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的10月,时隔34年,我来到位于南昌青云谱的八大山人梅湖景区,重回专科学校旧址,重访八大山人纪念馆,重忆学生时代那段难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回想在南昌青云谱读大学的那段时间,除教室和寝室外,青云谱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是我课余饭后休闲散步最多的地方。如今,学校旧址改成南昌艺术中心,改扩建后的八大山人纪念馆也改成占地3200亩、建筑面积约48.5万平方米、功能设施齐全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湖景区</span>,如果不是标志性的八大山人纪念馆矗立在那里,都不知身在何处。</p> <p class="ql-block"> 入口处的定山桥还是老样子,当年也是一座网红桥,是拍照留影的好地方。桥长16米,宽3.1米,三拱两墩,由花岗岩砌筑而成。由青云谱道院全真周弘谦,彭清源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9月募捐兴建,是青云谱道观的重要附属建筑,也是八大山人纪念馆(青云谱)与外界联系的唯一车辆和人员通道。</p> <p class="ql-block">1987年在定山桥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呈现在我面前的就是相伴三年的集江西民居特色和明清制式特点相结合的古建筑——青云谱道院。道院的历史很悠久,二千五百年前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就到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东晋年间许逊治水至此,建“太极观”;唐大和五年易名“太乙观”;宋至和二年再易名“天宁观”,至清顺治十八年八大山人朱耷来此之后,在道院的基础上重建,始定名“青云圃”,后易“圃”为“谱”。从此,朱耷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p> <p class="ql-block"> 旁边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大门。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是中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的纪念馆,南面的“青云谱”道院,主要介绍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北面的真迹陈列馆,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西面的八大山人研究中心,又名“在芙山房”,主要用于艺术研究、交流和为观众提供周到、现代的博物馆休闲文化服务。</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题写的“八大山人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走进青云谱道院,结构与34年前基本一致,亭台楼阁和古树古墓都静静地立在原处。不同的是少了一份荒凉,多了一份生气。</p> <p class="ql-block">路旁的“万历古井”</p> <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铜像,是1986年为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60周年而立,由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创作。雕像中的八大山人身体单薄,衣着简单,但目光坚定,有几分倔强,还有一丝微笑。石头上刻着八大山人的签名。</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四个这字看似“哭之”也似“”笑之”,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九世孙。他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span style="font-size:18px;">命运将其逼进寺院,让历史上少了一个姓朱的雄才,却留给中国画坛一个独特的、怪诞的八大山人。他</span>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书画作品,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饮誉画坛。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画坛巨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齐白石曾说“恨不前生三百年,愿为八大山人铺纸磨墨”。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沿新修的步道前行,来到真迹陈列馆,这是一个新馆,分为上下两层,正在进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墨韵真赏-八大山人书画专题展》</span>。展厅通过展现八大山人的各类画作、书法、诗文等,让人们可以近距离地领略到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和才华。</p> <p class="ql-block"> 个山小像,于1954年在奉新县奉先寺内发现,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八大山人写生画像。画中八大山人没有发须,身裹粗服,一幅典型的空门僧人形象。与铜像不同的是,画中的八大山人将斗笠戴在了头上。</p> <p class="ql-block"> 行书五绝诗:客自短长亭,愿画凫与鹤。老夫时患胛,鹤势打得着。</p> <p class="ql-block"> 草书七言:深树云来鸟不知,知来缘响景当时,小臣善谑宗何处,庄子图南近在兹。</p> <p class="ql-block">幽溪载酒图</p> <p class="ql-block"> 寿鹿图,鹿四足未定,回首翘望,目光警觉,姿态优美又传达出紧张的情绪,不禁让人想起八大山人遭遇国破家亡之后,"羸羸然若丧家之狗",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p> <p class="ql-block"> 墨荷图,展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尽显洒脱豪迈之情和古高超逸的人格境界。</p> <p class="ql-block"> 松鹤图,此图画一松一鹤,仙鹤一足而立,目光似若有所思,充分展现了八大山人绘画的现代性、跨时代性。</p> <p class="ql-block"> 松鹿图,松鹿题材的作品象征福禄长寿,八大山人晚年以卖画为生,画过不少这类吉祥题材的作品而不落俗套,在这幅画中松树的老当益壮,鹿的神态安详被刻画得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孤松图,孤松棉里裹铁、挺拔苍劲,辅以沉着昂扬的松针,作品惜墨如金,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 双鹰图,画面上两只苍鹰相互顾盼,枯木顽石间于其中,在高低俯仰之中,英武之姿,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 真迹馆二楼哭之款 笑之款。59岁用笑之款,69岁用哭之款。</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印章</p> <p class="ql-block"> 欣赏完八大山人的作品,能强烈地感觉到他的鲜明个性。最为明显的是,用墨简略,造型夸张,禽鸟多为单足而立,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副白眼观世、睥睨一切的神态。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八大山人在一首题画诗中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这是后人理解和欣赏这位艺术巨匠作品的密钥。</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是八大山人的墓地。二株相互拥抱的五百岁苦槠树,守护着中间的古墓。</p> <p class="ql-block"> 相隔不远是牛石慧墓。牛石慧(约1628~1707),字秋月,道号望云子,明末清初画家,道士。传系八大山人朱耷之弟。明亡后,皇室子孙多隐姓埋名,八大山人和牛石慧兄弟二人将朱字拆开成“牛”与“八”两字,潜伏山林。牛石慧后在奉新山中入牛石庵(一名柏馥寺)为僧,顺治末年又由僧转而为道。</p> <p class="ql-block"> 折转回来,就是青云道院的“净明真境”门。所谓“净明”,指的就是中国道教中尊奉许逊的南昌西山“忠孝净明派”。而“净明真境”则标明青云谱这座道观是属于南昌西山的净明道。</p> <p class="ql-block"> 门后还刻有“众妙之门”四字。"众妙之门”这四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原义是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来泛指事理奥妙难懂。</p> <p class="ql-block"> 道院有三个贯穿的院落,分别是“关帝庙”、“吕祖殿”、“许祖殿”。</p><p class="ql-block"> 关帝殿的门额悬挂着当代中国著名画家刘海栗先生 1988年题写的“八大山人纪念馆”。门联是八大的草书联:开径望三益,卓荦观群书。</p> <p class="ql-block"> 关帝殿的大厅正中摆放著名艺术家吴为山雕塑的八大山人,体现了其清瘦、峻冷、高傲之风骨。</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 吕祖殿的门额是范曾先生题写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和他写的门联:“谁接千载?我瞻四方”。门廊对联是八大山人的草书联:“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p> <p class="ql-block"> 吕祖殿的后面,有两棵茁壮的桂花树。据说西边那棵桂花本是唐代的。桂花树下,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五桂合株'四个字。这座庭院的桂花树有一个特点,不像其他桂花树那样,一根主杆长到一人多高才开枝散叶,而都是一出地面就分枝开叉。这棵唐桂也是如此,所以叫五桂合株,由于1962年南昌涨大水,这棵唐桂被淹死了,现在这棵是人们补栽的。</p> <p class="ql-block"> 进殿后,正面悬挂的是八大山人的六联屏画。</p> <p class="ql-block"> 许祖殿。其门廊的门额是胡献雅先生题写的“高山仰止”。匾额下面是江西省第一任文化局长石凌鹤先生1986年题写的楹联:“生不拜君,云谱逃禅,寄情于书也,画也;穷而尚道,黍离玩世,遣兴则哭之,笑之”。 大门的楹联:“诵南华秋水,追北海高风。”是王方宇教授1988年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三官殿”又名“方丈室”位于“许祖殿”左侧,殿前有一座荷花池。东西侧门额上挂着八大山人书写的“黍居”、“鹤巢”。</p> <p class="ql-block"> “黍居”是八大山人的卧室,也是他的书房兼画室。八大山人在这里以笔墨为伴,宣泄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p> <p class="ql-block"> 东偏殿门额上挂着八大山人书写的“山房涉事”。八大山人晚年常常在他的画上钦上“涉事”的字样,意思是说我的画不过是随意之为、率性之作,并不是刻意追求、争强斗狠,这表达了八大山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也是南昌洪州禅“平常心即道”的思想。门额下的对联也是八大山人书写:“蕉荫有茗浮新梦,心静何人读异书”。</p> <p class="ql-block"> 里面摆着一口铁钟,以前是放在关帝殿的,叫做“青云谱关帝殿洪钟”。钟的上半部分铭文共计竖 20 行129 字为:“神恩普济青云谱关帝殿洪钟系万历三十二年袁州府分宜县招贤乡登龙里兴教院僧圆坎等募化众姓圆成供于座前因质薄破损住持道人欧阳汉文复募南邑二社三面信生朱瑛朱玮捐赀重铸圣德绵长计重六百余斤祈保合家安泰爰纪录以垂地后嘉庆十六年肆月下浣吉旦重铸省城甘恒兴炉造众姓咸昌君黎共仰'。据此钟的铭文,此钟重六百余斤,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造,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重铸。</p> <p class="ql-block">许祖殿右侧峤园的“观鹤楼”</p> <p class="ql-block">斗姆阁</p> <p class="ql-block">斗姆殿阁前的桂花广场</p> <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纪念馆,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等待着更多的人去翻阅,去品味,去感受其中的无穷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