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 方</p><p class="ql-block"> 提起云丘山的道教发展史,人们已知全真教龙门派吕志忠创立玉莲洞770年。但是全真教华山派后来者居上,幕资重建了五龙宫、八宝宫、创建了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祖师顶、土地庙、玉皇顶,以及清嘉庆十七年又一次重建了八宝宫。在云丘山全真教华山派设教也已历时439年。</p><p class="ql-block"> 全真教在师祖王重阳去世后,弟子们以全真教打头、发展为七个教派。其中丘处机的龙门派;郝大通的华山派,最为驰名。然儿这也是在丘处机、郝大通去世后各派弟子为自已的教派起的名号。郝大通应接替华山派教主,其门下为华山派。丘处机因在陕西宝鸡隆县龙门洞修炼七年,后世才得名龙门派,还有其它五个派别各有教主,都是名声显赫。全真教七个派别,都以继承王重阳全真教教义为宗旨。各派又有自已教主发展的特色,使全真教七派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乡宁县云丘山龙门派;华山派,花开两朵,先文表述了龙门派,该文表述的自然是华山派了。如何辩别龙门派和华山派?在丘处机、郝大通去世后,高徒大德各为自己的教派规制了一百个辈分字,做为教派有序传承的铁证。</p><p class="ql-block"> 龙门派由丘处机长春子为教主,字辈数100,现采用25辈,字辈为:道德志(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北京道教丛林白雲观现任掌门人孟至岭,为21世“至”字辈,和宝鸡龙门派104岁逝世的张至顺(1912一一2015)同为一辈。监院李信军,为25世“信”字辈。</p><p class="ql-block"> 华山派由郝大通广宁子承继为教主,字辈采用25辈,字辈为: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嘉祥宗泰宇。在陕西华山现掌门人为苗智泳,为19世“智”字辈。</p><p class="ql-block"> 乡宁云丘山龙门派与华山派的字辈排列到了第十五代,都成了“本”字辈。比如:龙门派第十五代道会司祖为:张本思。时间为道光七年。华山派第十五世恩祖,乡宁道会司道会张本瑀。时间为乾隆42年(1877)。同样都是十五世,而巧合成“本”字辈,但朝代经历了乾嘉道祖孙三代,时间间隔达50年。这样区分谁是华山派?谁是龙门派?以时间断定也不会把龙门派混入华山派;华山派混入龙门派。另一办法就是字辈划分,如龙门派11世到20世为: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那么15世“本”字辈,上一辈为“复”字,下一辈为“合”字。而华山派11世到20世为: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那么15世“本”字辈,上一辈为“正”字,下一辈为“仁”字。巧合的是这两派在23世的字辈又都同为“宗”字辈。龙门派:至理宗诚信;华山派:嘉祥宗泰宇。区分派别还是字辈相连,如龙门派“宗”的上一辈为理,下一辈为诚,华山派“宗”的上一辈为祥,下一辈为泰。道教发展到清未,开始走下行路,有些道观已不讲究字辈了。只有北京的白雲观,华山道观还以字辈传承。至于在终南山修行的散客,自己设个堂号,就坐山了,说佛是佛,说道是道,反正统称修行者。</p><p class="ql-block"> 此篇主要以《乡宁县云丘山前后宫华山派创立439年纪实》来介绍华山派的发展与辉煌,但是从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初年龙门派与华山派已是相螎共生,在一道观内两派共称同冠弟,共修全真教的教义的修行者。</p><p class="ql-block">一. 清顺治年间</p><p class="ql-block"> 早在清顺治11年(1654),五龙宫外院台阶之侧壁立有《朝山进驾碑》。顺治12年,五龙宫大殿院墙之东壁有一块残碑。所以把华山派立教时间暂设定在清顺治以前的明万历年间。</p><p class="ql-block">二. 清雍正年间</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7年(1729),有一块《开山始祖碑记》:记录了曾祖李冲汉、李冲玉;祖郑和民等7人;恩师张德进等11人;兄高正峓等7人;徒侄张本璁等6人;孙冯仁渡等3人;众先灵之墓。说明雍正7年立碑之时以上36尊师已羽化升天,辈分从11世到16世,共6辈人:“冲和德正本仁”。完全符合华山派字辈规范。那么,李冲汉和李冲玉来到云丘山立教设派的时间应在万历年间。(1.黄华峪明阳洞,明崇祯三年(1630)由华山派十二世裴和明立碑。十一世郭冲鸾、景冲鹤(万历)。十世马真玉应是嘉靖与隆庆年间道士。2.云丘山李冲汉明崇祯16年云游到玉天洞)。</p><p class="ql-block"> 真正健在的法派门人:袁正岱;徒侄高本瓆等6人;徒孙祁仁淮等13人;曾孙孙义学、常义贤2人。华山派留下了:正、本、仁、义,四个辈分共22人。这样从11世冲字辈到17世义字辈,共7辈人对建设五龙宫,做出了开山立祖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五龙宫救苦天尊殿,始建于雍正9年,重修于乾隆8年。此碑为本宫道人张本瑀(华山派15世)、以及本县由举人后选知县刘文华沐手撰文。另外在其它碑里有“本宫道人郝义桦、郝义桐”的字样,(华山派第17世,义字辈)。</p><p class="ql-block">三.清乾隆年间五龙宫</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29年,华山派第14代王正峒羽化,其道曾孙贾义桓、玄孙周礼晏、元孙芦智届、姚智修、范智保,为之立碑,字辈留下了义、礼、智,17、18、19,三个辈分。</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42年,华山派第15世恩祖,乡宁县道会司道会张本瑀羽化,其门孙郝义桂、郝义桦;曾孙王礼旸等9人;玄孙杜智佑等5人;来孙杨信达立石。</p><p class="ql-block"> 这样从以上碑刻中,华山派从11世到20世: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传承有序,碑记明确。</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42年,华山派第16世恩师任仁涓羽化,墓碑上门徒道官:郝义桂、郝义桦;道孙王礼旸等5人;曾孙杜智佑等5人;玄孙杨信达立石。字辈为:仁、义、礼、智、信,16世到20代道徒祭拜立石。</p><p class="ql-block">四.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八宝宫</p><p class="ql-block">云丘山原返尔上村,有一块明万历13年(1585)《创修北顶金平观玄天上帝宫》的碑,由绛州曹徽、苏尚仁、郝尚义等42人捐资修建。这也说明八宝宫与五龙宫建庙在明万历年间,至今最晚也有439年。所以华山派冲字辈进入五龙宫、八宝宫,应在万历年间。崇祯16年道长李冲汉雲游玉天洞,其徒、孙,三代修建了王天洞。</p><p class="ql-block">五.清康熙乾隆八宝宫</p><p class="ql-block">1. 清康熙46年(1707),修建云丘山北顶三官洞(八宝宫),由绛州王城等38人,以及山主冯国英、刘养生等捐资修建。</p><p class="ql-block">2. 清乾隆42年(1777),八宝宫送驾记。由美泉里(今西交口)信士,送驾碑二座。会首薛国林等20人。</p><p class="ql-block"> 主持道人:李和山、师宁冲汉、李和囗、郑和明、徐和喜、王和巡。徒侄王德刚、囗德荣、囗德心、张德进。</p><p class="ql-block"> 以上冲、和、德,11、12、13、三个辈分从雍正7年开山始祖碑上的李冲汉、李冲玉在五龙宫开山到乾隆42年的八宝宫送驾记,表明.万历崇祯及康雍乾三朝,华山派经营的是五龙宫和八宝宫。</p><p class="ql-block">六.清嘉庆到光绪年间的一二三天门</p><p class="ql-block"> 五龙宫之上有一二三天门,其中二三天门碑额创建时间为康熙4年2月。</p><p class="ql-block"> 二天门摩崖石刻一组:《上天梯》、《蓬莱境》、其中第三方《众妙之门》署名者“香雪周悌”。</p><p class="ql-block"> 乡宁国民版县志卷九《名宦录》:周悌,青阳人,嘉庆(7)年任,清简绝俗,慈惠爱民,博学工诗,尤善章草,不自珍惜。有人求书者,辄赂小吏,以笺若扇,杂案犊间,悌见之,便欣停判立书,亦不问其所以来也,其风趣如此。在县十八年,与士民相习若家人父子。载《通志》。职官谱又载:周悌,安徽青阳进士,嘉庆年任,在县十八年,升同州府同知。</p><p class="ql-block"> 一天门匾额为光绪23年,匾文:大清光绪岁次丁酉桂月吉旦;一天门,经理人同心会、本宫主持重修。二天门、三天门落款均同。</p><p class="ql-block">七.云丘山玉皇顶</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19年(1814),《重修玉皇顶碑记》,由稷山、太平、河津信士捐建。</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8年(1858),《重修西顶三官洞》碑文:由范家庄、康家坪、小河庄信众捐资修建。</p><p class="ql-block">八.清嘉庆年间华山派师徒传承</p><p class="ql-block"> 华山派第十七代师祖郝义桦墓碑。(约嘉庆年间)门孙杜智亿;曾孙段信通、卫信逸;元孙黄嘉宾等5人;来孙张祥灵等5人。(义、智、信、嘉、祥。唯独短了“礼”字辈)</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3年(1798),《八宝宫重修廊房碑记》:主持道人华山派第17代义字辈,王义柄、王义槃。</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16年(1811),《重修八宝宫献殿楼房碑记》,本宫主持道人:杨智勤、冯智基、戴智业、杨智善;徒李信逊、王信进、彭信连、范信遂募化。</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17年(1812)华山派始高祖等墓碑。从15世本字辈,到仁、义、礼、智、信;六辈师徒传承有序。</p><p class="ql-block">九.清道光年间</p><p class="ql-block"> 道光7年,(1827)华山派第18代师伯徐礼星羽化。墓碑上门徒:杜智亿;孙段信通、卫信逸;曾孙蔡嘉客等5人;元孙张祥灵等6人立石。(礼、智、信、嘉、祥)</p><p class="ql-block"> 道光8年(1828),《贾世明功德碑》为八宝宫捐银二百四十两。本宫主持道人冯智基、戴智业、赖智勤、杨智善;徒王信进、李信逊、范信遂、彭信连、郭信逢;孙徐嘉宏、王嘉容、刘嘉守、杨嘉宅、李嘉安、马嘉宁同立。(智、信、嘉、)</p><p class="ql-block"> 道光23年(1843),《贾世明功德碑》为八宝宫前后捐银七百四十两,也是为本宫道人戴智业仙逝后的怀念,合宫道人同立。</p><p class="ql-block"> 道光23年(1843),在住持道人戴智业募化下,从嘉庆末年到道光18年,前后二十多年,建成磨针殿、千岁殿、坐禅堂、静乐宫、马房、东西两庑等建筑功绩至伟。21世徐嘉庆书,合宫道人同立。</p><p class="ql-block">十.咸丰年间</p><p class="ql-block"> 咸丰元年(1851),《八宝宫重修前院楼房碑记》,本宫道人杨智善19世;信字辈20世3人;嘉字辈21世11人;祥字辈22世7人。华山派从开山始祖到此:(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嘉祥)共12代道人传承有序。</p><p class="ql-block">十一.光绪年间</p><p class="ql-block"> 光绪30年(1904),五龙宫《重修关帝庙叙》:由华山派道人李宇林立。(嘉祥宗泰宇);宇字辈为华山派第25世。</p><p class="ql-block">十二.民国年间</p><p class="ql-block"> 民国11年(1922),《重修玉帝庙》(残碑),由首事人:后河镇张文瑛、张文兴等信众捐建。</p><p class="ql-block"> 民国15年(1926),《二十三世华山派法号永亮子王真人讳宗羲字纯修道德碑记》记载了王真人一生的功绩,在碑文中得知,王真人宗羲为八宝宫主持。而侯真人宗芝为五龙宫住持,民国13年羽化。</p><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后宫住持王真人宗羲修建《梳妆楼记》,本宫门徒立。</p><p class="ql-block"> 民国23年(1934),云丘山八宝宫《创建宫坡及车园碑记》。记载了在住持王宗羲、王宗秀;徒岳诚福、王诚样募捐下,从民国15年起开凿山路;民国17年创建车园,遂之盖房数间。自此以后,宫坡永无水冲之患,而香客车马来亦有停车之处。为记功德而立石。</p><p class="ql-block">十三.全真教龙门派华山派的大融合</p><p class="ql-block"> 前边提到龙门派华山派的字辈名,在15世相重,都为“本”。龙门派有张本思清道光7年羽化。华山派有张本瑀清乾隆42年羽化。到了23世两派都同为“宗”字辈。在字辈传承上龙门派没有留下太多的石刻石碑。除去770前年的开山始祖吕志忠,以及“道、德、志”前三辈少数人名外,在《五龙宫残碑一组》中出现了:“道人李清观”,在龙门派字辈中:(真常守太清),清为龙门派第10世。又在残碑中发现了“兰复兴”的名号,复,龙门派的第14世,比张本思大一辈。(一阳来复本)。在《重修五龙宫大殿开山会》碑文中有侯宗芝其徒弟张诚礼、白诚真,龙门派有(至礼宗诚信)。</p><p class="ql-block"> 在嘉庆10年2月云丘山中和节由郑钦天为龙门派第十五代传人张本思撰写了《大掌教张道友荣膺道会司叙》而这里没有张本思的徒子徒孙。却出现了,同冠弟:加礼晓、廉礼晟、宁礼晨;崔智仿;华山派的“仁、义、礼、智、信”中的“礼、智”二辈人。难怪龙门派的张本思,只能称华山派的同道中人为:“同冠弟”了,也就是同在一个道观修行的弟兄,而不是本门中的徒子徒孙。</p><p class="ql-block"> 道光5年,《张本思墓志铭》:门徒张合绪;孙郑教福、张教养、;曾孙光永春;元孙闫元(圆)翎、王元(圆)翔,抆泪刻石。</p><p class="ql-block"> 道光7年,《张本思墓碑》:皇清羽化龙门派第十五代道会司师祖张(讳)本思字镜月霞灵之墓。</p><p class="ql-block"> 碑文:“……孙等无以报其恩,聊刊诸石,以志不朽”。</p><p class="ql-block"> 门孙:郑教福、王教囗;曾孙:光永春、张永和、张永康、张永顺;元孙:闫元翔、闫元翎。立石。</p><p class="ql-block">龙门派字辈:“道德志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在云丘山只能查到:道德志;清;复本;合教永圆(元);宗诚;这12辈人,也许在历史长河中碑石破坏的太严重,文化信息已彻底丢失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