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多重解读

高海平

<p class="ql-block"> 诗歌的多重解读</p><p class="ql-block"> 高海平/文</p><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很高兴参加赵建雄的诗歌分享会。我是一个不写诗的人(偶尔写几首,也属于门外汉水平),但是喜欢和诗人交朋友,常常混迹于诗人中间,喝酒、吹牛,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赵建雄是一个做事很细心的人,也是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有一次,某单位诚信失守,大面积欠作家的稿酬不给。作为山西文学院的工作者,赵建雄和他的同事们主动出击,多方协调,使出浑身解数,最后终于为作家们讨回了公道。我就是其中受益者,所以非常感谢赵建雄。</p> <p class="ql-block">  赵建雄在诗集《时间的暗伤》后记中写道:“写诗是一件痛苦的事”,写散文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我深有同感。写作的过程是痛苦的,作品一旦完成愉悦便占据上风,最终的结果是快乐的,就像女人分娩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是写散文的。不管是写散文,还是写诗,有一个共同点,所要描写的事物都是自己有感而发,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至少在自己的眼里是唯一的。这种唯一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效果。比如说,某某作品被中小学的语文试卷采用了。出题的专家们对你的某某作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提问,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正确解读。好多作家(诗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作家(诗人)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出题专家如此刁钻的提问,往往一头雾水。因为他(她)创作时并没有想这么多,也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但是到了出题专家手里,却能一二三地列出那么多的问题考学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作家(诗人)的作品具备了多种解读的可能,而且这种解读还符合逻辑,从而达到共鸣,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作品的成功。我把这种作品称为六边形或者多边形作品。</p> <p class="ql-block">  赵建雄的诗集《时间的暗伤》里面有很多作品具备了六边形或者多边形的特点,也就是具备了优秀诗歌的魅力。《时间的暗伤》是赵建雄出版的第三部诗集,艺术风格已经完全摆脱了当初那种吟风弄月的小情调,进入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度思考。能提出“时间的暗伤”这样的命题,正是他由清浅走向深沉,由表象走向抽象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当然,他不是从抽象到抽象、从哲学到哲学的那种写作方式,而是从具象入手进入抽象,从生活实际出发,最后上升到哲学高度。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以及艺术审美需求。</p><p class="ql-block"> 诗歌是一种思维极度跳跃的语言艺术。每一句和每一句之间往往存在鸿沟,有的人的思维能够跨越过去,有的人的思维无法逾越。跨越过去的就会说这首诗好,跨越不过去就会否定。这是诗歌的特性,也是诗人写作时故意留下的盲区,或者是无人区。总有勇敢者喜欢挑战无人区,进入这一区域的人自然会发现大美和大惊喜,进不去的人只能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暗伤》中,某些诗篇着实让年轻人的青春撞了一下腰,让中年人的心受了暗伤,让老年人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是《时间的暗伤》留给不同人群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7.11下午</p><p class="ql-block"> 于太原路过书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