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千古贤后长孙氏(下)</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爱重长孙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不想回答时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李世民却一定要和她讨论,再三询问,长孙皇后无奈之下决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应对,对此李世民对妻子也毫无办法。</p><p class="ql-block"> 朝政之外,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相处颇有闲情逸趣。有一日春景正盛,长孙皇后在内苑游玩,见桃花灿烂,嫩柳抽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便乘兴赋诗,名曰《春游曲》。太宗听闻后,“见而诵之,啧啧称美”。贞观二年(628年),幼子李治诞生,洗儿礼时,长孙皇后赠给幼子一个吉祥之物玉龙子。这本来是李世民于晋阳宫所得,看它“虽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便作为礼物送给了妻子,长孙皇后一直将它放在衣箱里,乘着这次幼子诞育,才又转赠。后来李唐皇帝“以为国瑞,帝帝相传”。</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的对外征战时期,长孙皇后自愿减少宫廷的供应,自愿将自己得到的赏赐和珠宝首饰捐献出来。这在当时,许多人为她的这一举动所动容。此外,长孙皇后对后宫的嫔妃们非常宽厚,每当有嫔妃生育,她都会派人去照顾。这种周到的关怀使得后宫的嫔妃们都感受到她的温暖,而她的目标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她们的尊重与信赖。</p><p class="ql-block">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前往九成宫(今陕西麟游)避暑,期间染上重病,病情危急。太子李承乾建议通过赦免囚徒、度人入道(允许百姓出家)来“祈福延寿”,但长孙皇后坚决拒绝。她强调:若个人行善无效,祈福无用;若有效,则自己一生未作恶,无需额外举措。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不能因一己之私扰乱国法;推崇佛道是“异教”,非太宗所倡,会败坏政体。这一情节体现了长孙皇后在生死关头仍以国家为重,拒绝特殊待遇,彰显了她与太宗“生死相依”的默契——她深知太宗治国原则,宁死不损其权威。</p><p class="ql-block"> 尽管病体虚弱,皇后坚持原则,否决了太子的提议。当太子通过房玄龄转奏时,太宗及侍臣闻之“莫不嘘唏”,朝臣纷纷请求大赦,但皇后“固争”(坚决反对),最终太宗从谏停赦。这反映了皇后不顾自身病痛,竭力维护法制,与太宗共同守护国家秩序。</p><p class="ql-block"> 这些言行凸显了她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心系朝政,辅助太宗,体现了“生死相依”的深情——她以病弱之躯,为太宗和国家谋长远。</p><p class="ql-block"> 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患重病缠绵连月,长孙皇后日夜照料,甚至亲自煎药。她曾对唐太宗说:“妾侍奉陛下二十余载,深感陛下待我至诚。若陛下不讳,妾不愿独生。”并立誓与唐太宗共生死。为表明决心,她将毒药系于衣带,以示若唐太宗病情恶化,她将以死明志。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不渝。后来,太宗病逾,而皇后却病危。</p><p class="ql-block"> 早年,太宗驾幸太原,长孙皇后生病,他曾亲自到石壁寺礼谒禅师,并解众宝名珍,为妻子供养启愿。 于是太宗决定再次求助于佛家。贞观十年(636年)四月,李世民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三百九十二座为皇后祈福,著名的善寂寺、修定寺便在此列。虽然太宗期待佛家的福祉能够又一次给妻子带来好运,但是,幸运没有再次眷顾。</p><p class="ql-block"> 贞观十年六月(636年7月28日),长孙皇后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三十六岁。太宗悲伤不已,遵从皇后遗愿,营九嵕山为陵,是为昭陵。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与太宗从少年结发,一起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于情伉俪情深,于政相辅相成。“一与之齐,终身不改。”</p><p class="ql-block"> 在弥留之际,长孙皇后与太宗诀别时,为房玄龄求情(玄龄当时被谴归家),称其“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预闻”,恳请太宗勿弃贤臣。告诫勿重用外戚,认为家族“非德举”,仅以“外戚奉朝请”为幸,避免权力危机。请求薄葬,批判“无道之世”劳民伤财的厚葬陋习,主张“圣贤皆从俭薄”。</p><p class="ql-block">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内心失魂落魄,感觉生活像是缺失了一大块。这位明君甚至在朝臣面前失声痛哭,说自己失去了一位贤内助。为转移对长孙皇后的思念,太宗亲自抚养她留下的幼子幼女。他认为带着长孙皇后的孩子就像见到他们的母亲一样。为了在想念长孙皇后时能够登高远望昭陵,太宗还在宫中建起层观。但魏征进言说这不合礼法,太宗无可奈何又将层观拆除。</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五年(631年)开始准备嫁妆,唐太宗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将长乐公主的嫁妆加倍于永嘉长公主,太宗欣然同意。然而魏征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太宗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征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太宗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征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征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征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作为父亲,太宗欲以丰厚嫁妆表达对嫡女的宠爱;作为帝王,他必须维护礼法权威。魏征的谏言迫使其在 “私情”与“公器”间抉择,最终以国家制度为重。</p><p class="ql-block"> 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后,十分气愤地对皇后说:“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她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暂时不理会丈夫,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李世民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此事成为李世民反思的契机,后公开表示:“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犯颜直谏者,唯魏征而已。” 并解佩刀赠予房玄龄、魏征,象征对谏臣的信任。长孙皇后虽不干政,但通过支持魏征等谏臣,间接维护了朝堂平衡。李世民在魏征死后推倒其碑又悔悟重建,印证了长孙皇后早前维护魏征的深远意义。</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爱的骏马突然无病死掉了,唐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将杀之”,长孙皇后并没有直接为宫人求情,而是对丈夫谈起了两人曾经共同读过的一个故事:“过去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列举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的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马死而杀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埋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必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听后便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难道忘了吗?”太宗听后怒气顿消,不仅赦免宫人,更对房玄龄感叹:“皇后以平常事启发我,极有益处。”此事彰显长孙皇后的政治智慧,通过历史典故间接引导,既维护君主尊严,又避免正面冲突。太宗曾评价她“庶事相启沃”,认可其以温和方式补正自己的过失和不足。</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情义深重,对于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宠。长孙无忌与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是皇后胞兄,还是辅佐元勋,李世民视为心腹,让他自由出入皇宫内室,对他的待遇群臣无人堪比。几度想要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反对,她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家族的贵宠已极,不愿意家族子弟遍布朝廷。于是再三阻挠丈夫授予哥哥大权,太宗认为长孙无忌才兼文武,没有听从。但长孙皇后异常坚定,在无法说服丈夫的情况下,转而私下命令哥哥让他坚决辞职,拗不过妻子的坚持,李世民只得解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官职,但却将他升为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让长孙无忌享受高官厚禄但不管事。 长孙皇后这才满意地喜见颜间。</p><p class="ql-block"> 长孙皇后对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为鉴,临终前仍然不忘嘱托丈夫不要给予她的家族太多。她认为自己的家族有幸结为皇室姻亲已经是很大的荣幸了,但他们并非都是才德出众之人却身居高位,所以很容易遇到危险,想要长久无忧,就不能让他们担任要职,只需要以外戚的身份觐见,就已经是极大的幸事了。长孙皇后对于家族的看法再联系日后之事,足见她非凡的远见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弟媳杨氏原是长安的一位舞女,姿容绝色,李世民对其颇为倾慕。在李元吉被杀后,其妻杨氏被李世民纳为妃子。这一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颇为开放和大胆,但并未受到长孙皇后的明确反对。一方面,由于古代皇帝多妻是常态,长孙皇后作为正妻,其地位不会因李世民纳妾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长孙皇后与李世民之间深厚的感情基础,使得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接受李世民的其他妃子。</p><p class="ql-block"> 尽管李世民对杨氏有所宠爱,但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长孙皇后不仅在世时维持了后宫的和谐,而且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妃子永远都无法取代的。即使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立其他妃子为皇后,这表明长孙皇后在他心中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 长孙皇后对杨氏的态度是宽容和理解的。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一度有立杨氏为后的想法,但最终并未实施,这可能反映了长孙皇后在生前对李世民的影响,以及李世民对长孙皇后遗愿的尊重。魏征在得知此事之后,就上书说: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此嬴自累。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您是一代明君,而杨氏不是什么好人,您何必因为这样一个人毁坏自己的名声呢?</p><p class="ql-block"> 长孙皇后与杨氏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的包容与理解。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的正妻和贤后,其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而杨氏作为李世民的妃子,尽管在某些时期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但在长孙皇后去世后,依然未能动摇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 长孙皇后之所以不嫉妒,不仅仅因为她深知李世民心中有她,更因为她的内心足够安稳。她始终明白,李世民的宠爱是基于她的才德与为国为家的无私奉献。在这一点上,她与其说是对自己宽容,不如说她通过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了李世民最为依赖和宠爱的人。因此,长孙皇后不吃醋的智慧在于,她凭借自身的德行与智慧,获得了李世民的深厚爱意,而李世民也在她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宽容与成熟。</p><p class="ql-block"> 长孙氏一生的表现堪称完美无瑕。太宗有幸得长孙皇后相伴,长孙皇后能够陪在太宗身边亦属有幸。太宗有了她更显圣明;而长孙皇后有了太宗,她的种种美好品德与智慧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长孙皇后由此成为了千古以来一位真正的贤后:文德圣皇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