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北郊,融合江南园林艺术与皇家气派,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怀揣着激动的心,我们来到了仁寿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铜凤和铜龙。铜凤下是江山社稷,象征着慈禧尊贵的地位不可动摇;铜龙则略显无力,龙爪伸向前方,似在献礼,本应把握龙珠,龙爪却空空如也,反映了皇上虽有职位在身却无话语权的事实</h3> <h3>紧跟导游的步伐,我们转至玉澜堂外,据导游所说,玉澜堂实际上是“天子监狱”。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幽禁光绪皇帝于此,为防止光绪与外界接触,还砌了多道墙壁。</h3> <h3>宜芸馆位于颐和园玉澜堂后,宜芸馆不仅是清朝皇家建筑的代表,也见证了清朝末期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光绪帝与隆裕皇后的婚姻、光绪帝被囚禁等历史事件都与之相关。</h3> <h3>邀月门为颐和园长廊东入口的垂花门,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重建。其名源自李白“举杯邀明月”诗句,门匾饰五龙斗匾,横披绘中西合璧彩绘。作为障景建筑,既显皇家威严,又连接长廊,廊中万余幅彩画承载历史故事,是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交融的见证。</h3> <h3>片刻之后我们到达了昆明湖,昆明湖是颐和园的核心水体景观,总面积达212万平方米,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兼具水利功能与皇家园林美学价值。</h3> <h3>园内的建筑、雕塑、壁画、彩绘等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集中展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艺术审美和工艺水平。</h3> <h3>我们来到了园内的最后一处景点——清晏舫。青晏舫位于昆明湖西北部,是一座全部用石头雕刻而成,外观模仿船型的建筑,是当时慈禧太后的安养天年之地。</h3> <h3>下午,我们来到了天坛——祈年殿,其是北京天坛的标志性建筑,为明清帝王祭天祈谷之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后于清乾隆年间改建并定名,现存建筑为1970年按原式重建。其承载着深厚的农耕祭祀文化,帝王在此祭祀皇天上帝,祈求五谷丰登,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对自然的敬畏,是古代国家祭祀制度的物质见证。建筑极具特色:为圆形攒尖顶,三层蓝色琉璃瓦象征青天;内部28根楠木柱构成核心支撑,中央4柱代表四季,外围12柱分指12月与12时辰,暗含历法智慧,其整体28根楠木又代表28位星宿,尽展天人合一;整体“天圆地方”布局,与天坛建筑群呼应。能长久留存,得益于精妙工艺:榫卯结构的木构架抗震性强,楠木等材料耐腐;地基经特殊处理,排水防潮;历代持续修缮维护,使其历经数百年仍屹立如初。</h3> <h3>随后我们进入了祈年殿展,里面陈列着多张资料介绍和建筑模型,让我们对祈年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h3> <h3>沿着古朴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了了回音壁。天坛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尊崇。</h3> <h3>祭天和祭地是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最重要的两项礼仪,分别表达对天神和地神的敬畏与祈求。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上天保佑国家安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彰显帝王“天子”身份的合法性;而祭地的目的是祈求大地滋养万物、五谷丰登,保佑国家根基稳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