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世界第八大奇迹工程

沙漠玫瑰

<p class="ql-block">  水润大地,万物生;水育儿女,百业兴。中华大地,古有三皇五帝时大禹治水;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开芍陂;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父子凿离堆,在玉垒山凿出宝瓶口,形成离堆,并设计鱼嘴分水堰,按季节调节内外江水量比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魏国的西门豹治邺,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今有建国初期河南林州万民开山共筑人工天河—红旗渠,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穿过郭亮绝壁公路,来到红旗渠。首先就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于1973年建成,为仿古式建筑,三开间,四周立柱相托。展馆分为五个部分:“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红旗引领 创造奇迹”、“英雄人民 太行丰碑”、“山河巨变 实现梦想”、“继往开来 精神永恒”,采用了空间环境、雕塑、绘画、多媒体等艺术手段。</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的开凿工程是公认的传奇。“悬挂”是红旗渠最大的特点。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在太行山南部的悬崖峭壁上,在不可能修渠的地方修了渠,缔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坐落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被强烈侵蚀,区域内多山峦沟壑,多陡崖、峡谷。</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的源头海拔是465.75米,到林州境内分水闸海拔高度是454.44米,从起点到终点仅有约10米多一些的落差,在约70公里的距离之内,每8000米的落差只有1米左右,想要平稳的把水自然引到终点,必须保证水渠坡度非常平缓,不能陡峭,这样才能让水渠全程不低于终点,海拔的存在,让水依靠地势高低自然的流过去。</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源头和漳河水面是在同一海拔,但随着地势往东越来越低,山区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流速很快,侵蚀性很强,久而久之就会下切成沟谷,河床以及地面也会越来越低。红旗渠主干道经过的这段河谷山区,为了保持水渠全程海拔不低于终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渠修建在海拔400多米的山腰之上,汽车在</span>海拔越来越低的公路上走的奇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题写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苍劲有力</span>的“红旗渠”三字位于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楼顶。红旗渠工程的名称最初叫“引漳入林工程”。在工程开工20天后,时任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县委第一书记的杨贵提出建议将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其中寓意为: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面旗帜,既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林县县委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p> <p class="ql-block">  分水苑(分水闸)1965年建成,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支渠的枢纽,标志着“引漳入林”工程的阶段性胜利。建有纪念亭(赵朴初题词)和红旗渠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州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大型水利工程,历时近10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总长1500公里,彻底解决了当地严重缺水问题。 ‌</p> <p class="ql-block">  走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350米长的</span>红色悬空廊桥,横跨青年洞入口处的山谷,形似舞动的红色飘带,与太行山翠色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热门取景地。乘坐景观车直接就到了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段是必须在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一段六百多米的隧洞,这是血肉之躯与石英砂岩的对抗,也是鲜活的人与严酷的大自然之问的对抗。在物质匮乏的1969年,由300名青年突击队成员开凿而成成,全长616米、高5米、宽6.2米,是红旗渠建设中最艰巨的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在券砌洞脸后,洞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乘坐快艇进入洞内三分钟。</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60年代,林县人民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这条全长 1500 公里的“人工天河”。他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道,架设了152座渡槽,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p> <p class="ql-block">  李先念“山碑”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电视片《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字高两米,镌刻月余告竣。山就是碑,碑就是山,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以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创业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  从青年洞景区西入口处,拾级而上,迎面一通形制高大的石碑矗立于红旗渠岸之上,这就是郭沫若题“红旗渠”石碑。其碑高2.3米,宽0.8米。在该石碑上,“红旗渠”三个大字笔力端庄、浑厚,背面则为原天津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学仲所题的“开山造渠,功侔禹夏”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映入眼帘的是那奔腾不息的渠水,它们沿着悬崖峭壁蜿蜒前行,宛如一条银色的巨龙。沿着渠岸漫步,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历程,人们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  铁姑娘打钎同为红旗渠铁铁姑娘四人抡锤一人扶钎,这种工作模式在旧时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凤凰展翅”。照片中是一个当年的铁娘子。</p> <p class="ql-block">  从右侧可以登山上到当年修水渠时的栈道上,一路向前走就有虎口崖、神工铺、最后到达凌云亭、一线天。可以攀登一线天,也可以从这里下行到水渠边,沿着水渠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其灌区内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  神工铺位于虎口崖下,修渠民工住过的山崖。当时修渠民工多达三四万人,漳河沿岸村庄少,修下崭除险渠民工没有住房,就住山崖,搭席棚,打土洞,常年顶风冒雪,抗严寒战酷暑,度过建渠艰苦岁月。虎口崖壁上,留有修渠民工的豪迈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p> <p class="ql-block">  虎口崖位于凌云亭东,崖峰耸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象老虎张开的大口。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松散的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渠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发生,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腰系绳索,下崭除险,在崖上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作业叫“虎口拔牙”。</p> <p class="ql-block">  凌云亭是登上一线天的门户,建于1992年3月,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依山傍水,上是赤壁万丈,下是滔滔红旗渠水,地势险要。该亭为仿古建筑,挑檐绘彩,东边两根主柱上书有“不登高山焉知山高,未临幽谷何晓谷幽”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过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线天”。其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独行,遇到体壮身肥的人还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尺把宽的白线当顶;回首看,外部成为线条世界。山缝中阴森森暗沉沉,十分怵人,造形奇特。</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一线天,因时间有限我们就此下到渠边。走过铁链桥。继续向前走,就是鹰嘴崖。</p> <p class="ql-block">  鹊桥为一钢索悬桥,横跨于红旗渠之上,桥上有栏杆扶手。因桥建在人工天河之上,故名“鹊桥”。民间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传说。</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蜿蜒如带,在赭褐色褶皱山壁间曲折游走,时而隐入苍松岩廊,时而暴露于刀削断崖。红旗渠不仅代表了一种高尚无畏的精神,也是一个建筑奇观——它是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创举。</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困难,奋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