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子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老年人应当警惕对“所得”的贪恋和执着。现实中,许多老年人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这背后既有心理层面的原因 ,也有生理和社会因素 的交织影响。</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p><p class="ql-block">一、老年人受骗的心理学原因</p><p class="ql-block">1.孤独感与情感需求。许多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缺乏陪伴和沟通。骗子常常以“关心”、“问候”或“孝顺”的姿态出现,满足了他们的情感空缺。老年人可能因为“对方对我这么好”,而降低防备心。</p><p class="ql-block">依附理论</p><p class="ql-block">依附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 约翰·鲍尔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情感联结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人天生就有寻求亲近对象、在危险或压力下寻求安全的本能。</p><p class="ql-block">2.认知功能下降。随着年龄增长,部分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判断力、信息处理速度)会下降。对于复杂的信息(如金融产品、虚假宣传)辨别能力减弱。容易被包装精美、话术动人的骗局所误导。</p><p class="ql-block">认知老化</p><p class="ql-block">认知老化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注意、记忆、推理、语言理解、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能力方面出现的渐进性变化 。 这些变化是正常的衰老过程 ,不是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的直接表现。</p><p class="ql-block">3.对健康的焦虑与求生欲望。老年人更关注健康问题,骗子常利用这一点推销“神药”、“保健品”、“养生项目”等。对“延年益寿”、“治愈绝症”的渴望,使他们愿意相信看似“科学”的虚假宣传。</p><p class="ql-block">死亡焦虑</p><p class="ql-block">死亡焦虑是指个体对“死亡本身”或“死亡过程”的恐惧与不安。它不仅仅是害怕“死亡来临”,更可能包括对未知、失去自我意识、亲人离别、身体痛苦等的担忧。</p><p class="ql-block">希望偏差</p><p class="ql-block">希望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们倾向于高估积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低估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p><p class="ql-block">死亡焦虑 + 希望偏差 = 极易受骗的心理组合</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对死亡感到焦虑(想活久一点);</p><p class="ql-block">又抱有强烈的希望偏差(相信自己可以避开坏结果);</p><p class="ql-block">就很容易落入一些打着“健康”、“长寿”旗号的骗局 之中。</p><p class="ql-block">4.对“损失”的恐惧大于对“收益”的追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老年阶段更倾向于避免损失。骗子常制造“不投资就错过”、“现在不买以后没机会”等紧迫感,让老人因害怕失去而冲动决策。</p><p class="ql-block">前景理论</p><p class="ql-block">前景理论描述的是:人们在面临涉及收益与损失的风险决策时,并不是依据最终财富状态做出选择,而是根据心理上的参考点来评估得失,并且对损失的反应比对收益更强烈。 </p><p class="ql-block">人们对损失的痛苦大于获得的快乐 ;</p><p class="ql-block">决策往往基于主观感受 ,而不是客观概率。</p><p class="ql-block">5.社会信任惯性。一些老年人成长于相对单纯的社会环境中,习惯于“讲信用”、“相信权威”。面对现代复杂的网络诈骗、电话诈骗,缺乏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p><p class="ql-block">信任倾向</p><p class="ql-block">信任倾向是指一个人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愿意相信他人意图是善意的、行为是可靠的倾向。 </p><p class="ql-block">高信任倾向者:容易相信别人,即使对方是陌生人;</p><p class="ql-block">低信任倾向者:对他人持怀疑态度,需要更多证据才会信任。</p><p class="ql-block">二、如何帮助老年人防骗?——防骗必须</p><p class="ql-block">1. 加强亲情陪伴与沟通。多与老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遇到可疑情况时愿意主动询问家人。</p><p class="ql-block">2.提高媒介素养与信息辨别能力。教育老年人识别常见骗局(如冒充公检法、中奖诈骗、保健品骗局等)。</p><p class="ql-block">引导他们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如政府网站、正规医院等)。</p><p class="ql-block">3.设立财务安全机制。可为老人设置银行卡限额、短信提醒等功能。重大支出前需家人确认,防止冲动消费或被骗转账。</p><p class="ql-block">4.参与社区反诈宣传。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组织的防骗讲座、案例分享。通过真实案例增强警觉性和判断力。</p><p class="ql-block">5.保持适度社交与活动。鼓励老人参与兴趣班、老年大学等,丰富生活内容。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感,降低对外界虚假“关怀”的依赖。</p><p class="ql-block">防骗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心理与情感问题</p><p class="ql-block">正如孔子所说:“戒之在得”,老年人之所以容易被骗,往往不是因为愚昧,而是因为他们:</p><p class="ql-block">在人生的黄昏里,依然渴望温暖、尊重、健康与掌控感。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告诉他们“别上当”,更要给予他们真正的理解、陪伴和安全感。</p>