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在美国建党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儿 由于尊严被川普狠狠地踩在地板上摩擦,马斯克愤而宣布创建“美国党”。<br> 他的短期目标是:能够在参议院获得2到3个席位,在众议院获得8到10个席位,从而成为民主、共和两党竞相争夺的关键少数派。<br> 他的长期目标,是成为关键的第三党,打破美国政坛驴象之争的固有格局。<br> 有人不禁会问,马斯克创建的这个“美国党”有戏吗?<br> 其实,大家最大的疑问就是,美国两党制根深蒂固,哪是他一个局外人能撼动的?他连自己建的“政府效率部”都搞不定,最终不得不拎包走人,还指望有这样的政治能力去建个政党,去影响美国政坛?<br> 别急,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br> 自从6月5日,马斯克首次提出要建立新党时,就立刻引起了无数民众的关注,其中有563万人参与了意向投票,其中支持票竟然达到了80.4%。<br> 接着,在7月4日进行的第二次投票中,虽然数据并没有那么高,降到了65.4%,但也是基于参与人数的增加,参与投票的人数一下子增加了124.9万。<br> 另外,盖洛普的数据更是令人心碎,一共有69%的独立选民都盼着新政党的出现,这让川普们始料未及。<br> 说到对美国政坛的影响力,马斯克也考虑到了。所以,他将自己的初步目标聚焦于两三个参议员席位选区和十个左右的众议院选区,做能够决定政策的关键少数。想想刚刚通过的“大美丽法案”,如果不是副总托万斯关键的一票,那就是50对50的平局。即使是在共和党人数更优的众议院,赞成票也仅仅多出了四票而已。假设这时候参议院里再多一个属于第三党的反对者,那马斯克深恶痛绝的“大美丽法案”能否通过还真说不好。但前提就是,马斯克真的能够得偿所愿,取得关键少数党的地位,否则一切免谈!不过话说回来,仰仗老马巨大的财力和影响力,以及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事风格,他的理想能否实现还真不好说。<br> 在美国历史上,其实从来不缺第三党。甚至连“美国党”(American Party)这个名字都已经不新鲜了。只不过,这些党最终的命运,几乎都一样: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吞并,即使活着也没有任何存在感。<br> 最早的“美国党”(American Party),又叫“无知党”(Know Nothing Party),成立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建立在相信“天主教移民意图控制美国”这一阴谋论之上的政党。正如其旗帜上所写的:“本土美国人们,警惕外来影响!”该党和当代的共和党类似,反对移民,坚持保守主义和传统价值,坚持第三方立场。该党在19世纪50年代曾达到巅峰,不仅拥有5个参议院席位和50多个众议院席位,也吸引了很多主流政客纷纷加入。美国第13任总统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在1856年的总统大选中,还代表“美国党”参选,并且赢得了20%的普选票和8张选举人票。该党的影响力可谓是如日中天,但后来还是和历史上的其他美国第三党一样,在短暂的成功后迅速消散,其中的成员或是加入别的政党,或是彻底成为路人。<br> <i>“美国党”(American Party)党旗。</i> <i>美国第13任总统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i><div><i><br></i></div><div> 离我们最近的“美国党”是1969年成立的,前身是著名政客乔治·华莱士(George Wallace)的“美国独立党”(American Independent Party)。乔治·华莱士本是坚持种族隔离制度的民主党政客,但随着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支持民权运动,反对种族隔离,他的立场越发难以在现有两党中找到支持。于是华莱士在1968年大选中以“美国独立党”的名义代表第三党参选,吸引了大量南方白人的支持,并成功赢得了好几个南方州共计46张选举人票。<br> 大选过后,华莱士自知第三党路线成功无望,他自己也回归了民主党。<br></div> <i>乔治·华莱士(George Wallace)</i> 美国虽然是民主党、共和党(包括两党前身)轮流执政的国家,但并非只有这两个党。据专门研究美国政治及选举的网站“选票百科”(Ballotpedia)统计,截至2015年4月,一共有39个政党在50个州及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有自己的代表,并成为州一级的选举候选人。按各州不同的法律规定,要想让本党候选人的名字列在州及全国选举选票上,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阿肯色州要求政党在最近的州长或总统选举中至少赢得3%的选票,才有资格在下一次选举时,将候选人的名字列在选票上。因此,这39个有资格将本党候选人名字列入选票的是属于有一定规模的政党,其中影响力及规模较大的有绿党(Green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自由党(Libertarian Party)、宪法党(Constitution Party)。除了这39个政党外,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政党,按维基百科的初步统计,约有一百多个(具体数字远远不止此数)。<br> 上世纪九十年代,《纽约时报》曾报道了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郡一个社区居民组党的事。1994年,居住在威灵顿的三名居民约翰·巴顿、阿兰·圣路易斯和约翰·刘易斯在一起聊天时,发现他们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党派,但在社区议题上却有共同的观点,而民主党、共和党却对社区议题也没有明确的主张,因此他们决定成立自己的政党。于是便在1995年成立了“前哨党”(A Sentinel Party)。前哨党的宗旨是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地方政治。前哨党对于党员的要求是:愿意放弃几个晚上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区服务。在当年的选举中,前哨党的12个候选人就当选为市政厅议员,从那以后,该党就主导了威灵顿政府。<br><div> 在美国,结社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组党属于结社的一部分,因此组建新党也是受法律保护的。即便如此,但筹建、登记、完成法律手续非一日之功(手续并不复杂),而且各州、各地法律不同,规定各异,因此,除非有坚定的信念及明确的政治诉求,一般人是不会轻易组建新党的,既没有足够的时间及精力,也需要一定的财力做后盾。</div> 马斯克搞新党会有什么样的结局,现在下结论有点为时尚早。不过,按照美国的历史经验,或许有以下几种案例可供参考:<br> 案例1、一飞冲天型。(代表人物,托马斯·杰斐逊)<br> 美国历史上创建政党最成功的人物,非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莫属。此人打天下时,就是华盛顿的左膀右臂。等到坐天下时,他又创建了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党——民主共和党。而且他还是党派斗争的高手,活着的时候搞定了华盛顿在内的所有政坛大佬,死后又和华盛顿一起上了总统山。放眼美国历史,能和杰斐逊比拼政治手腕的人,大概也只有富兰克林·罗斯福了。<br> <i>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i><div><i><br></i></div><div> 案例2、悲惨型。(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br> 200多年前,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和杰斐逊一样,都是华盛顿的左膀右臂,而且,汉密尔顿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金融之父”的头衔,听起来是不是很拉风?他创建了联邦党,对美国影响巨大。然而很遗憾,他在党争中败给了杰斐逊,本人也在决斗中被副总统伯尔所杀,相当悲催。<br></div> <i>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i><div><br></div><div> 案例3、功亏一篑型。(代表人物:西奥多.罗斯福)<br> 百年之前的美国,曾经有一位总统,带领美国从陆权走向海权,从美洲土鳖走向全世界,他就是老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当初他的威望很高,退位之后因为对美国政策不满,便出来组建第三党。他的人气很高,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还遭遇过枪击的戏码(因子弹打在怀表上而死里逃生)。尽管如此,最后仍然功亏一篑。失败后的老罗斯福,只好回家打猎写书去了。<br></div> <i>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i><div><br></div><div> 对比上面的政坛大佬,可以肯定地说,马斯克搞“美国党”不能说没有成功的机会,应该说概率很小,但马斯克这个举动意义非凡,这一点毋庸置疑。</div> (孙殿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