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br><br>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真正做到“我要学”。家长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孩子现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还会让孩子真正尝到学习的乐趣,终生热爱学习,终生从中受益。<br><br>一、小学阶段要重点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br><br>如果说,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期,在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那么,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就在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孩子刚入学的时候。那么,小学阶段应当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br><br>(一)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br>学习习惯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在学习上的表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开始。<br><br>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br><br>1.一定要让孩子养成“不依赖”的好习惯。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和意识,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需要大人跟在身后当书童,替他收拾书包、整理文具,催促他完成作业。如果孩子没有这种好习惯,事事依赖大人照顾,不仅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还会让他产生自卑感和畏难情绪,影响到他的身心健康。<br><br>2.一定要让孩子养成“不任性”的好习惯。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懂得上学就必须遵守学校纪律,尊敬老师,服从管理,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这是孩子能学习好的起码条件。<br><br>3.一定要让孩子养成“不磨蹭”的好习惯。孩子刚学做事的时候,慢是正常的,大人还真不能催他;如果你催他,他会越发做不好,甚至从此拒绝再做。有时孩子也会因为做不好、不愿做,故意慢慢磨,希望惹得大人性急起来,就替他做了。大人绝不能迁就他,一定要对他耐心教育,同时坚持让他做完,而且要给他规定完成时间,只要他做得比较快、比较好,就及时表扬、奖励。<br><br>要培养孩子做事讲究效率,不磨蹭的习惯,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孩子一定要守信,在孩子按规定时间提前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后,绝不再额外加码;只要质量没有问题,剩下的时间就留给孩子自己支配。否则,孩子会因为对爸爸妈妈的做法不满,故意不抓紧时间学习,并养成了慢慢来的习惯。<br><br>4.一定要让孩子养成“不对付”的好习惯。孩子学做事情,开始时做不好很正常,大人不要责怪他,否则他会从此再不愿意做了。如果孩子因为贪玩或怕苦怕累,想偷懒不做或故意不好好做,那不行。家长一定要坚持让他做,而且有质量要求,达不到要求还必须重做。如果孩子没有养成做事“不对付” 的好习惯,就不会有上进心,也不会去努力把功课学好;更不会长大成为出类拔萃的人。<br></h3> <h3>(二)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要抓住三个要点。<br><br>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是有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要想让孩子学习好,还必须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上下足功夫,至少抓好以下要点。<br><br>1.教会孩子学习时“精力集中”。<br>也就是要做到:上课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不在下边做小动作,不和同学小声说话;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功课时不三心二意、边学边玩。同一个班的学生,同样上课,听同一位老师讲课,学习成绩有好有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的认真听讲,有的不认真。那怕孩子只是每堂课有一小会儿精神不集中,就可能没听到老师讲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或是虽然听到了却没过脑子。如果每天都有那么一次,要不了多长时间,他头脑中的知识就会在很多地方连接不起来,很快在做作业或考试时反映出来。家长如果这时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又方法得当,还来得及;如果发现、纠正不及时或方法不当,那欠账就会越来越多,很难还上。<br><br>家长会说:“孩子在学校认不认真听课,我当时也不在场,怎么能知道呢?想管也管不了哇!”其实,孩子放学回来,你问问他在学校的表现,孩子不说谎,他自己就会告诉你。如果他不说,你也可以通过检查他当天功课,来推断出他在课上的表现。再有,孩子学习时精力不集中的毛病能在学校犯,也一定会在家里有表现。家长对孩子在家学习时的精力不集中认真纠正了,他到学校后也会想起爸爸妈妈的嘱咐,有意控制自己的行为。<br><br>2.教会孩子学习时“姿势正确”。<br>一定要让孩子学习时做到:身离书桌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孩子只有保持这样的正确姿势,才能做到学习时精力集中。否则,一定会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时间一长,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和视力。<br>孩子小,很难明白其中的利害,更需要家长格外重视。特别是孩子在家学习时,家长的检查、督促非常必要。这一点,甚至是家长“陪学”的主要任务。<br><br>还有,孩子在家学习时,每次时间不可太长,否则他也会因为疲劳躬身驼背,眼睛离书越来越近,学习效率越来越低。所以,抓孩子学习千万不能靠延长时间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已经学不进去了,就不如让他按时就寝或暂时休息一下。<br><br>3.教会孩子“读书、做题认真”。 <br>这也要从孩子一入学就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孩子读课文时,家长要在旁边看着他读,发现有读错、读漏的,一定要让他重读,而且每次要给他记录纠错几次,鼓励他少读错、不读错;做题时,一定要让孩子有“一次就算对”的愿望,还要让他养成“一步一回头”检查的习惯。要和孩子约定好:一次全对——表扬;自己找出改了——不批评、有记录;家长给找出来则要批评、受罚。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懂得这个毛病不改后果有多严重,一定要把防止“三错”的办法教会他,然后严格训练,让他养成“认真”的好习惯。</h3> <h3>(三)要坚决而又耐心地纠正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br><br>谈到学习习惯,很多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已经有了不良习惯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赶紧帮孩子克服。帮助孩子克服一个不良习惯,难度要比直接培养一个好习惯大得多。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形成的时间越长,改正的难度越大,需要的时间也越长。但不管怎样,习惯是后天的产物,只要下决心去改变它,还是能成功的。父母既要对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难度有充分的认识,又不能因此就放弃努力。<br><br>发现孩子的问题后,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应当是反省自己。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他的各种行为习惯都是受父母影响慢慢形成的;只要求孩子改,父母一点不改,很难奏效。比如,孩子每天上课爱打瞌睡,家长只跟他讲“上课要注意听讲,不许打瞌睡”是没用的,必须解决他缺觉的问题。而孩子不按时上床睡觉,原因完全在家长身上。这类问题只能从父母身上找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br><br>纠正孩子不良习惯,最好的办法是改变教育的环境、条件。很多家长在纠正孩子不良习惯上的通常做法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动不动就急风暴雨地训斥一顿,之后又希望孩子能立竿见影就出现变化。<br><br>结果,每次自己的气生了,孩子的决心表了,并没有见到什么实际效果。因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对于比较困难的事情,比大人更容易缺少信心。他们在困难的时候,最渴望的就是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如果这时得到了鼓励,就会增强信心、获得勇气。相反,就会失去信心和勇气,在完全无奈的情况下破罐破摔。<br><br>其实,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最好办法是改变环境条件。对家里的生活空间、方式、或内容做一下调整,对自己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做一下改变,然后告诉孩子,现在是他改掉某个不良习惯的最好时机,之后监督、鼓励他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有新的表现。<br><br>我们这几年做代理家长,遇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家长说:“我这孩子就是不听话,坏习惯改不了。”可是孩子送到我们家以后,环境变了,方法变了,他的习惯也变了。我们的办法就是:既讲清道理、明确要求,又有耐心,并不要求孩子立即发生突变,只要他有一点进步就给予充分肯定。在这个问题上,“欲速则不达”,还是“循序渐进”效果好。<br><br>其实,即使孩子懂了某一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自己也下决心改正,可由于习惯势力的作用,很难一下改彻底,并会因为经常出现反复而灰心。家长在这时一定要有耐心,给孩子以鼓励,千万不能比孩子更没信心,火上浇油又来一顿批评和指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