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刘公岛

曙光初照

<p class="ql-block">暑假开始,俩神兽出笼。跟着儿子一家来了山东。青岛一天,高密老家一天,威海五天。刘公岛是必去的。奈何五口人有三口在闹肚子。可能是中暑,更有可能是水土不服。老革命只好独自前往。</p> <p class="ql-block">倚老卖老,极尽详细的询问。服务人员给我拿了一张图,把我要走的景点都标注上,还告诉我先看哪边后看哪边不走冤枉路。</p><p class="ql-block">60岁以上老人船票38元(往返),退役军人优待证70元。还是老人票吧。</p> <p class="ql-block">先乘交通船上岛。海鸥(请叫我军舰鸟)绕着船舷飞。特别想高歌一曲,想不到合适的歌词。</p> <p class="ql-block">船将靠岸。乍看是条船,实际是刘公岛固定的码头。</p> <p class="ql-block">这里应该是以前的栈桥。</p> <p class="ql-block">刘公岛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b>海军公所</b> 清代北洋水师衙门。建于1887年。占地面积17000㎡。房屋70余间。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正规化海军的指挥机构。</p> <p class="ql-block">从西辕门出去不远,是丁汝昌寓所。</p> <p class="ql-block">海军公所有三进院落,第一进正厅为礼仪厅,接圣旨和接待朝廷官员。</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正厅为议事厅。突然想起一句话,“什么人在二堂喧哗?” 主厅北墙,展示了北洋水师所有军舰。吨位最大的是定远舰,总排水量7355吨,为北洋舰队旗舰。跑的最快的是致远舰,航速达18.5节,约合34公里/小时。</p><p class="ql-block">1海里等于1.852公里,因此‌1节=1.852公里/小时‌。</p><p class="ql-block">定远舰重伤搁浅后被管带刘步蟾炸毁,致远舰在邓世昌率领追击日舰时被鱼雷炸沉。“来远号”(管带为邱宝仁)、“靖远号”(管带为叶祖圭)、“威远号”被日本鱼雷艇击沉。1895年2月17日清晨,在威海卫港,“平远”号与另外九艘被困的清军舰艇一同向日军递交了降书。</p> <p class="ql-block">院中建有地下储水池,收集雪水雨水。水池中构筑了两层桥券式跌槽过滤设备,可以对淡水作简单处理。在地面上留有4个提水口供人员取水。用于日常吃用。</p> <p class="ql-block">单说一下致远舰:于1885年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1886年下水,1887年服役。其姊妹舰为靖远号,同期德国建造的经远、来远号共同构成北洋水师后期主力。‌‌</p><p class="ql-block">舰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试航时曾达23节),续航力6000海里/10节。</p><p class="ql-block">‌武器装备‌:主炮:舰首双联装、舰尾单装210毫米克虏伯炮各1门。副炮:150毫米炮2门、57毫米速射炮8门。鱼雷:457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p><p class="ql-block">‌防护设计‌:采用穹甲结构(厚50.8~101毫米),水线带无装甲,依赖煤舱防御。‌‌</p><p class="ql-block">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在弹药耗尽、舰体严重受损后,管带邓世昌下令撞向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原误传为吉野号),意图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246名官兵殉国。清末书画家高邕为其题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主厅供奉着妈祖娘娘和龙王。皆因水师成员中广东福建籍居多。院中展示为定远舰之锚。</p><p class="ql-block">在海军公所内,因当时跟上个小讲解员蹭听不敢落后半步,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进院落中陈设记忆恐有偏差。</span></p> <p class="ql-block"><b>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b>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率鲁迅美术学院团队设计。该馆于2005年3月启动建设,2008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内部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真贵文物300余件,辅助展品100多套以及大量油画和雕塑。展厅内光线较暗,给人以身在船舱的感觉,顶部以船舷围栏雕塑环绕。</p> <p class="ql-block">一说人像为北洋水师将士,一说为邓世昌。展览中有一幅不算新的国画是邓世昌如此形象。黑色部分是大型雕塑《海魂》,似定远舰残骸。船头高高翘起刺向青天。寓意着不屈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刘公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四月份都会迎来中小学生参观。</p> <p class="ql-block">中日甲午战争‌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束,赔了两万万两白银。打了8个月。</p><p class="ql-block">1894年2月,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清政府派兵镇压,日本以此为借口增兵朝鲜并占领仁川和汉城。‌‌1894年9月平壤战役:清军败退,日军占领平壤。‌‌‌‌1894年9月17日黄海战役:北洋水师虽英勇抵抗但损失惨重,丁汝昌率舰队退守威海卫。‌‌‌‌1894年底至次年初,日军攻占旅顺、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打一仗败一仗。朝廷腐败,官员贪没,军队懈怠,大势已去,无力回天。</p><p class="ql-block">再次看着中朝日地图,心中恨恨!<b>抗美援朝之战,非打不可!</b></p> <p class="ql-block"><b>邓大人</b>。只言片语难以表达,我就不介绍了。我拍的照片角度不好,从网上找了张相同的。似乎也只有这一张。</p> <p class="ql-block">萨镇冰(1857-1952)是清朝至民国的海军将领,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曾参与中法马江海战、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曾任“康济号”管带。晚年支持抗美援朝,是近代中国海军发展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朝元老,活了95岁。</span></p> <p class="ql-block">《七子之歌·威海卫》是现代诗人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爱国组诗,收录于《七子之歌》系列作品。</p><p class="ql-block">闻一多词,刘荣曲。</p> <p class="ql-block"><b>定远舰</b> 曾在历史上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此为根据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的历史资料,按1:1复制。</p> <p class="ql-block">定远舰主炮塔</p> <p class="ql-block">定远舰是清政府为应对日本海军威胁,<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费近170万两白银向德国订造的一艘战列舰。</span>于1881年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一等铁甲舰,与姊妹舰镇远号共同构成北洋水师核心战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3年11月28日下水,</span>1885年归国服役。舰体全长94.5米,宽18米,满载排水量7670吨,采用铁甲堡式防护,水线装甲厚达355毫米,核心区域由钢面铁甲全面包裹。‌‌动力系统‌:配备2台蒸汽机与8座燃煤锅炉,功率6200马力,航速14.5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武器装备‌:主炮为4门305毫米克虏伯巨炮(双联装炮塔),辅以2门150毫米副炮及鱼雷发射管,主炮单发弹重32吨,射程10公里。‌‌</p><p class="ql-block">二舰为甲午战争初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内日军海军集中打击的对象,二舰中弹极多,但因其铁甲坚固而只受一般破损,俱未失去战斗力。后来北洋水师退入威海卫以自保,1895年2月4日,日军鱼雷艇偷袭威海卫,以鱼雷击中定远左舷。清军将定远移至浅滩搁浅,当作炮台使用。2月9日,陆上之日军占领威海卫附近的清军炮台,以岸炮击伤定远。10日,管带(船长)刘步蟾下令炸毁定远号以免资敌。定远号沉没后刘步蟾亦自杀殉国。甲午战后,定远舰被日军大肆拆卸,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剩余残骸沉于海底。</p><p class="ql-block">镇远号则因触礁受损,最后投降编入日本海军。</p><p class="ql-block">定远舰,是当时世界海军中罕见的大型铁甲舰,其装甲厚,吨位大,炮火重,利于防御,号称“第一铁舰”。该舰由德国伏尔锵造船厂制造,</p> <p class="ql-block">中午点了一份鲅鱼饺子,大约20个。吃了十二个,不敢多吃,怕肚子不舒服。</p> <p class="ql-block">买了一张2号线电瓶车票。成人80元,老人55元。1号线是往返东西,2号线是环岛。其实从东泓炮台上车到公所后炮台一直不停车,途径观海台、听涛崖、望月湾,路上没有行人,也没人要求停下来看看。路上有梅花鹿出没,司机停下来让大家坐在车上拍照。</p> <p class="ql-block"><b>东泓炮台</b> 岛上有迹可循咯的四处炮台:东泓炮台、旗顶山炮台、公所后炮台(复建体验馆)、黄岛炮台(军事设施)。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经多方论证,按照原炮1:1的比例设计,成功地复制了一门240毫米口径德国克虏伯大炮,安放在原炮位。</p> <p class="ql-block">炮台坐落于刘公岛最东端,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威海市遥遥相望。1890年由北洋海军聘请德国工程师汉纳根设计建造,</span>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1年正式投入使用。‌‌‌‌炮台分地面和地下两部分。</span>地上炮位‌:配备14门火炮,包括2门240毫米克虏伯大炮、2门120毫米平射炮、6门75毫米行营炮和4门速射炮,<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刘公岛六座炮台中火力最强的一座。其中240毫米口径大炮,为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炮身长840厘米、有效射程达6000米、炮口最大仰角22度、俯角5度、可全周射击,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后膛来复线式大炮。炮台火力可覆盖刘公岛东海面与南北两海口,并与日岛及威海湾南帮炮台形成交叉火力,共同封锁威海湾南口。</span>地下设施‌:兵舍11间,可容纳500名士兵,通风设计合理。‌‌弹药库与坑道系统全长430米,采用花岗岩砌筑,连接炮台与掩体,确保战时补给高效。</p> <p class="ql-block">没有进入地下设施参观,下载了一段视频,弥补一下。</p> <p class="ql-block">东泓炮台北侧崖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请歪着脖子看哈😆</p> <p class="ql-block"><b>麻井子船坞 </b>停靠着中国海军退役潜水艇,供人们参观。</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军<b>279</b>退役潜艇。于1980年下水服役,2003年退役‌。该潜艇是中国引进前苏联技术制造的033型常规动力潜艇。艇长76.6米,宽6.7米,排水量1330吨(水上),极限下潜深度300米,配备8具鱼雷发射管。‌‌曾三次突破第一岛链远航太平洋,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培养了三任艇长晋升为将军。‌‌</p> <p class="ql-block"><b>水师学堂</b> 刘公岛水师学堂(又称威海水师学堂)是中国清代创办的第四所海军军官培训学校。1889年,水师提督丁汝昌奉李鸿章之命,在刘公岛西端择购民地兴建水师学堂,1890年6月正式授课,旨在培养海军专业人才。学堂占地约2万平方米,建有房屋近70间,耗资近万两白银。但仅开办4年便因甲午战争停办,共毕业46名学生,部分成为民国海军将领。是我国目前唯一有迹可寻且保存尚且完好的近代水师学堂。</p> <p class="ql-block">只有房屋。水师学堂东面有驻军。</p> <p class="ql-block">水师学堂戏台。</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很好奇,不少村落将戏台建在路边上,对面的小广场不到百平。为何不朝向更宽阔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这一片18世纪的老房子依然坚固,是当年的商业街,最热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北洋海军将士纪念碑</b> 锁着门进不去。</p> <p class="ql-block"><b>丁汝昌寓所 </b>走了一大圈,没看到丁汝昌故居在哪。问了环卫工人才知道在上边一条路上,从总督衙门西辕门再往西不远。路过一处龙王庙,路边有个戏台。</p><p class="ql-block">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18岁入湘军。1879年经李鸿章推荐进入北洋水师,官至水师总督,居一品。1880年率团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巡洋舰并制定航线计划,展现其海军管理能力。‌‌‌‌1894年黄海海战中指挥“定远”舰作战并受伤撤退;威海卫之战中拒绝日军劝降并服毒自尽以殉国。‌‌‌‌身后为满清政府背锅十数载,1910年平反。</p> <p class="ql-block"><b>刘公岛博览园</b> 占地5万㎡,将高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刘公文化、甲午战争和英租历史。堪称解读刘公岛的百科全书。刘公岛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历史渊源‌:一是东汉末年刘氏皇族避难说,二是刘公刘母救助船员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岛上还有“历史选择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珍惜动物园”,“国帜主题公园”,“公所后炮台体验馆”。</p><p class="ql-block">时间有些晚了,我没进去。</p><p class="ql-block">据说索道缆车在维修,“北洋海军忠魂碑”和“旗顶山炮台”,也就不去爬山了。其实刘公岛最高处也就海拔150米。不过是实实在在150米高,从海边算起。</p> <p class="ql-block">参观游览只是一时的事儿,走马观花。通过做美篇,查了些资料,对甲午海战有了更深的了解。小时候的印象最早来自于1960年李默然主演的《甲午风云》。</p><p class="ql-block">今天走了一万六千五百五十七步。</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