为汉水的云梦泽一线又名夏水,夏水入长江处叫夏口。这是东汉末年学者应邵的定论,也是千年以来的共识。无须猜测,汉水之名取自其源于汉中,在汉中之前叫什么,没有史书记载,夏水因为夏季才是一条河流,因此取名夏水,那在此之前,它叫什么也没有史书记载。如果说夏水是人们进入这片土地进行开发,以适应人类的繁衍生息的需要之后而取的名字。最早进入云梦泽地区的是石家河人和屈家岭人,那个时代,云梦泽的淤积程度是否将江河分开,也没有文字记载,而根据古人的命名习惯,以自己族人对繁衍生息的地方打上自己的印记是常用手法。石家河人和屈家岭人将此地命名叫什么无法考证,“禹攻三苗”取代石家河人和屈家岭人对此地进行管理的夏人,进入江淮流域,早于汉代一千多年,不可能不在此地留下自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孤证不立,正好在二十一世纪,随州曾侯与墓出土的钟的铭文,给人提供了另一个思路。这个铭文,记录了曾国的建国历程,阐述了周武王分封曾国寄予的期望,其中重要的使命是保障随枣走廊将长江中游铜矿资源输送中原战略通道的安全。在铭文中,周武王认为曾侯履行使命的一个有利条件是“临有江夏”。在这里,这个“江夏”不是指的地名,而是指一股力量,是一股可以依靠的力量,就是秉承夏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繁衍生息的族群。依照古人不以族群划分人群的习惯,可以称之为“江夏人”,据史书记载,楚国进入中原的战略要冲,南襄盆地的交接关口,建了一道方城,依据的基础就是“夏道”,一条夏人当年由中原走向长江中游的通道。</p><p class="ql-block">夏道对于盘龙城原名应当叫“夏口”,又起到什么作用呢?“口”在汉文字里,有地理方位的义项,就像“走西口”,夏道是夏人走向长江的起点,那么,他长江的管理中心,是不是应当为“夏口”呢!“禹攻三苗”之后,石家河文化嘎然而止,只能够说明在长江中游有一个更大的管理中心代替了他,这个中心就是“夏口”今天的盘龙城。就像是“江夏”一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长达千余年的游离不定,夏口一词花落谁家,至今也没有确切的定论。</p><p class="ql-block">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夏口是武汉文化之魂。而夏口一词所承载的文化之重,却是江夏一词所赋予的。江夏一词的历史底蕴,深刻内涵,时代意义,另文探讨。</p><p class="ql-block">一家之言,仅供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