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年前,没有想过一个简单的想法就这样重塑了我现在的心境,在此之前,日子像上了发条的钟,滴答滴答日复一日的循环。那一年,《当下的力量》出现在眼前,亦如当年刘上说的,这本书像是那时生活的解药。过了而立之年后,想要用脚丈量行走的里程,用笔记录生活感受的想法也慢慢的浮现,慢慢的,随着发凯的到来和星辰的出现,也就有了逐步付诸行动的可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捡起行囊,拿起笔,重新开始走出去,没什么宏大的计划,就想在陌生的街景里,切换心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得多了,看得多了,想的多了,才慢慢明白,那些脚步丈量过的路,其实是在帮自己慢慢切换生活。当出走成为日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会有期待,就跟读书的爱好、制作美食的爱好、游泳的乐趣一样,慢慢抵掉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重复,积累多了,生活的状态也就改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海大南门凌晨一点的夜市,周末热海院图书馆里靠窗的学习桌和晚上操场响起的吉他弹唱,海经南洋街的热闹和喧嚣,似乎又找回了十年前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海棠湾海昌梦幻不夜城的梦幻夜晚,鹿回头晚上的浪漫,红树林和亚特兰蒂斯的疯狂水上夏季狂欢,听着大东海海边街区深夜外国歌手的深情演唱,似乎生活也不是一成不变,只要走出去,在生活的本地,也能完成对自己生活的切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过儋州海花岛跨年夜的漫天烟火,感受过琼海海的故事的松弛感,尝过陵水鱼排的海鲜粥,开着万宁日月湾小摩托闲逛,用昌江棋子湾怪石堆成的话语,看过乐东龙沐湾傍晚的落日,淋着五指山清晨的濛濛细雨,听着海口云洞图书馆旁边的街边演唱,似乎在海南,只要走出去,也能让生活节奏放慢脚步,回归松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慢慢的切换,逐渐发现,行走的过程就是一场自我生活的救赎,走出去,新鲜的生活气息也就进来了,那些一成不变的柴米油盐变得不那么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些生活中不能没有的激情、不能没有的爱和感受、不能没有的期待和朝气转化成生活的主场,于是,生活并不是只为了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些曾经被琐事所吞噬和磨灭的生活,需要热忱和温度重新找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开启了出走流浪的模式,边走边看,边看边记录,边记录边想,似乎生活在别处时的新鲜、愉悦感和想法慢慢的也内化成自己现在生活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走北京后海,路过铜锣鼓巷,再一次捡起学生时代和刘上共赴北京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田子坊的弄堂里藏着太多小巧思,那种松弛感,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永远学不会的。路过武康路的名人故居,那里的一砖一墙都默默低诉着那些文学史上名人的岁月沧桑。傍晚上海街边的咖啡馆里悠哉慢话也是现有生活中读不到的意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州平江路的评弹清音婉转流淌、山塘街的游船漫游、南京夫子庙的秦淮河畔,听导游讲李香君的故事,读过的书籍里的文字也活了过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晚,在无锡南长街,坐在石阶上,没人催你,也没人问你要去哪里,坐在江边慢慢看过往游船和对面的茶社酒馆,原来,生活原来可以有另外一种活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的地方多了,慢慢学会了不赶行程。不再纠结一天要跑几个地方,遇到喜欢的街角,就多坐一会儿,闻到好吃的味道,就停下来尝一尝。原来生活可以不用列清单,不用计划,不用急着奔赴下一场,那些停留在脑海里的规划图也慢慢淡去了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凑着年假和端午假期,在不是旺季的五月份,奔赴了下一场为期四年的约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庆的十八梯是最费脚的,却也最有味道。爬一段坡,歇一歇,不急不忙,街边的小酒馆演唱的歌曲,能够吸引长久地驻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都人民公园里的盖碗茶,喝的不是茶,是那份坐得住的闲。在玉林街找到赵雷《成都》里的小酒馆听着《成都》的歌曲,一坐就是一个深夜。九眼桥上的吉他弹唱,找到了电影里的情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穿着唐装的姑娘擦肩而过,鼓声从远处传来,恍惚真的穿越了时光。华清池里演绎的《长恨歌》,虽是悲剧收场,但也是传唱了千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洛阳的隋唐城中俯瞰明堂和天堂,站在那里,面对如此恢弘的宫殿,会觉得自己的烦恼实在太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次出走,流浪回来,心里的那根弦好像真的松了些。三餐四季的平常里穿插着快节奏的奔忙中,这就是生活的常态,而出走就像是给自己留一块可以发呆的角落进行充电换血,慢慢的也将自己的生活逐步切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大概就是行走的意义吧——不是去远方,而是找回那个被生活推着走时,不小心弄丢的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5岁后,似乎到了该修行的年纪,不那么注重人群中的叨叨绕绕,不那么重视尔尔礼仪,更不在乎成人交往的种种标准。修行,并非一定隐遁于深山古寺之中。它可能始于对日常的珍重与体味,三餐的烟火、四季的流转,甚至那奔忙不息的生活本身,皆可成为道场。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常无解后,那救赎之道,即是将每一刻都视作自己灵魂的归途,以行走打开被生活蒙蔽的心眼,于红尘跋涉里寻回自己的步调,当脚步不再仓促,心才终于听见了自己那清晰而平静的声音,于红尘中逆风归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直走,没有止境,用脚行走,用笔记录,慢慢也就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