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周五10:37分到了上海博物馆东馆参观。 10:41分来到东馆1楼大厅。10:44分参观<b>"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b>。<div>红山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是红山文化重要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红山文化发展到距今约5500年左右,出现了以"坛、庙、冢"为代表的礼制建筑,形成了以玉龙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进入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阶段,成为中国最早迈入古国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红山文化古国文明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总体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篇章,是需要我们弘扬和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br></div> <b>罗丹艺术中心(上海)。</b>作为法国罗丹博物馆官方合作伙伴,通过常设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成为国内首个集结106件罗丹真迹(包括《思想者》原稿、《青铜时代》等6件法国国宝级雕塑)的学术平台,以及融专业研究与大众美育于一体的城市艺术新地标。<br><b>本杰明.爱德华.斯彭斯《高原玛丽》。</b>1920年,汉白玉,高161.5厘米,罗丹艺术中心(上海)藏。英国雕塑家斯彭斯为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缪斯"玛丽.莫里斯 塑像。少女垂首而立,左手攥纱巾,右手持彭斯临终所赠《圣经》,裙畔刻苏格兰国花刺蓟。底座铭文"B. E.Spence. Fecit./ Romae. 1859"佐证其罗马创作渊源。斯彭斯突破神话传统,以现代主题赋予新古典主义人文温度。<div><b>恩里科.帕齐《年轻男孩和他的爱犬》。</b>1881年,汉白玉,高115厘米,罗丹艺术中心(上海)藏。帕齐为拿破仑三世曾侄孙朱利奥.拉斯波尼创作的童年肖像。少年与爱犬嬉戏的动态鲜活灵动,基座铭"E. Pazzi fece1881"并饰 LR 贵族纹章)胡桃木转盘承托)。作者以佛罗伦萨但丁纪念碑闻名,此作复制品曾入藏英国贵族宅邸,见证19世纪肖像雕塑的叙事性突破。<br></div><div><b>安东尼奥.博尔托内《年轻的牧羊人》又名《玛丽和她的小羊》</b>。约1870年,汉白玉,高129厘米,罗丹艺术中心(上海)藏。意大利写实主义杰作,凝刻萨兰托牧羊少女与羔羊嬉戏之景。蕾丝头巾少女胸系束带,羊颈悬铃铛防走失。卡拉拉大理石的裙褶皱痕、羊毛肌理与少女娇憨神态精妙入微,展现19世纪意大利对民间生活的诗意升华。<br></div><div><b>龙出辽河。</b>红山文化兴起于西辽河流域,地处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距今8000至5000年,辽河流域气候暖湿、环境适宜,温带森林与草原交接,成为东北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塑造了红山社会以渔猎为本、农业逐步发展的经济形态。红山文化大量继承了本地区文化传统,吸收了来自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因素,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特色,推动了红山社会的复杂化进程。</div> <div><b>古国时代。</b>2023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5800年至3500年,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以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古国时代可细分为三个阶段:<br></div><div><b>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距今5800-5200年</b>。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群,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发展成熟,文明曙光显现。</div><div><b>古国时代第二阶段距今5200-4300年。</b>山东章丘焦家遗址、<br></div>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红山文化逐渐衰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div><div><b>古国时代第三阶段距今4300-3800年。</b>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中原和北方地区后来居上,开始新一轮文明化发展,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基础。<br></div></div><div><b>龙兴。</b>西辽河流域有近万年的文化史,先后孕育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红山文化时期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聚落数量和规模远超以往。早期的红山文化吸收了本地区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了以筒形陶罐为代表的器物类型和压印"之"字纹为代表的纹饰系统,延续了以自然和生物崇拜为重要内容的信仰体系,将龙崇拜推向成熟。<br></div><div><b>龙纹陶片。</b>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1986-1994年辽宁阜新查海遗址23号房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陶盘。</b>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2023年内蒙古赤峰彩陶坡遗址18号房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筒形陶罐。</b>兴隆洼文化,1986-1994年辽宁阜新查海遗址46号房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几何纹陶罐。</b>赵宝沟文化(距今约7200-6500年),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遗址出土,赤峰博物院藏。</div><div><b>蚌龙。</b>红山文化,2023年内蒙古赤峰彩陶坡遗址出土,內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 <b>"C"形玉龙。</b>红山文化,故宫博物院藏。 <b>玦形玉龙</b>。红山文化,1984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 <b>"之"字纹筒形陶罐。</b>红山文化,2005年辽宁阜新哈达梁遗址4号灰坑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之"字纹筒形陶罐。</b>红山文化,2023年内蒙古赤峰彩陶坡遗址18号房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鹿纹陶尊。</b>赵宝沟文化,1983年内蒙古敖汉旗南台地遗址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br></div> <b>划线纹筒形陶罐(2)。鹿纹陶尊。"之"字纹筒形陶罐(2)。玦形石龙。</b> <b>划线纹筒形陶罐(2)。</b>红山文化,2023年内蒙古赤峰彩陶坡遗址18号房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玦形石龙。</b>左家山下层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1985年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div><div><b>龙纹陶片。</b>兴隆洼文化,1986-1994年辽宁阜新查海遗址23号房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石核(2023年,3号沟出土)/石镞(2021-2022年)/削刮器(2021年,50号灰坑)/骨锥(2020年,25号灰坑)。</b>红山文化,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div><b>马鞍桥山遗址。</b>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是红山文化早期聚落,由精心规划的居住区和祭祀区组成。居住区外围有环壕围绕,内部以4座大型房址为中心,大房址周围分布小型房屋和灰坑。祭祀区内发现14处祭祀遗迹,其中一个祭祀坑中发现成套生产工具,包括石斧、石耜、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石耜上有涂朱现象,体现红山先民崇拜天地自然、祈求农业丰收。</div><b>马鞍桥山遗址1号祭祀坑。马鞍桥山遗址 2019、2020年发掘区全景。</b><div><b>红山文化常见彩陶图案。</b>勾莲花卉纹/龙鳞纹/几何纹/几何纹/其它。<b><br></b></div><div><b>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南北交汇路线示意图。</b></div><div><b>彩陶。</b>是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在中国境内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阴山的广袤区域均有发现。红山文化彩陶代表性的花卉纹就是在黄河流域彩陶影响下产生的。这是彩陶及其承载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融合的生动体现。</div><div><b>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展开示意图/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展开示意图。</b><br></div> <b>彩陶筒形罐。</b>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1974年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塔拉苏木出土,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藏。 <b>勾连纹陶罐(2020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2号沟出土)/双耳折腹陶罐(2019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8号房址出土)。</b>红山文化,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陶碗(2021年,52号灰坑)。穿孔石饰件/石斧/石斧/石锤(2019年)。红陶钵。红山文化(2020年,25号灰坑)。石刀/石斧(2022年,1号祭祀坑)。红陶钵(2021年)。</b>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b>彩陶双耳罐。陶斜口器。</b>红山文化,2022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彩陶双耳罐</b>。红山文化,旧藏,赤峰博物院藏。<br></div><div><b>涂朱石耜</b>。红山文化,2022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 <b>彩陶器座/彩陶双耳罐。陶斜口器。石磨盘/石磨棒。</b>红山文化,2022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1号祭祀坑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彩陶双耳罐。</b>红山文化,內蒙古敖汉旗新惠镇出土,赤峰博物院藏。<br></div> <b>融合。</b>红山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保持着长期交流关系。对周边文化因素的吸收与利用,促进了文化发展,扩展了陶器种类,丰富了器物制作和表现方式。圆底釜、器座和彩陶的器物造型、制作技术均源自黄河流域,最终被红山文化吸收,成为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红山文化中显示了南北文化交流,不同文化因素共存共融,孕育出新技术与新观念,为红山社会增添了新的活力。<div><b>魏家窝铺遗址。</b>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遗址内清理出房址114座,发现带有深坑灶与浅盘灶的两种房址。前者出土以平底筒形罐为代表的器物组合,具有浓郁的本地区文化特色;后者出土以圜底釜为代表的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黄河流域文化特色。<br><div><b>魏家窝铺遗址深坑灶房址/魏家窝铺遗址浅盘灶房址。魏家窝铺遗址出土圆底釜。</b></div></div> <b>陶碗/陶器盖。</b>红山文化,2011年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遗址69号房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彩陶钵。</b>红山文化,内蒙古敖汉旗四道湾子出土,赤峰市博物馆藏。/<b>彩陶钵。</b>红山文化,移交,朝阳博物馆藏。<br><b>陶碗(30号房址)/彩陶钵(4号沟)。</b>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b>红陶钵、器座(2019,25号灰坑)。彩陶器座(2021年,61号灰坑)。</b>红山文化,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之"字纹筒形陶罐(2008年,11号灰坑)。陶瓮(2010年,36号房址)。</b>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b>龙行红山。</b>距今约5500年红山文化进入晚期阶段,社会发展进一步加速,聚落等级和功能产生分化,出现了远离居址、不同规模的礼仪场所,形成了由神庙、祭坛、积石冢构成的祭祀体系,体现了以祭祖和祭天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文化,标志着红山社会迈入文明阶段。大型礼仪中心牛河梁遗址群的规划、设计、营建,是红山古国生产力水平和文明成就的集中反映。<div><b>彩陶塔形器。</b>红山文化,1996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二号冢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 <b>彩陶尊。</b>红山文文化,内蒙古翁牛特旗敖汉营子遗址采集,翁牛特旗博物馆藏。<div><b>彩陶双耳壶。</b>红山文化,2021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47号灰坑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陶盆(69号房址)。双耳陶罐(65号房址)。双耳陶罐。</b>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b>陶塔形器底座。彩陶塔形器残件。</b>红山文化,1989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b>陶器盖。泥塑仿木建筑构件。泥质彩绘壁画残块。</b>红山文化,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彩陶塔形器残件。</b>红山文化,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 <b>崇祖。</b>祖先崇拜在西辽河流域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是红山文化信仰体系的重要内容。红山先民将祖先作为偶像崇拜,所制人像材质多样、工艺精湛、大小有别,不仅出现在居住区的房址内,也供奉于神庙、祭坛等礼仪场所。位于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女神庙",坐落在规模宏大的人工堆砌台基之上,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群像,为其他遗址所未见。"女神庙"神像地位崇高,由红山社会共有,代表了红山先民共同崇拜的远祖。<div><b>女神庙复原图。</b><br><div><b>泥塑乳丁构件。</b><b>泥塑熊鼻残件/泥塑熊爪残件/泥塑鹰爪残件。泥塑熊下颌残件。泥塑翅膀残件。</b>红山文化,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 <b>敬天。</b>天地崇拜观念与红山文化旱作农业文明走向成熟密切相关。红山文化先民为祈求风调雨顺和农业丰收,筑坛祭祀天地,通过观测天象,掌握自然规律,获得天文知识,形成系统的天地崇拜观念,遵循相同的祭祀礼仪规范。红山文化先民将"天圆地方"的理念融入祭坛的规划设计之中,夯筑土丘作为祭坛基础,外围包砌石墙和彩陶筒形器,各遗址祭坛样式和规模的差异体现出礼仪活动的层级化。<div><b>扁钵式陶筒形器/彩陶筒形器。</b>红山文化,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1号冢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div>彩陶筒形器是红山文化特有器物,均为泥制红陶,中空无底,上下贯通,通常半面施有彩绘。这类器物见于祭坛与积石冢,成排竖立,是特殊的祭祀礼器,具有贯通天地的功能。牛河梁遗址积石家中成排的筒形器。<br></div> <b>彩陶筒形器(6)</b>。红山文化,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div><b>扁钵式彩陶筒形器(3)。彩陶筒形器残片。</b>红山文化,2024年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彩陶筒形器。</b>红山文化,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div><b>彩陶筒形器残片。</b>红山文化,2024年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 <b>彩陶筒形器</b>。红山文化,2024年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石雕女神像。石雕女神像。</b>赵宝沟文化(距今约7200-6500年),1983年河北滦平后台子遗址出土,滦平县博物馆藏。</div><div><b>陶塑人像残件。</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2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石人像。</b>兴隆洼文化,2016年内蒙古翁牛特旗南湾子北遗址4号房址出土,赤峰学院博物馆藏。<br></div><div><b>石雕人像。</b>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1988-1991年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遗址19号房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b>石雕神人像。</b>兴隆洼文化,2015年辽宁阜蒙塔尺营子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b>石雕人面</b>。兴隆洼文化,1988-1991年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泥塑乳房残件。</b>红山文化,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女神像(复制品)。</b>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原件于1983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女神像发现于1983年,出土于"女神庙"主室西侧,由草拌泥塑成,大小接近真人,头顶残缺,额顶和鬓角塑有箍、带类饰物,双眼以钉状玉石镶嵌,上唇以下齿部有蚌壳质贴物痕迹,左耳残部可见穿孔,背面残迹显示神像应贴于墙壁上。考古学家苏秉琦称其为"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div> <div><b>石雕女神坐像。</b>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出土,赤峰博物院藏。</div> 红山文化发现了多种形式的祭坛遗址,尤以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发现的祭坛最具代表性,三层圆台式结构开同类建筑之先河,是研究中国古代祭祀系统与祭祀建筑制度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祭坛设在山岗坡地,修建时先以垫土平整地面,再以柱状安山岩石料为桩,砌筑外、中、内三圈,层层叠起,内圈以内以石块堆筑封顶。在内圈石桩与坛顶封石之间,并排立置陶筒形器群,封顶石中还发现了塔形器的残片。祭坛内、中、外三层圆台的直径分别为11米15.6米和22米,相邻圆形的直径之比为根号,对应了盖天观念下夏至、春秋分、冬至的太阳在天穹上的运行轨迹。<div><b>北京天坛園丘坛。牛河梁第二地点祭坛(侧视)。盖天观念太阳运行轨迹示意图。</b><br></div><div><b>陶盖盘。彩陶盖罐。</b>红山文化,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 <b>彩陶罍及陶缽。陶双耳罐。彩陶罍。彩陶盖罐。</b>红山文化,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b>彩陶三足盖罐。彩陶盖罐。彩陶盖罐</b>。红山文化,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div>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位于遗址区中心地带,东北距"女神庙"约2千米,分布3座积石冢。一号冢中心大墓1号墓主体为大型土圹,四壁分设台阶,石棺以长条形石板平砌构建,棺壁每侧叠砌六至七层石板,顶部以大块石板叠搭为盖,盖板上方覆封石。胡头沟遗址1号墓作为次级聚落积石冢中心大墓,形制和随葬品与牛河梁遗址中心大墓等级差异明显,为探究红山文明内部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半拉山遗址集墓葬与祭祀遗存于一体,12号墓是积石冢东南部次中心大墓,墓圹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石棺盖板、四壁和底板俱全,墓内随葬玉龙、玉璧与石钺;体现军权与王权的结合。</div><b>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1号冢1号墓出土玉器/胡头沟遗址1号墓出土玉器</b>。<div><b>鼓型玉箍。勾云形玉器。玉璧。玉镯。玉鳖(2)。</b>红山文化,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 <div><b>尊王。</b>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特有的埋葬形式。大冢建于山冈之巅,层层叠起,如同后世"山陵"景观。积石冢群、单个冢和冢墓葬排列有序,等级分明,秩序俨然,反映红山社会金字塔式分层结构。每个积石冢中心大墓与周围中、小墓葬等级分化明显,凸显了中心大墓主人"独尊"的王者地位。<b></b></div><b>玉龟(2)。玉鸮(2)。玉璧</b>。红山文化,1973年辽宁阜新胡头沟遗址1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div><b>玦形玉龙/玉璧。石钺/玉兽首端饰。</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12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玉凤。</b>红山文化,2002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 <b>玉人。</b>红山文化,2002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玉坐人像。</b>红山文化,故宫博物院藏。<br></div><div><b>人形陶壶。</b>小河沿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2008年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斜口筒玉器。</b></div><div><b>巫觋像。</b>红山文化,1982年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馆。<br></div> <div><b>红陶女神像。</b>红山文化,2001年内蒙古赤峰松山区征集,內蒙古博物院藏。<br></div><div><b>泥塑手臂残件。</b>红山文化,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牛河梁第十六地点位于遗址群西南,东北距"女神庙"5千余米,分布1座积石冢。4号墓位于冢内中心,由封石、封士及积石层构成,石棺以17层花岗岩板精砌,随葬高规格玉器组合,是目前所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大型石棺墓,充分反映出该墓主人的一人独尊式的社会地位。元宝山遗址集墓葬与祭祀建筑为一体,积石冢整体布局北圆南方,冢体残存0.4-2米,外砌7层圆形石墙以台阶状层层内收,位于中心的15号墓采用多重阶台式土圹结构,墓室以花岗岩条石砌筑。</div><div><b>玉冠饰。</b>红山文化,2024年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15号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玉环。</b></div> <b>玦形玉龙。</b>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2024年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15号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b>泥塑耳部残件。泥塑耳部残件。泥塑手臂残件。</b>红山文化,1983-1985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左下:<b>石雕人像残件。</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65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b>斜口筒形玉器。</b>红山文化,2024年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15号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石雕人头像。</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4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 <b>石雕人头像。</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陶塑人面残件。</b>红山文化,2021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 <b>石雕人面。</b>红山文化,内蒙古敖汉旗七家村出土,赤峰博物院藏。<div><b>石雕人像。</b>红山文化,2019年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陶塑人头像。</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陶塑女性立像。</b>红山文化,1988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二号冢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陶塑孕妇小像。</b>红山文化,1982年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陶塑男俑/陶塑女俑。</b>红山文化,2024年河北平泉东山头遗址出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石雕面部残件。</b>红山文化,2001年内蒙古敖汉旗草帽山遗址出土,敖汉博物馆藏。<br></div> <b>石雕人像。</b>红山文化,2001年内蒙古敖汉旗草帽山遗址出土,敖汉博物馆藏。<div><b>陶塑手部残件。</b>红山文化,1979年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藏。<br></div><div><b>玉礼。</b>西辽河流域早期玉器出现于8000多年前,传承至红山文化晚期,数量明显增多,种类大为丰富。红山文化玉器源于实际生活的饰品、工具与武器,现实存在的生物以及幻想产生的抽象或变形,制作和使用表现出一定的规范,玉器作为通神媒介、权力象征、礼制载体,寄托了红山社会共同的精神信仰。红山文化开创出中国史前玉器的鼎盛时代,形成了系统性的玉礼制度。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有制玉、用玉的深厚根基。红山文化在形成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兴隆注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传统,将玉器雕琢技术推向新的高度。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内部分化,等级制度确立,礼仪活动趋于复杂,进一步促成了中国最早玉礼制系统的形成。玉龙为代表的动物形玉雕、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和方圆形玉璧为主的玉器组合,构成了红山古国文明的重要内涵和突出特征,影响远播黄河、长江流域。以玉为礼器和龙崇拜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文明成就,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开创性意义。<br></div><div><b>以玉为美。</b>红山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东北地区以璧、环、玦、管、匕类器物为典型特征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种类增加、制玉工艺成熟和玉器制作使用规范化程度提高,成为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形成的重要基础。<br></div><div><b>1-3玉玦/玉管/玉匕。</b>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1988-1991年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遗址4号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4匕形玉器。</b>哈民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2010-2012年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民忙哈遗址47号房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5-7玉牌饰/钩形玉佩饰/钩形玉佩饰。</b>红山文化,内蒙古翁牛特旗海金山遗址征集,翁牛特旗博物馆藏。</div><div><b>8天河石坠饰。</b>红山文化,2014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瓦沟纹玉臂饰。</b>红山文化,1986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三地点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钩形玉器。</b>红山文化,辽宁省文物总店征集,辽宁省博物馆藏。<br></div><div><b>1/2玉璧。</b>红山文化,2014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3/异形玉璧。</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3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4/5玉璧</b>。哈民文化,2010-2012年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民忙哈遗址46号房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 <b>方形玉璧。</b>红山文化,2001年内蒙古敖汉旗草帽山遗址出土,敖汉博物馆藏。/<b>玉璧。</b>红山文化,辽宁凌源田家沟墓地4号墓。<div><b>钺形玉璧(23号,1991年)/玉璧(21号,1989年)</b>。红山文化,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玉铲(2011年辽宁凌源田家沟墓地8号墓出土)/玉斧(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13号墓出土)。</b>红山文化,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1/玉杖头。</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2/"印章形"玉器</b>。红山文化,1984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1号灰坑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3/联珠形玉饰件。</b>红山文化,内蒙古翁牛特半拉山出土,赤峰博物馆藏。</div><div><b>4-5/玉管钻芯。</b>红山文化,2014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20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 <b>1/玉双连壁。</b>哈民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2010-2012年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民忙哈遗址45号房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2-3/玉双连壁(23号墓地)/玉双连壁(62墓地)。</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23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div><b>4/玉双连璧。</b>红山文化,2002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号幕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5-6/玉双连壁。</b>红山文化,1989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玉三连壁。</b>红山文化。</div><div><b>玉锛。</b>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1986-1994年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玉铲。红山文化,2011年辽宁凌源田家沟墓地8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玉镯。</b>红山文化,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凌源田家沟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玉斧。</b>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建昌营出土(赤峰博物馆藏)/内蒙古敖汉旗北泡子沿出土(敖汉博物馆藏)。</div> <div><b>以玉为灵。</b>红山文化发达的动物题材玉器植根于西辽河流域渔猎文化传统,直观反映了红山先民万物有灵和动物崇拜观念,鸟、兽、龟、鱼、虫等类型玉器造型生动,充满灵性,成为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的重要内容。<br></div><b>双兽(鹗)玉佩。</b>红山文化,1991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6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玉棒。</b>红山文化,1973年辽宁阜新胡头沟遗址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br></div><div><b>龙凤玉佩。</b>红山文化,1991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3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兽面玉牌饰。</b>红山文化,1989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玉棒。</b>红山文化,內蒙古赤峰敖汉旗征集内蒙古博物藏。<br></div> <b>兽面丫形玉器。</b>红山文化,辽宁省文物总店征集,辽宁省博物馆藏。<div><b>玉蝉。</b>兴隆洼文化,1988-1991年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遗址7号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各类玉器。</b></div><div><b>玉蚕。</b>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征集,内蒙古博物院藏。</div><div><b>玉蝗/玉蝗/玉蝈蝈。</b>红山文化。</div> <b>兽面纹柱形器。</b>紅山文化,辽宁喀左三家东北遗址出土,辽宁大学藏。<div><b>双龙首玉璜。</b>红山文化,1979-1982年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br></div><div><b>双人首三孔玉梳背饰。</b>红山文化,1987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17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双兽首三孔玉梳背饰。</b>红山文化,1979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墓地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b>三孔玉器。</b>红山文化,天津博物馆藏。<br></div><div><b>玉凤首。</b>红山文化,1987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玉兽首。</b>红山文化,天津博物馆藏。</div> <b>玉蝈蝈。</b>红山文化,2003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一号冢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玉鸮。</b>红山文化,1982年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馆藏。<br></div><div><b>玉鸟。</b>红山文化,2014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玉鸮。</b>红山文化,2022年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出土,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管理所藏。</div><div><b>玉鹗。</b>红山文化,移交,朝阳博物馆藏。<br></div><div><b>玉鹗。</b>红山文化,天津博物馆藏。<br></div> <b>蛇形玉坠。</b>红山文化,2011年辽宁凌源田家沟墓地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碧玺鱼形坠。</b>红山文化,1982年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馆藏。<br></div><div><b>鸟形玉佩(哈民文化)/绿松石鸮/玉鹰/玉蝙蝠。</b>红山文化。</div><div><b>绿松石鱼形坠。</b>红山文化,1973年辽宁阜新胡头海遗址3号墓,辽宁省博物馆藏。<br></div><div><b>玉贝。</b>红山文化,1985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 <div><b>以玉为尊。</b>红山文化玉器作为随葬品,器类和组合体现墓主人生前社会等级、身份地位,一些特殊玉器仅见于高等级墓葬,具有显著的专属性和标识性,成为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的突出特征。<br></div><b>玉龟壳。</b>红山文化,1989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玉龟背甲。</b>新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通辽征集,内蒙古博物院藏。<div><b>勾云形玉器。</b>红山文化,1994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家27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b>勾云形玉器残件/梳形玉器/勾云形玉器。</b>红山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div><b>勾云形玉器。</b>红山文化,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采集,辽宁省博物馆藏。<br></div><div><b>勾云形玉器。</b>红山文化,移交,朝阳博物馆藏。<br></div><div><b>勾云形玉器。</b>红山文化,1989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 <div><b>龙脉。</b>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典型的器类之一,是红山社会龙图腾崇拜的主要载体,寄托了红山先民共同的精神信仰,代表了红山社会统一认同的形成。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华龙的本源,对商、西周、东周时期蜷体玉龙的造型产生直接影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br></div><b>玦形玉龙。</b>红山文化,1983年内蒙古敖汉旗大五家村西出土,敖汉博物馆藏。<div><b>玦形玉龙。</b>红山文化,1980年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巴林右旗博物馆藏。<br></div><div><b>玦形玉龙。</b>红山文化,1983年内蒙古敖汉旗大五家村西出土,敖汉博物馆藏。<br></div><div><b>玦形玉龙。</b>红山文化,2006年辽宁建平东山岗墓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玦形玉龙。</b>红山文化,内蒙古巴林左旗尖山子村出土,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藏。<br></div><div><b>玦形玉龙。</b>红山文化,2003年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 <b>玦形玉龙。</b>天津博物馆藏。<div><b>玦形玉龙。</b>红山文化,2022年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出土,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管理所藏。<br></div><div><b>玦形玉龙。</b>红山文化,1984年辽宁建平张福店村采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b>玦形玉龙(朝阳博物馆)。玦形玉龙(上海博物馆)。玦形玉龙(朝阳博物馆藏)。</b>红山文化</div> <b>勾云形玉器。</b>红山文化,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b>勾云形玉器。</b>红山文化,天津博物馆藏。<br></div><div><b>勾云形玉器(故宫得物院藏)/勾云形玉器(天津博物馆藏)。</b>红山文化。<br></div><div><b>勾云形玉器。</b>红山文化,移交,朝阳博物馆藏。<br></div><div><b>斜口筒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内芯。</b>红山文化。</div> <div><b>1/2玉璧。3/异形玉璧。</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4/5玉璧。</b>哈民文化,2010-2012年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民忙哈遗址46号房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div><div><b>玉杖头。</b>红山文化,2014-2016年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br></div><div><div>红山文化古国文明发现和研究,凝聚了几代考古人的成果。他们命名红山文化,辨析文化谱系,探求文明起源,研究社会制度,确立古国时代,续写中国古史,阐释何以中国,传承人类遗产。<br></div><div>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古国文明,以气势恢宏的坛、庙、冢礼制建筑,内涵丰富的玉礼器系统,展现了红山先民以龙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构建起的信仰世界和精神纽带,反映了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早期国家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重要实证,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br></div></div><div>11:49分此部分内容参观结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