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巅的召唤——斯瓦尔巴群岛纪行(上)

细毛走天涯

<p class="ql-block">我这个小女子,似乎总闲不住。怀着一颗好奇心,总想到外面的世界去走一走,尤其是那些人迹罕至的神秘之境!</p> <p class="ql-block">2023年隆冬,位于北纬68°58′的北极门户摩尔曼斯克,将我第一次拥入极夜怀抱。在那墨黑的天幕下,我见到了神秘的北极光。瞬息万变的流光,焕发着灵气的异彩,在我的头顶无声绽放。</p> <p class="ql-block">2024年早春,我踏上了南美洲“世界尽头”乌斯怀亚码头。迎面而来的是裹挟着未知气息的咸冷海风。随着船头犁开德雷克海峡的惊涛,我走进了冰封万年的白色秘境——南极。</p> <p class="ql-block">2025年盛夏,我的目光再次投向地球之巅——北极,斯瓦尔巴群岛。</p> <p class="ql-block">6月19日,上午9点10分。北欧航空SK4490航班从挪威首都奥斯陆腾空而起,载着我们飞往地球最北的民用机场---朗伊尔城机场。机翼下,无垠的苔原与冰川徐徐铺展,仿佛凝固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3小时后,飞机降落极昼怀抱里的朗伊尔城。</p> <p class="ql-block">行李转盘旁,一只北极熊标本赫然矗立。</p> <p class="ql-block">机场门口的交通示意图上标注着北纬78°13′,并提醒每一位来客:小心避让真正的主人——北极熊!</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的主人并非人类。在这里,曾有过北极熊(约5000只)远超人类居民数量(仅3000人)的奇异光景。这份“熊主之地”的印记,从我们抵达那一刻便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出了机场,我们坐上大巴。车轮碾过斯匹次卑尔根岛的粗粝冻土,十分钟后,我们便抵达了这座“世界最北”的城镇中心。</p> <p class="ql-block">十分钟的车程,在北极的广袤荒原中显得微不足道,却足以完成从现代航空枢纽到极地前沿哨所的切换。当大巴驶入朗伊尔城的主街,眼前豁然开朗。低矮却色彩明艳如童话般的木屋群瞬间占据视野,与车窗外的苍茫雪山、裸露岩层和废弃矿架形成强烈碰撞。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压迫,只有依山势蜿蜒的朴素街道,和随处可见北极熊领地边缘的特殊路标。</p> <p class="ql-block">带着这份初抵世界尽头的悸动,我们开启了这趟独一无二的极地旅程。</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 Longyearbyen),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斯匹次卑尔根岛(北纬78°13′),距北极点1300公里。</p> <p class="ql-block">起源于1906年,美国人约翰·朗伊尔在此发现大量煤矿,成立北极煤公司,吸引挪威、俄罗斯等矿工定居,形成采矿社区。城市便以其姓氏命名(“朗伊尔城”,"byen"意为"城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挖煤工人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至70年代,采煤业在此蓬勃发展。连接矿区与码头的木制运煤缆车系统,成为城市早期的主要基础设施和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1943年,城市在二战中被纳粹炮火摧毁,木屋化为灰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战时期的斯瓦尔巴群岛</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矿工宿舍被涂上明黄、钴蓝、朱红等鲜艳色彩。这不仅是为了美观,更被视为在漫长极夜中对抗忧郁的精神救赎。</p> <p class="ql-block">后期机械取代了缆车,废弃轨道成为工业遗迹。20世纪70年代后,煤矿业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被遗弃的缆车轨道</p> <p class="ql-block">1993年,斯瓦尔巴大学从废弃矿营中蜕变而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瓦尔巴大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瓦尔巴大学一角</p> <p class="ql-block">这所世界最北的大学,其北极地球物理学、冰川生物学等前沿专业吸引全球学者奔赴于此。学生们深入冻土带采集数据,乘船穿梭于峡湾浮冰间追踪北极熊,在极地荒野中书写科研传奇。</p> <p class="ql-block">2006年,由挪威政府出资,在百米厚的永久冻土山体内,启动建造全球种子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球种子库</p> <p class="ql-block">2008年2月26日,这座被称为“末日种子库”的设施正式启用。</p> <p class="ql-block">库内恒温-18℃,设计储量高达45亿份种子样本。截至2023年,已保存来自全球的120万份农作物种子备份,以应对战争、自然灾害或物种灭绝风险。</p> <p class="ql-block">2015年,在启用七年后,该种子库首次响应实际需求——为受叙利亚战争影响的机构提供种子复原材料。</p> <p class="ql-block">随着1975年朗伊尔城机场建成,旅游业开始萌芽; 20世纪90年代,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拥有全球最北的深水码头,可以停靠万吨邮轮和破冰船。邮轮航线可辐射格陵兰、冰岛等地方。</p> <p class="ql-block">以及三家星级酒店、地球最北的邮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星级酒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球最北的邮局</p> <p class="ql-block">2024年我从地球最南的邮局寄出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球最南的邮局</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6日我再次从地球最北的邮局寄出明信片,愿这份贯通南北两端的明信片,能让我们感受地球之博大。</p> <p class="ql-block">该岛最后一座煤矿将于2028年关闭。地热能与风电能正在逐步接管能源命脉。旅游业也彻底取代采煤业,成为斯瓦尔巴群岛的核心产业。从“黑金”到“绿能”、从矿场到科考圣地的转型,以及它所承受的气候变化冲击,都赋予这座世界最北城市超越其地理位置环保实践的全球意义。</p> <p class="ql-block">目前,在此定居的有2000余人,他们来自40多个不同国家(科研人员、旅游业者、矿工后代等),形成了“微型联合国”。北极熊有3000余头。居民出城需持枪防熊,大学开了设猎枪课程,随处可见枪支店与户外装备店,常规交通标志也被北极熊警示牌(绘熊爪)取代。</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60%土地被冰川覆盖,城市边缘即荒原,废弃矿区与裸露岩层延伸至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这个城市,以它特有的方式书写着它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极熊警告标</p> <p class="ql-block">提醒人类在此只是“访客”,进入熊区未带枪可被刑事起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矿工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纪念20世纪初冒着极寒采煤的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极探险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禁止死亡</p> <p class="ql-block">全世界唯一立法禁止死亡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实践着生死禁区的文明。这里立法禁止死亡。要求重症者须离岛治疗,孕妇临产前必须返回挪威本土待产。因为这里的土地是永久冻土,尸体无法腐烂,病菌可能蛰伏百年。在这片连“存在”都需特许的土地上,人类以戒律形式向自然让渡生死权柄。</p> <p class="ql-block">1920年2月9日,在巴黎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并于1925年8月14日正式生效。该条约确定了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但规定所有缔约国的公民和公司享有在该地区从事商业、科研等活动的平等权利,同时该地区不得用于军事目的。中国于1925年7月1日正式加入该条约,成为原始缔约国之一,因此现在中国公民有权在斯瓦尔巴群岛进行合法活动。依据条约赋予的权力,中国于2004年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Ny-Alesund)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开展冰川、大气与生态等北极科学考察。</p> <p class="ql-block">如今,斯瓦尔巴群岛的冻土渐渐融化,正在侵蚀房屋的地基。冰川的明显退缩,迫使饥饿的北极熊更频繁冒险闯入人类区域。“末日种子库”门前永冻层开始渗水,成为全球气候危机的强烈警示。</p> <p class="ql-block">低矮斑斓的木屋在极昼午夜阳光下如童话,废弃矿架与北极熊路标刻写着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史诗。冰川与峡湾环抱中,人类持枪抵御着荒野,同时探索科研、旅游与零碳的未来之路。它既是人类文明坚韧的极北前哨,也是面对自然法则时,最直接、最谦卑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朗伊尔城的困境与转型,不仅是极地的现实故事,也是全球气候、能源与文明存续的警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