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本剧创作为桨,渡至经典阅读深处

亦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文学作品改编为课本剧并参与表演,不仅是一项富有创意的艺术活动,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深化整本书阅读理解的绝佳途径。</p><p class="ql-block"> 它促使学生深度潜入文本核心,超越表层阅读,主动分析人物性格、挖掘矛盾冲突、把握情节脉络、揣摩语言风格,从而实现对原著更立体、更透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在改编和排演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能力:阅读理解是基础,文本分析是核心,戏剧构思与写作锻炼表达与逻辑,角色扮演与舞台呈现则培养共情力、表现力、协作力与临场应变能力。</p><p class="ql-block"> 这实质上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式的深度学习,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舞台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文学的魅力在亲身体验中得以升华。</p><p class="ql-block"> 为促进学生对《经典常谈》深入解读,达到通览全书、把握精髓,理解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等阅读目标,布置了“以书中某一章节或某一内容为原点,进行课本剧创作”这一任务。</p><p class="ql-block"> 写作之前,进行课本剧相关知识讲解,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写课本剧必须突出体现剧本的三方面特点:</p><p class="ql-block">一 、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p><p class="ql-block">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p><p class="ql-block">二 、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p><p class="ql-block">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工夫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 、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