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长沙城东边,有一条横亘的山脉将浏阳分为两部分。这条山脉海拔在千米以上,山腰中云雾萦绕,有如山脉的白色腰带,这条山脉叫连云山。在山脉中有一个山峰叫石柱峰,长沙第二高峰,湘江支流捞刀河发源于此山的周洛大峡谷,浏阳社港镇就在山下。</p> <p class="ql-block">社港镇有个淮洲村,是以红军早期领导人寻淮洲命名的,这个村子原先属涟溪乡黄狮塘村。</p><p class="ql-block">寻淮洲的故居在一个小山坡上,一个简陋的农舍。这个房子曾是寻姓大户人家放农具的杂屋,寻淮洲父辈三兄弟都是贫困农户,寄居在这里。寻淮洲在这里出生,由于家贫,极度营养不良,到4岁时还无法独立行走。他个子矮小,单瘦。现在这个农家杂屋由政府改建为寻淮洲故居,进行了简单修缮,寻家的一贫如洗仍是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故居房屋背面靠山,前面一块空坪,由土墙围成一个院子,院子开了个简单的院门,有五级台阶上来。大门口有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故居保护的石碑,大门一幅对联:“中天赤帜,南国黄狮”。“黄狮”是地名,也是评价。</p> <p class="ql-block">接待我们的讲解员是淮洲小学的廖校长,文雅朴实的中年汉子,背着一个扩音的音箱,很认真地跟我们讲他的前辈的故事,中间夹杂的是很多的遗憾。他说,寻淮洲绝对是一个元帅级的领导人,他21岁当军团长,比林彪当军团长还年轻4岁。</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右边土坪坡上也有一个农户,政府征收改建为寻淮洲历史纪念馆。廖校长带我们走进这位红军传奇人物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在展馆历史大事讲述中,有很多将领的军姿照片,那些军人的英武给人留下印象,但寻淮洲只是文字,没有事件中的图片,更谈不上他的军姿。寻淮洲史料只有四张图片,一张是他母亲的人物画像,一张是老宅修复前的旧照,一张是他13岁时入学的涟溪学校,一张是寻淮洲读书时的面部照片。他母亲,即使家贫如洗,仍千方百计送子读书,世人都认定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才有了一张寻母的画像。寻淮洲9岁入学启蒙,13岁考取涟溪乡高等小学,15岁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加入红军。</p> <p class="ql-block">1930年12月30日,红军在龙冈设伏,利用大雾天气突袭国民党军队。张辉瓒的部队被红军分割包围,最终全军覆没。寻淮洲作为红34师第100团团长,亲自率队参与战斗并成功俘获蒋介石任命的围剿总指挥张辉瓒。该战役导致国民党第一次“围剿”失败,成为红军运动战的重要转折点。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兴奋地写道:“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当时寻淮洲年仅19岁,入伍5年以战功晋升为红军师长。</p> <p class="ql-block">1932年12月,中央军委在瑞金召开干部会议。时任浏阳工农义勇队经委主任、交际副官的慕容楚强在回忆录中写道:在一军团任团政委的宋任穷和我听说有位浏阳老乡是红军最年轻的师长,就想认识一下。正走在路上,见前面来了个挎手枪的人,身材不高,脸型消瘦,以为是个警卫员。谁知他跑了上来,向我敬礼,说:“怎么不认识我了,我叫寻淮洲。五年前我在长寿街参加部队,苏先骏不肯,是你帮我说了话,才将我收留的。没有想到在这里又重逢呀!”从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活泼的亲切老乡。</p><p class="ql-block">1934年7月,寻淮洲部队打败了王耀武的国民党精锐师,蒋介石随即发动对红军的最大围剿,红军态势日趋恶劣。中央决定以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治委员,粟裕为参谋长,曾洪易为随军中央代表,红七军团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约6千余人)从内线转为外线作战。</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24日,红7军团向安徽泾县转移中,在泾县谭家桥,国民党以绝对优势围堵红军,寻淮洲和王耀武的国民党军队在争夺石门冈高地发生激烈交战。红军官兵伤亡300多人,19师师长寻淮洲身负重伤,不幸牺牲,19师参谋长粟裕率部成功突围。</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陈毅来到谭家桥战场故地,在这里,陈毅找到了寻淮洲的遗体,重新安葬并立碑。碑文中写道:“寻同志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奋斗到底,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p> <p class="ql-block">1978年,粟裕将军来到谭家桥,放眼满目青山,追忆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不禁潸然泪下。他说:“我死后,要和战死在这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粟裕是湖南会同县人,1984年粟裕病逝,他的骨灰分两处安葬,一处在谭家桥,另一处在山东孟良崮。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粟裕活捉了国民党整编74师师长王耀武。</p> <p class="ql-block">在廖校长的深情叙述中,我们唯有感慨。我把文章标题写成“寻找”,是有含义的。其中陈毅的立碑,粟裕的归葬都是在寻找那段历史,他们寻找的不是事件,而是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友,那些革命的岁月,革命的豪情。我要寻找的是历史长河中如流星划过的那些革命烈士,他们照亮了历史的夜空,寻淮洲以22岁的年纪一闪而过,他是那颗最亮的红星。我觉得“寻”字就是“寻根”,寻找红色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特摘录几个小场景,记住寻淮洲。</p><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的第一室,为“年少立志”篇,以“将来与国家做一些大事业”为主题。他在莲溪乡立高等小学就读时,写过一篇题为《对于浏北学联会应否加入的我见》的作文,其中写道:“在这个危急的时候,我们知识较高的学生,对于那黑暗的社会,醉梦的人民,怎样可不负一番改造唤醒的责任呢?”另一篇作文《现在的我》写道:“我们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虫一样,春来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愒岁,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由幼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空空过此一生,岂不是太无意识(思)吗?”这两篇作文不仅字迹俊秀、笔力稳健,而且立意颇高,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学生来说,真是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刚到井冈山时,队伍发展很快,但枪支少。团长张子清对排长寻淮洲说:“附近有个卢姓土豪,家里护卫队有10条枪,你脑子灵,想个办法把枪弄过来。”张子清问寻淮洲需要带多少人去,寻淮洲自信地说:“派什么人?我一个人足矣!”当晚,他带着两支驳壳枪和两枚手榴弹独自出发了。其实,他早就打听到那户土豪的底细。晚上,寻淮洲摸进土豪的正房,用枪顶着他的脑袋,要他下令把枪支收集过来,然后便不费一枪一弹地把10条长枪背回了红军驻地。孤胆夺枪的故事在红军中传开,张子清当面叫他“精猴子”。</p><p class="ql-block">比寻淮洲大一岁的杨得志,17岁上井冈山,21岁调到红十五军第四十五师担任管理科长。杨得志不愿意从事机关管理工作,想下连队带兵打仗,于是报到时找政委换岗。政委旁边坐着一个人,趴在桌上用红蓝铅笔画地图。杨得志从政委口中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寻淮洲,差点惊掉了下巴。寻淮洲笑着说:“个子小有个子小的优势,战场上目标小,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命大呀。”寻淮洲知人善任,看到杨得志怀有将才,便提拔他当了团长。1936年杨得志调任红一师副师长,师长陈赓开玩笑地说:“老杨,我看你文质彬彬,像教书先生,当年寻淮洲那小子是怎么发现你会打仗的?”彭雪枫在旁补充:“原因很简单,寻淮洲是大鬼精,杨得志是小鬼精,两个人都‘鬼’得很呢”。</p><p class="ql-block">我读到一篇写谭家桥战役的文章,里面有寻淮洲在战场上作为旗手,高举红旗冲锋在前的形象,这是文学描写的电影画面,不能成为史实,但这一画面已深入脑海中,无法抹去。寻淮洲名字中的“淮洲”二字出自《诗经·小雅·钟鼓》篇中的“鼓钟伐鼛(gāo,古代用于役事的大鼓),淮有三洲”之句。意思是干大事的钟鼓之声在淮水之洲上回荡。寻淮洲最终以革命之钟鼓,回响在历史长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