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拉卜楞寺所见所思

苏锡育

<p class="ql-block">6月22日下午1点来钟,我们下了旅游大巴。</p><p class="ql-block">烈日当空,阳光刺目,我们急匆匆地沿着笔直的马路往前赶。路过一座大红门的建筑,门前两根柱子上挂着牌子,分别写着“夏河县拉卜楞寺院管理委员会”的汉语版与藏语版。</p><p class="ql-block">夏河县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坐落在这片土地上的拉卜楞寺被称为“世界藏学府”,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还享有佛教里的清华、北大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兴建于1709年(康熙48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p><p class="ql-block">作为旅游,我们只能走马观花,粗粗一看,肯定挂一漏万。而且,寺院作为出家人的清修之地,通常情况下应该是拒绝外界干扰,特别是在他们做功课的时候。如今,若不是受经济效益驱动,可能也不会日日出现我们这么多的不速之客吧!</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天真蓝哪,一碧如洗;这里的云特别纯,洁白晶莹;这里的太阳却够热辣的,烤得人好像要被抽干水分似的。这里的空气质量无疑是好的,但太干燥,气温的变化亦是叫人难以适应。我们早上出门坐大巴,都还穿着较厚的衣服,四、五个小时车程到这里,俨然就是三伏天了。</p><p class="ql-block">不禁想起小时候别人告诉我的话:“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抱着火炉吃西瓜。”当时讲的是新疆。现在看看这里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吧。</p> <p class="ql-block">一来到寺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长长的转经走廊。见有人进入长廊摸着旋转的经筒疾步前行,我们便也加入进去。</p><p class="ql-block">转经筒制作非常精致,表面红色为主色调,配以蓝色、橙色等,五彩斑斓,鲜艳夺目,上面的图案好像都与佛教有关。</p><p class="ql-block">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法器,可以通过旋转经筒代替诵读经文,解决藏区信徒识字率低的问题。</p><p class="ql-block">转动经筒,也是祈福的一种方式。转经筒里通常装有藏传佛教经典《六字大明咒》的经卷,是藏传佛教的核心经文,全称“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也叫六字真言。在信众们心中,这六个字的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尽管不识经文,只要记住这六个字,反复吟诵,就等于读通了整部经卷。</p><p class="ql-block">还记得文革中曾流传“一句顶一万句”的说法。如今看来,这六字真言也真是法力无边,一个字就胜过千语万言!</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转经筒很大,很重,除了六字真言,是否还装有其他物件?经筒一直旋转着,若靠人力驱动,较为费力,不知是机械操纵,还是电力控制的?</p><p class="ql-block">多年前,我曾在五台山的寺庙里见过信徒旋转经筒,一圈又一圈,嘴里还呢呢喃喃地念着什么,应该就是六字真言吧!另一边的长廊里,一位身着深红色袈裟的年轻僧侣正匍匐在铺着地毯的地上,一步一叩首,一步一前行,神情十分凝重,仿佛在从事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p><p class="ql-block">今日在拉卜楞寺转经长廊,没见僧侣。手扶转经筒一路走去的大概有信徒,念没念咒语就不知道了。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的游客,通常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一般都不会念咒语,也不知道咒语内容是什么啊,何从念起?</p> <p class="ql-block">这里大概是寺院的中心位置吧。</p><p class="ql-block">对于藏传佛教,我不甚了解,只知道有黄教,还是那年到五台山时听导游介绍的。来到拉卜楞寺,很想知道这里属于哪个教派,可惜地导花花不知跑哪儿去了。</p><p class="ql-block">如今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四大教派:</p><p class="ql-block">宁玛派(红教):以“大圆满法”为核心,强调自然心性的觉悟,修行方式灵活。</p><p class="ql-block">萨迦派(花教):注重教义的传承与修行,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噶举派(白教):以传承密宗教义为主,强调修行的实践。</p><p class="ql-block">格鲁派(黄教):以严格的戒律和系统的教义著称,是现代藏传佛教的主要流派之一。</p><p class="ql-block">这些教派在教义、传承和修行方式上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丰富多彩的面貌。</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是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当然属于黄教 。</p> <p class="ql-block">寺院内有众多建筑,包括佛殿、活佛官邸、经堂、佛塔以及僧舍等,这些建筑形制不一,外墙与屋顶的颜色也不一致,是由不同历史年代陆续建造的。</p><p class="ql-block">我们所见到的墙体颜色有暗红、赭红、黄色、白色等不同;屋顶也有绿色琉璃瓦的与金色琉璃瓦之分。</p><p class="ql-block">茅导身后的这座建筑墙壁总体为黄色,屋顶覆盖着翠绿的琉璃瓦,很是养眼。我没到近前观看,那画有法轮与中国结的墙壁却是深棕色的,也不知这座建筑是什么用途。</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出行,带着春夏秋冬四季的衣服。天意(笃行)完全是盛夏的着装,脑门上泛着油光,是被太阳炙烤出来的汗吧!拉着爱妻顶着烈日留影,蜜里调油哇!</p><p class="ql-block">高原的正午阳光十分炽烈,辐射也十分厉害。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腮帮上会出现”高原红“的。</p><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高原红”一词,是在学唱《青藏女孩》时学到的。歌中唱到:</p><p class="ql-block">“在离霞光和朝阳很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你把美丽的高原红画在脸上……”</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海拔在3千米以上,我们偶尔经过此地,是不可能享有“高原红”之荣耀的。</p> <p class="ql-block">寺院背后连绵的青山叫凤岭。对面有碧绿的龙山与之遥相呼应。拉卜楞寺座落在“龙凤呈祥”的宝地之间,大吉大利也!</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不算太高,但横向距离较长,雪白的墙体,碧绿的琉璃瓦,素雅,高洁。屋檐下面白底的彩绘是窗帘吗?旁边还有一座金顶的建筑,则比较豪华,有王者气派。</p><p class="ql-block">建筑前面游客不少哇!女士们纷纷戴上了遮阳帽,或是撑着遮阳伞;男士们都是英雄好汉,敞着头被太阳暴晒;还见着几位身披暗红色僧袍者,快步从人群中穿过。</p> <p class="ql-block">这儿有一座高大的白塔,给人以神圣、崇高、纯洁的感觉。在藏族地区,尤其寺庙里,均能见到它的身影。我一直不知道它有什么特殊意义,上网查了方知:</p><p class="ql-block">藏族白塔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重要建筑,通常用于供奉佛像或佛经。白塔在藏传佛教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是佛教教义中“金刚界”的象征,代表着诸佛的报身,也就是佛的智慧和慈悲的结晶。</p><p class="ql-block">“金刚界”又是什么?报身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不能再追究了,否则会越来越糊涂的,因为咱又不想深入研究佛学。</p> <p class="ql-block">在寺院里转来转去,四周都是建筑,而且被包围成一个一个院落。不是说有六大学院吗?包围起来的是不是各个学院?这些院落有在平地上的,有在山坡上的,远近高低、色彩及式样均不相同。我们没工夫去深究这些,抓紧时间游览,何况在烈日暴晒之下,有点招架不住哇!</p> <p class="ql-block">稀奇:怎么还有骑自行车的?难道附近有居民?看穿着,好像是汉民哪!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寺院吗?</p><p class="ql-block">山脚下又有一座建筑,墙体深棕与浅红两种颜色,配上金灿灿的屋顶,简约大方,看起来很舒服。也不知那里派什么用场。</p> <p class="ql-block">这个门上面的装饰好繁琐、好华丽呀,满满的藏族风情。站在门口,就可以看到里面大有乾坤。</p><p class="ql-block">里面是一个好大好大的殿堂,光线有点昏暗,给人十分肃穆的感觉。沿墙跟往里走,可以看到浓墨重彩的壁画,还有端坐高台上的大佛,全身镀金,笑眯眯的。也不知是那尊大佛,会不会是药师佛?下面是一排排座位,坐上300人是不成问题的。听说是医学院学生的课堂,刚下课,学生都走了,只有两三个人滞留,很快也离开了。</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医学生与其他医学院校的学生不同,多了一个僧侣的身份。他们学了藏医后,也不知道能不能拿到行医执照,可不可以到医院坐诊。</p><p class="ql-block">这些学生自然都是年轻人,我曾见到有俩人在户外背静的地方踢足球,很想拍下来。他们发现我后,赶紧收了球离开了。</p><p class="ql-block">活泼好动,本是年轻人的天性,一旦成为僧侣,是不是无形中戴上了精神枷锁?</p> <p class="ql-block">宗教信仰实际上是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般来说,宗教的教义都是劝人向善,救苦救难,实现普世价值。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放弃王位,潜心修行,要普度众生。不少信奉者也积德行善,造福社会。这是其积极地一面。</p><p class="ql-block">然而,也有人利用信众的虔诚与执念,进行蛊惑与欺骗,从而制造事端,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对于宗教,不少人抱着“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观点,既不否认他的存在,也不相信他能主宰一切。</p> <p class="ql-block">这次游览拉卜楞寺,队友天意(笃行)要比我深入细致,感受也比我深刻独到,他后来写到:</p><p class="ql-block">“那里的钟声穿越时空,唤醒了沉睡的灵魂;拉卜楞寺的壁画,色彩斑斓,讲述着佛法的深邃与博大;拉卜楞寺的僧侣,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拉卜楞寺的经幡随风飘扬,诉说着千年的智慧与虔诚。在这里,心灵得到了净化,灵魂找到了归宿。拉卜楞寺,不仅是信仰的圣地,更是心灵的避风港。每一次回眸,拉卜楞寺都在那里,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只要去了拉卜楞寺,他就会给予造访者与不入世间的无形的需求。”</p><p class="ql-block">“语言好美!”我夸奖他,又问他是学什么专业的。他告诉我:“研究哲学与宗教。”</p><p class="ql-block">原来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内容援引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